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琴
在我國高等音樂學院專業課程設置中,樂理屬于基礎理論學科。該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幾乎涵蓋所有音樂相關專業。樂理不應被理解為枯燥乏味的理論課,音樂理論最終應還原成音樂音響本體的學習、認知及掌握,最終得以在音樂表演與舞臺實踐中得以運用!“樂理與視唱練耳是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綜合基礎課”,應“在教學中增加文化含量和實踐環節,并從實踐教學改革中探討多種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①
在西方大小調和聲體系中,和弦種類繁多,加上原位轉位等各種形態,其學習難度是相當高的。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多數學生是通過從“和弦原位”到“和弦轉位”的邏輯思維來思考和弦結構的,且反應速度甚不理想。這將大大影響音樂表演與舞臺實踐。在實際即興伴奏或即興solo 舞臺演奏中,如果無法快速反應和弦結構,就無法完成即興演奏。那么,能否通過形象思維替代邏輯思維的方式,去實現對和弦形態及結構的快速構建呢?
筆者結合多年的鋼琴即興演奏及樂理教學經驗發現——實現對和弦形結構的快速反應的方法是記住“和弦把位”!簡單的說,這類似于將一個個和弦結構模擬成圖像存入我們大腦,需要時,將這些圖形對應成樂器上的和弦位置演奏出來。同時,鍵盤樂器是很好的練習樂器,筆者建議,圖示法與鍵盤練習法相結合是一種可行方案。
下面,以最用的大七、小七及大小七和弦為例,分類闡釋這種“圖示法”與“鍵盤練習法”相結合是如何實現和弦結構的快速構建的。
表格1 可見,我們將每個大七和弦原位對應的四個琴鍵鍵位想象成四個點,點點相連成線,每個大七和弦的四個點相連得到一個圖示。我們按大七和弦根音分類,得到一些相同或相反圖示。
同樣的方法可歸納出表格2 與表格3。表格2、3分別對應“小七和弦原位”與“大小七和弦原位”的歸納記憶圖示,請注意,它們各自的根音分類是不相同的。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調式是曲調形成的基礎,調式音級是作曲中的重要素材。調式均有十二個調高的變化,此外還涉及到同主音、同調域或同宮系統等多種形態。教學中不難發現,有些學生只是機械的記住了調式音階,當調式音級出現在具體曲調中出現,他們無法識別。如:d Dorian、e Phygian、F Lydian、G Mixlydian、b Locrian 這幾個教會調式,均隸屬與C 調,只是主音及調式音級材料的運用有所變化。歸根結底,這類學生對調式的理解是僵化的。
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五聲性調式的學習中。同宮系統內部均包括五個調式的變化;此外,由于五聲性調式的“游移性”特征,則更需熟記各宮系統內的調式音級。由于篇幅有限,僅以最常用的自然大調式及五聲調式為例,分類闡釋“圖示法”與“鍵盤練習”在調式學習中的應用。
表格4 為自然大調中各音級對應琴鍵鍵位所形成的圖示。

表格4:
仔細觀察表格4 發現自然大調式的記憶有三條規律。
規律1——調號音均為黑鍵,可將調號音作為圖形的“頂點”。
規律2——升號調圖示中,黑鍵與左邊鄰音的白鍵形成“全音”,黑鍵與右邊鄰音的白鍵形成“半音”(左全右半);降號調圖示中,黑鍵與左邊鄰音的白鍵形成“半音”,黑鍵與右邊鄰音的白鍵形成“全音”(右全左半)。
規律3——第三條規律是關于鋼琴黑鍵“調號”的位置:一個升號調中,#F 位于三個黑鍵最左邊一個黑鍵(左1);一個降號調中,bB 位于鋼三個黑鍵最右邊一個黑鍵(右1);兩個升號調中,#F、#C 位于兩個黑鍵最左邊一個黑鍵和三個黑鍵最左邊一個黑鍵(左1+1);兩個降號調中,bB、bE 位于兩個黑鍵最右邊一個黑鍵和三個黑鍵最右邊一個黑鍵(右1+1);三個升號調中,#F、#C、#G 位于兩個黑鍵最左邊一個黑鍵和三個黑鍵最左邊兩個黑鍵(左1+2);三個降號調中,bB、bE、bA 位于兩個黑鍵最右邊一個黑鍵和三個黑鍵最右邊兩個黑鍵(右1+2);四個升號調中,#F、#C、#G、#D 位于兩個黑鍵和三個黑鍵最左邊兩個黑鍵(左2+2);四個降號調中,bB、bE、bA、bD 位于兩個黑鍵和三個黑鍵最右邊兩個黑鍵(右2+2);五升五降及六升六降的調號包含所有黑鍵。同學們需對照表格4 仔細學習,并要通過長期的鍵盤練習加以彈唱及鞏固記憶。
同樣的方式可適用于五聲性調式的學習(見表格5)。將各宮系統五聲調式音階對應鍵盤,可找出各宮系統之間存在相同或相反的圖示,練習方法則不再贅述。

表格5:
綜上所述,通過結合“圖示法”與“鍵盤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死記硬背”調式音階的情況。只有牢固記憶各調式音級,才能實現同調域或同宮系統內各調式間的自由轉換。
“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相結合體現出巨大的優勢:理論指導下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使音樂中諸多因素更清晰,如對于音程、和弦的性質和功能更加明確,便于音響的熟悉與掌握”。②為避免技法學習的概念化和教條化,建議運用鍵盤彈唱的方式,還原和弦、調式的音響色彩,并對其建立感性認知。立足于實踐及音響本體的累積,后期則能更準確理解和弦及調式色彩在不同語境不同風格音樂中的運用,培養學生對音樂素材的取材能力。■
注釋:
① 焦志麗.新概念指導下的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研究[J].時代文學,2010,(01).
② 譚雄,普敏.《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課程整合之利與弊[J].科技信息,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