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孫時珠 杜彧韜
摘要: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如何在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社區志愿服務的作用,建立“區、街、社區”三級聯動的志愿者服務體系,把志愿服務做活做實,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志愿服務;基層治理;三級聯動
1引言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時走進社區志愿服務展館時強調,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2016年,民政部印發了《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規范、服務完善、充滿活力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紅橋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天津市委部署要求,立足區情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初步探索出一條建立“區、街、社區”三級聯動的志愿者服務體系,把志愿服務做活做實,并在創文創衛、安全穩定、棚戶區改造、招商引資“四大攻堅戰”中充分發揮作用的基層治理之路。
2紅橋區志愿服務現狀
自2017年《天津市志愿服務條例》正式實施以來,紅橋區志愿服務事業蓬勃發展。到2021年,全區登記注冊的志愿者人數超過10萬,志愿服務團隊數量已超過5000個。志愿服務在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論是在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還是在普法、消防、反邪教、宣傳《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垃圾分類、紅橋區創文創衛的第一線,都有志愿者們不辭辛苦、熱情洋溢的身影。
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紅橋區第一時間發布了《關于號召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積極有序參與疫情防控的倡議書》,各級志愿服務組織聞令而動、快速響應、服務到位,在疫情防控的各個關鍵領域都起到了先鋒模范和示范引領作用。紅橋區在防控新冠肺炎的嚴峻斗爭中,統籌全區志愿力量,引導廣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科學、有序、專業開展疫情防控應急志愿服務工作,用志愿力量彰顯愛心善意和責任擔當,構筑群防群控的牢固“城墻”。
3紅橋區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3.1缺乏正確認識,對志愿者服務存在誤解
認識上的偏差是嚴重阻礙志愿者隊伍的進一步壯大的原因。社會上整體對志愿者工作的認識還不夠到位,甚至存在誤解,主要表現為:一是形式主義論,有部分人認為開展志愿者活動是逢場作戲、擺花架子,沒有實質內容;二是無用論,認為抓志愿者工作沒有實際效果,只能增加工作量,忽視了志愿者活動對人素質的內化作用和對工作的巨大推動作用。
3.2志愿者結構相對單一
志愿者結構不夠優化。大批有影響力且經常參與活動的志愿者都是60歲及以上的離退休老年人,中青年居民參加志愿活動的人數較少。由于年齡、身體條件以及其他各方面主客觀原因導致離退休人員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務非常有限的,且志愿者的年齡結構主要以女性為主。
3.3志愿服務領域較為狹窄
由于年齡、身體以及知識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志愿體系整體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務非常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對于一些需要專業技術或者有較高難度的志愿活動,志愿者發揮的作用更是寥寥無幾。大多數的志愿者做的多是些簡單的服務工作,如擺放單車、巡邏、打掃衛生、進行簡單的文明出行勸導活動等等。
3.4志愿者隊伍管理機制不健全
社區雖然有專職社工人員,但是社工的工作職責也只是局限于帶領社區志愿者開展活動,專門針對志愿者的管理機制仍然不夠健全。另外,志愿服務團隊還存在各掃門前雪的問題,當需要志愿者的時候就進行志愿者招募然后自行單獨管理,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類似志愿者協會這類志愿者組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志愿服務未能形成合力,社會資源需要有相應的體制機制進行有效整合。
3志愿服務的改善措施
3.1從全區的角度來看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志愿服務文化。開展生動鮮活的宣傳活動,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傳,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二是要聚焦“互聯網+”時代志愿者服務特色。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志愿者信息的輸入、存儲和監測,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有效的組織、宣傳與激勵。三是深化在職黨員、在職團員到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要健全落實報到登記、志愿服務紀實、考核激勵等制度,加強黨員、團員青年服務過程管理,在職黨員、團員評先選優、提拔交流時要聽取街道社區黨組織和社區群眾的意見。四是搭建校社服務平臺,聚焦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將志愿服務納入實踐學分管理,扶持發展志愿服務類學生社團等。五是建立培訓工作機制。根據志愿者或具體工作需要,由各社區志愿者服務站反饋,區文明辦統籌安排,運用社區內的各類教育資源對相關志愿者進行業務、技能培訓或其他進修,提升專業服務水平。
3.2從街道的角度來看
一是要成立網格化志愿服務體系。大力挖掘社區志愿者,通過調查登記等方式,招募社區人才,納入志愿人才庫,編成若干志愿小隊,結合社區網格進行劃分,形成志愿服務網格;構建“社區需求庫”,讓服務點和需求點對接,結成對子,實現長期關注,精準幫扶的志愿服務目的。二是成立志愿者服務總站,構建“志愿服務網格化”工作體系,成立街道級社區社會組織。 三是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以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為樞紐,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工為專業工作力量,三者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志愿服務的發展。
3.3從社區的角度來看
一是健全招募工作機制。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攤派式的招募辦法,以自愿為主,通過各類宣傳陣地,長期刊登志愿者招募啟事和登記辦法,為志愿參與社區服務的市民提供信息。二是根據社區弱勢群體人數多的特點以及各項創建任務的需要,重點開展以敬老助殘、雙擁優撫、幫困助學、司法矯治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活動。服務內容由物質支持向精神撫慰轉變,突出志愿者服務的公益性、非物質性特點。
參考文獻
[1]馬茜.社區治理視閾中的志愿服務研究[J].法治與社會,2021,01:106-107.
[2]呂小康,姜浩.引入社會企業破解社區志愿服務的麥當勞化[J].城市觀察,2020,06:103-113.
[3]劉潔.志愿組織的類型學分析:困境及建議[J].社會政策研究,2020,04:97-108.
作者簡介] 張卓(1979-),男,中共天津市紅橋區委黨校,博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人口經濟學、公共管理、黨史黨建。孫時珠(1964-),女,中共天津市紅橋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杜彧韜(1976-),男,中共天津市紅橋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法學、黨史黨建。
課題編號:DXXTKY20-09,《新時代加強社區志愿服務工作與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研究——以天津市紅橋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