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姍,黃強欽,吳上興,梁志敏,鄧榮森,杜鄭章
(新興縣人民醫院 廣東 云浮 527300)
乳腺纖維腺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女性乳腺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纖維腺瘤的發病率也隨之提升。以往乳腺纖維腺瘤病多予傳統手術治療,雖具有較高的完整切除病灶的成功率,但術中出血量較大,切口創傷大且愈合時間較長,瘢痕較明顯,難以滿足患者對美觀的需求,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乳腺微創旋切系統的運用,不僅為臨床治療乳腺纖維腺瘤提供了良好的選擇,而且術后不會對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安全有效[1]。本文抽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進行乳腺纖維腺瘤切除術的50 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具體的報告如下。
抽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進行乳腺纖維腺瘤切除術的50 例患者,根據奇偶數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3 ~51 歲,平均年齡(32.56±11.02)歲;腫物直徑在0.5 ~3.1 cm范圍內,平均直徑(2.2±0.8) cm;實驗組患者年齡17~63 歲,平均的年齡為(36.48±11.58) 歲;腫物直徑在0.6 ~3.2 cm 范圍內,平均的直徑為(2.3±0.7) cm。兩個組的患者進行臨床資料的比較后,組間未顯示出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傳統手術方案的具體操作:術前通過觸診及超聲檢查的方式明確需要切除的腫瘤,協助患者選取仰臥位,常規消毒且麻醉成功后,根據腫瘤情況取腫瘤表面切口或與腫瘤距離最近的乳暈作弧形切口,切口長度根據腫瘤的大小而定。術中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沿腫瘤方向以鈍性和銳性結合的方法分離腺體直至腫瘤表面,最后將腫瘤連同包膜一同分離切除,必要時切除少許腫瘤周圍組織。充分止血,檢查術野無異常后予細絲線縫合皮下層,尼龍線連續皮內縫合皮膚,術區加壓包扎。
實驗組微創旋切術的具體操作:協助患者選取仰臥位或側臥位,上舉患側上肢。通過超聲掃描的方式對具體的腫瘤位置、數量與術前定位B 超報告進行比較,再對穿刺點、進針方向進行確定,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準確定位,盡可能的達到一個切口可將多個腫瘤切除的目的。微創旋切使用的是麥默通真空輔助乳腺微創旋切系統(The Mammotome System)。常規消毒鋪巾后,在B 超定位監視下用長針頭局部浸潤麻醉乳腺后間隙和穿刺針道。在穿刺點處作長約3 ~5 mm 的切口插入旋切刀或直接插入旋切刀,在B 超引導下將其插入至腫瘤基底部,并在B 超監視下對腫瘤進行多角度、多方位旋切,觀察切出的組織條情況及B 超探查情況,確定無腫瘤殘留后停止切割。完成旋切后吸出術區積血,拔出旋切刀,局部壓迫10 min 左右,穿刺口予細絲線外縫一針,最后予彈力繃帶或胸腹帶加壓包扎。
(1)兩個組手術期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兩個組術后出血、感染、血腫、傷口開裂等并發癥發生情況;(3)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評定兩組對術后美容效果的滿意度,設定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3 個等級的選項,患者自行選擇。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對兩組數據進行處理,其中的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百分率(%)、(±s)表示,而在比較差異時分別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期相關指標的差異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期相關指標的差異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實驗組 25 15.88±1.94 7.60±2.01 3.34±0.87對照組 25 32.50±4.61 18.29±6.05 8.52±2.30 t 16.615 8.384 10.533 P<0.05 <0.05 <0.05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比較[n(%)]
對照組對術后美容效果的滿意度為64.00%,實驗組對術后美容效果的滿意度為96.00%,組間比較,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對術后美容效果的滿意度比較[n(%)]
乳腺纖維腺瘤為臨床常見的良性腫瘤,該病在臨床中極少數出現惡變,但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乳腺纖維腺瘤的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的手術切除以乳暈旁切口及腫物表面切口為主,但開放式手術的切口較大,影響了患者的乳房美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2]。隨著社會發展,女性對乳腺良性腫瘤手術要求不再局限于病灶的切除,更期待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減少對乳腺外觀的影響。
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微創手術方式逐漸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實現了對傳統的開放手術的逐步取代,成為臨床醫學上優先選擇的手術方式[3]。乳腺微創旋切系統的引入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范圍,其通過超聲技術的引導可準確定位腫瘤,提高切除的準確性,術中利用旋切刀反復多次的切割腫瘤,可以實現徹底清除腫瘤的目的[4,5]。這項技術穿刺一次就可以將活檢需要的腫瘤標本切割出來,為臨床診斷乳腺纖維瘤提供了便利性,且微創小切口減少了傷口部位在手術過程中接觸外界的時間,手術時間短,感染風險小。術后無需對切口進行縫合,以壓迫的方式即可引出殘血,繃帶包扎的方式可降低血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美觀度良好,術后基本上不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命體征,所以備受青睞及肯定[6-8]。
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相較于對照組更短,術中出血量比之對照組少,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患者對術后美容效果的滿意度更高于對照組,以上幾項均為P <0.05。從而可見,乳腺微創旋切系統在乳腺纖維腺瘤切除術中的應用具有美容效果好、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恢復快等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