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婷
(北海市人民醫院 廣西 北海 536000)
B 族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屬于一種條件致病菌。通常情況下,B 族鏈球菌陽性時并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但相對于孕婦這一特殊人群而言,B 族鏈球菌陽性則有可能在生產前對孕婦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嚴重的后果及不良結局[1]。據有關調查統計[2],約有30%左右的孕婦B 族鏈球菌檢測呈陽性,其中有高達40%以上的新生兒檢測出B 族鏈球菌陽性,最終出現腦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感染性疾病,更有甚者會導致新生兒死亡。也有研究報道[3],B 族鏈球菌感染是誘發胎膜早破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圍產期母兒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加之B 族鏈球菌為條件致病菌,約有50%以上孕婦感染后無明顯的細菌感染臨床癥狀,未能得到臨床醫生的足夠重視,也是引起孕婦不良生產結局及新生兒相關性疾病的重要原因。為此,本研究擬對240 例孕婦的生產結局及白帶常規、B 族鏈球菌定性檢測(培養法)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進行產檢和待產的妊娠期婦女作為對象,在其孕周達35 ~37 周進行陰道及直腸的棉拭子采樣,通過細菌培養法進行B 族鏈球菌檢測后進行分組,選取B 族鏈球菌陽性孕婦共120例納入觀察組,年齡20 ~40 歲,平均年齡(28.72±8.28)歲,孕周35 ~37 周,平均(36.11±1.3)周;選取120例B 族鏈球菌培養結果陰性的孕婦納入對照組,年齡21~40 歲,平均年齡(29.13±10.35)歲,孕周35 ~37周,平均(35.78±1.1)周。兩組孕婦在年齡構成、孕周、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因此認為兩組間數據具有可比性。
進行陰道及直腸的棉拭子采樣, 通過細菌培養法進行B 族鏈球菌檢測確診。不使用窺器,分別采集陰道拭子和直腸拭子各1 個。具體為:擦去外陰分泌物后,將1 個拭子在孕婦陰道下1/3 旋轉數周,取得陰道拭子;再將另外1 個拭子插入肛門括約肌以內2 ~3 c m 旋轉數周,取得直腸拭子。標本采集后2 h 內送往實驗室,在無菌條件下直接將其接種至B 族鏈球菌顯色培養基。
(1)納入標準:①年齡20 ~40 歲之間,孕周35~37 周;②單活胎;③標本采集前2 周內無性生活史。(2)排除標準:①本次前3 個月內有抗生素使用藥物史;②多胎妊娠;③存在重要臟器病變或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
主要對白帶常規檢查進行分析(主要包括白細胞)及胎膜早破、早產、宮內感染、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肺炎等不良生產結局等情況發生率進行統計分析。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本文數據均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 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0 例B 族鏈球菌陽性孕婦中,白帶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等級3+及以上為35 例(29.17%),等級為2+例數為53 例(44.17%)。
B 族鏈球菌陽性組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5.83% 和12.50%,均顯著高于B 族鏈球菌陰性組的4.17%和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新生兒肺炎、早產、胎兒宮內窘迫等不良生產結局方面,B 族鏈球菌陽性組的發生率分別為17.50%、15.00% 和13.33%,同樣均高于B 族鏈球菌陰性組的3.33%、5.83%和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40 例孕婦生產結局的對比[n(%)]
B 族鏈球菌在人體內屬于一種條件致病菌,常常寄生于人體消化道、生殖道黏膜等。在由于懷孕時孕婦機體內的各種激素水平發生明顯的變化,從而導致陰道內酸堿度等微環境發生變化,從而易造成B 族鏈球菌感染[4]。孕婦晚孕期間若感染B 族鏈球菌,則極有可能會對妊娠結局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導致胎膜早破。如蛋白水解酶、巨噬細胞等物質作用于B 族鏈球菌后,會明顯降低胎膜的阻力水平,最終出現胎膜早破[5]。此外,孕婦體內前列腺素、腫瘤壞死因子、磷酸酯酶A2 等物質也會在B 族鏈球菌感染的作用下加速產生和分泌,使子宮平滑肌在短時間內發生收縮,從而引發孕婦早產等不良結局。同時,絨毛膜能夠被B 族鏈球菌輕易穿過,從而感染胎盤絨毛,導致非常嚴重的并發癥,如絨毛膜羊膜炎、宮內感染等。同時,胎兒窘迫的發生率也會因為B 族鏈球菌的感染而大幅度升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 族鏈球菌感染后會導致子宮內環境發生變化、異常等[6]。有研究表明[7],B 族鏈球菌在國內妊娠35 周以上孕婦體檢中感染率約為10%,且由于上行感染,從而導致胎兒及母體發生感染性疾病。在以往的孕產婦常規檢查中,B 族鏈球菌的檢測并未普及,多數產檢只憑借白帶常規檢查結果來初篩是否出現感染[8]。但在本文中發現,B 族鏈球菌陽性的孕婦陰道分泌物鏡下觀察結果并非全部顯示白細胞升高,白細胞3+ 以上比例為29.17%。因此,白帶常規結果不能夠有效評價B 族鏈球菌感染與否。此外,B 族鏈球菌陽性時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B 族鏈球菌陰性,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在新生兒肺炎、早產、胎兒宮內窘迫等不良生產結局方面,B 族鏈球菌陽性時的發生率同樣均高于B 族鏈球菌陰性組,由此可說明B 族鏈球菌感染會對孕產婦及新生兒帶來不良后果。
綜上所述,白帶常規檢查無法滿足B 族鏈球菌篩查需要,因此建議臨床對孕婦常規行B 族鏈球菌檢查,在孕婦生產前充分排查B 族鏈球菌,且當B 族鏈球菌檢查呈陽性時,需要進行有效干預措施,避免不良妊娠結局及產后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