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鎧
關于社會工作與細化領域中的老年社會工作在西方已經有一套依托于足夠的社會學研究上的框架和工作方法,中國的社會工作專業近年也因為國家的重視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但是關于社會工作介入老年人焦慮問題的相關研究仍然存在空白,因此,本研究將選用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從細化的老年社會工作領域入手,探討社工介入預防和抒緩老年人焦慮問題的可行性。
一、文獻綜述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老齡化研究與社會工作應用在老年領域近年受到較大程度重視,鄔滄萍等人認為,老年人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會使老年人問題集中表現出來,應對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健康老齡化”,即在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身心可以健康發展,同時社會發展不受過度的老齡化影響。在此方向上,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老齡化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王宇鵬在研究中發現,老年人口在無法繼續產出的情況下會增加社會撫養負擔,同時年輕人口比例的減少使社會總產出水平下降,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中國的總產出水平中消費比例上升,同時也增加了社會撫養負擔。從上述文獻中不難發現,關于影響老年人焦慮的因素與老年人焦慮情緒所帶來的后果在國內的研究已經比較透徹,還有一部分文獻談及了對老年人潛在的焦慮狀況的預測,因此,如何幫助老年人緩解與克服焦慮情緒,以及老年工作應該如何開展,以何種形式開展也開始成為了研究的重要課題。從社工的角度而言,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入住養老院是一種死亡焦慮的覺醒,社會工作者介入養老院中可以幫助老年人很大程度解決精神上的需求,彌補養老機構的缺點和滿足老年人子女的期待;焦慮又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社會工作者介入老年人的焦慮緩解也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因為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與為老年人提供社會支持的角度而言,社會工作者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同時,社會工作者還可以為老年人的家屬提供相應服務,緩解家屬因老年人問題而產生的壓力,防止焦慮情緒的外擴而形成更大的焦慮;從上述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針對老年人的服務或者治療中,都提及了社會支持的重要性,社會工作的三大工作模式,個案工作、小組工作與社區工作,小組工作可以直接幫助案主構建出一個新的社會支持網絡,并且因為小組工作組員同質性的原因,案主在這個社會支持網絡中可以更順利的與自己的同輩群體構建聯系。已有的很多實務類論文顯示,社工在服務老年人,尤其是幫助老年人解決諸如焦慮與抑郁等慢性問題時,偏愛使用小組工作方法,魯靜章運用小組工作方法幫助老年人克服了因退休而帶來的社會脫離和角色轉換失敗問題,楊艷通過小組工作幫助案主尋求同輩資源,并在同輩資源中提升了案主的自信,廖夢薇運用小組工作技巧幫助老年人建立起了對健康管理的重視。
(二)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關于老年人的焦慮情緒研究中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大部分的中外文獻都只談及焦慮情緒、癥狀的成因與影響因素,并且更多的是醫學方面與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建議,少有提及老年社工在介入老年人的工作中應該如何具體的預防或者抒緩老年人的焦慮情緒,因此,本文將會采取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分析老年人焦慮情緒的相關因素,同時進一步說明這種焦慮會帶來的影響,并且給出社會工作者具體的在應對老年人焦慮問題上的預防與抒緩方面的建議,豐富已有研究成果,補充仍存在的研究空白,推進老年社工實務的發展。
二、數據分析與結論
本次調查采用老年焦慮量表(GAI),共回收242份問卷,通過觀察各問卷具體得分并做出解釋。本份問卷在本次調查中的克倫巴赫α系數=0.82,信度良好。采用SPSS25.0進行數據分析,共回收問卷242份,篩選后獲得有效問卷190份。
(一)描述性分析
本份問卷在年齡分布上60-69歲的老人居多,達53.7%,性別上男女均衡,職業上本問卷設計為“有事做”與“完全無事做”,因此有職業所占百分比較高,達55.7%。在量表所涉及問題中,“我總是在擔憂”與“我覺得自己是愛擔憂的人”有得分人數最多,分別為86.3%與87.9%;“我總是預感最壞的事情會發生”所占百分比為12.6%,占比最少。以上數據說明樣本老年人普遍存在焦慮情況,但是較少有人處于重度焦慮的情境之中。
(二)平均數分析
本次樣本的平均數為12.33。說明此樣本中的老年人焦慮水平為中等偏上。另外,將“我總是在擔憂”與“我覺得我是一個愛擔憂的人”作為自變量,得分作為因變量,發現此題選否的人平均得分最低,分別為3.81與3.96;將“即使有一點兒小事也會讓我不由自主地擔心”作為自變量,得分作為因變量,發現此題選是的人平均得分最高,為14.05(所有數據均已進行標準化處理)。綜上,可以發現老年人的心態、擔憂的次數與事態的大小是影響老年人焦慮情緒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老年人認知水平應該作為考慮因素。
三、社工介入預防與緩解
(一)本土化價值體系的培養。
(二)及時精準補充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重視社會支持網絡的質量。
(三)協助老年人做出科學合理的養老規劃。
(四)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程度。
(五)重視從事老年領域的社工生存環境,減低職業倦怠水平。
四、討論
(一)結論
(1)堅持推進政府的政策引導,以保護老年人基本需求為目標。
(2)將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與增能作為介入手段。
(3)重視老年社工的生存環境,減低職業倦怠水平。
(二)不足與展望
本文雖提出一定的社工介入建議,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改進之處:首先,本文完成于疫情期間,筆者若進行實地訪談則有一定的難度,而目前得到的研究結論更多是宏觀的具有共性的,缺乏更具個體特征的結論。也因此沒有進行城鄉、地域、職業之間的細分,無法得出更為嚴謹的結論;其次,問卷種類單一,無法探究更多影響因素,也難以做中介與調節效應的SPSS分析;再次,以往許多研究都認為參與社會活動對降低老年人焦慮水平具有效果,但是本問卷中有職業的老年人占比達55.8%,焦慮的平均得分卻高達12.33,這表明或許有其他因素會在職業與焦慮中起調節或中介作用;最后,社區作為社工與案主連接的媒介,社工取得社區的支持相當重要,社區照顧也更方便社工獲取資源,提供服務。但是,本文并未提及社工獲得社區支持的具體策略與方案。這些都是目前研究所展現出來的不足,筆者將在將來的研究盡力彌補。
參考文獻
[1]孔娜,宣兆凱.老年社會工作價值體系初探[J].倫理學研究.2011(05):125-128.
[2]雷瑩.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6):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