摘要:2020年新春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國,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大大小小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國家的號召下,人們自覺地進行了居家隔離,生活被按下暫停鍵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信號,“健身潮”便是其中之一。筆者把“健身潮”視為疫情期間的一個文化現象,對其加以美學式的分析,試圖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理論的三個維度的觀照下,從新的視野中剖析健身潮與身體美學之間的關聯;同時結合邁克·費瑟斯通消費理論,掀開健身熱潮背后消費主義的神秘面紗。為2020年疫情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同時為人們擁有一個更健康的生活提供美學理論支撐。
關鍵詞: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健身休閑產業;健身潮
1 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理論下的“健身潮”
1.1 分析的身體美學——權力的重構
分析的身體美學是身體美學中描述性與理論性的一個分支,舒斯特曼主要用其解釋了身體進行感知與訓練的本質,并且解釋了身體是如何被權力塑形的,如何作為權力的工具而被雇用的;與此同時,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舒斯特曼還提及福柯的身體觀,社會中繁復錯雜的權力等級究竟是如何被大眾廣泛地執行與不斷地重復著,它們不一定要依靠法律的制定或者是官方予以權力使它正式生效,它簡單到只需要通過大眾日常種種身體習慣的表現,就能反映或強化各種權力等級或制度1。
疫情期間的“健身潮”體現了一種對權力的重構。在長久的大眾認知中,“健身”往往是貴族、中上層階級的產物。中上層階級有時間有金錢對身體進行投資。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這次疫情成為了一次契機,讓“健身”飛入百姓家。身體不再受限在賺取面包的時間和空間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可支配性;智能化與數據化的發展,讓人們可以利用較少的成本就可達到健身的效果;疫情期間主流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了大量的健身vlog,有健身博主分享健身視頻,也有大量用戶跟練,其中關于自律、好身材的引導,社交媒體的互動性使得身體媒介逐漸成為這一時期的關注點。時間、空間、技術、心理和互動共同促進了這一次身體美學下對權力的重構。
1.2實用的身體美學——身體感知和“慢生活”的回歸
在實用的身體美學維度下,舒斯特曼主要以突出“身體”作為哲學與美學研究的主題。他將藝術與身體甚至是意志相關聯,把身體作為感性審美和創造性我塑造的核心場所2。
隨著當下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更多向往對精神需求的追求。換言之,健身在疫情期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物質運動方式而存在,它更大的價值體現于讓廣大百姓從“勞作”中解放出來,停下了匆忙的腳步,過了一段“慢生活”,且巧妙地解決了廣大百姓情感皈依、情緒排泄及轉化的心理問題。
通過在不同旋律、不同環境中變化不同、相同的運動動作,其內心情感得以表達與宣泄,最終身體回歸到身體表達,讓自己從宅家的孤獨、空虛中逃脫出來,以此達到神舒體靜的最佳狀態;同時為自己快節奏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動力,與功名利祿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使得“慢生活”得以回歸。
1.3 實踐的身體美學——身體語言的審美化
實踐美學主張美感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身體的動感。舒斯特曼指出,我們不能局限于通過與身體相關的知識的獲取而增進對人文藝術的理解和參與,而應將更多的注意放在通過身體的實踐與思考,以此獲得幸福感3。
“健身潮”正是通過身體訓練的實踐得以喚醒參與者的身體感知、培養參與者的身體意識,使其達到由身體到內在的改變,以此達到身體語言的審美化。
首先是完美體型。參與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將多種運動方式結合起來,發展四肢核心力量,鍛煉肌肉,既健身又健美。而對完美體型的追求又與時代主流中對“無論男女,身體都健美”這一審美文化息息相關。
其次,是優美姿態。疫情期間的“健身潮”借著線上的優勢,加大了自主性,可以根據鏡子等工具及時調整自身形態,同時還能播放喜愛的音樂,隨著音樂的律動達到美和動的統一。更別說瑜伽、普拉提等此類將身體美與心理美相結合的運動方式了,不僅能達到完美的形態,更是能提高自身氣質。
2消費主義下的身體
費瑟斯通認為,“在消費文化中,身體被益稱為快樂的載體:它悅人心意而又充滿欲望,真真切切的身體越是接近年輕、健康、美麗、結實的理想化形象,它就越具有交換價值”4。
當下,在消費文化中,健美的男性身體總是出現在美妝廣告中、美麗的女性身體總是與服飾廣告脫不開聯系,社交媒體不上100斤的“白幼瘦”網紅總是與廣告推銷緊緊相連。在這種環境下,媒體所宣揚的身體變成了完美的身體形象,大眾對于身體完美形象的追求就變成了消費目標。
因此,我們也不難解釋為何隨著“健身潮”的發酵,健身器材不斷漲價、APP上健身課程開始收費、利用健美身體進行廣告推銷(賣貨)等現象,隨著消費主義的入侵,身體已經逐漸成為了最暢銷的商品。商家利用群眾對于身體理想化形象的追求和向往,將健康的身體當成商品售賣,身體本身則掩蓋在消費主義的面紗下,被不知覺的忽略了。
當我們用消費主義思想去觀看“健身潮”中的細節時我們便可發現,追求健康不應成為商家賺取利潤的幌子,而我們更不應該本末倒置,忽略強身健體、修身養性、排泄情緒、充實生活等心理上的初衷,而被卷入消費主義的漩渦中。
結論
作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帶給線下的體育產業巨大沖擊,但同時借助智能以及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推動了一波以宅家健身為主的“健身潮”的出現。這一股“健身潮”因為疫情的特殊性促生了文化及美學的意義,對廣大群眾產生了身心上的影響。在積極健身的背后,是與身體美學斬不斷的聯系,更有著一只消費主義的“無形的手”。我們應理性對待健身運動,回歸身心初衷,讓健身成為生命的火光,讓身體重新煥發生機。
注釋
[1]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FEATHERSTONE M.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in Theory[M].Paris: Culture and Society,1982:1-12.
參考文獻
[1]黃婭,張巖.新冠肺炎疫情對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影響研究及推進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8):15-16.
[2]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FEATHERSTONE M.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in Theory[M].Paris: Culture and Society,1982:1-12.
作者簡介:何雅詩(2000-06——),女,廣東省廣州人,廣州市天河區暨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國家文科基地班)專業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