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地玲,呂珊珊
(清遠市婦幼保健院 廣東 清遠 511510)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的臨床疾病,發病年齡較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有心率失常、胸痛等癥狀。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過勞、大量飲酒等情況均會引發急性心肌梗死[1-2]。目前數據統計中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發病期間,如不能進行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以及嚴重危害患者生活質量[3]。因此對治療質量控制尤為重要,同時,良好的護理模式能夠起到提升治療的效果,對降低致死率也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次通過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為急性心肌梗死在院前急救護理提供理論支持,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 例。觀察組中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齡為35 ~88 歲,平均年齡為(64.27±24)歲;對照組男性17 名,女性13 名,年齡為37 ~91 歲,平均年齡(65.56±2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經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2)患者意識清晰且具有正常的溝通能力。(3)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患者。(2)患有嚴重其他臟器功能障礙患者。(3)住院期間出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收到急救電話時,急救人員快速到達現場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檢測,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建立靜脈通道、吸氧、血管擴張等急救治療[4]及致電急診醫生告知患者病情。同時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避免在治療期間的錯誤做法。
1.2.2 觀察組 實施個性化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含:(1)通訊急救護理,保證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急救車接診[5];在電話中,需要對患者以及家屬叮囑急救應對措施,避免錯誤的行為影響患者的目前狀況;對于患者以及家屬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避免患者由于過度緊張焦急的情緒問題造成患者病情加重。(2)現場急救,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根據患者情況以及現場環境對患者體位進行調整,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如患者口鼻腔內有異物,需及時取出。密切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3)院前急救:患者在送達急診前,護理人員應當與急診醫生進行溝通,通過電話溝通內容以及轉運過程中了解的患者病情,提前進行急救準備;在進行治療中,對患者進行溝通,安撫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進行治療;通過建立靜脈通道減少患者疼痛感,并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6]。(4)心理護理:在治療、護理的不同階段進行講述,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會對患者生活影響較大,因此患者容易產生極大的負面情緒,而消極治療[7]。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5)分診治療:分析患者資料,結合資料判斷病情輕重程度,進行分診[8],分診完成后急救護士積極配合搶救工作。
(1)臨床指標比較:院前出診時間、急救時間、分診評估時間、輸液通道創建時間、心電圖時間;(2)急救治療效果比較:診斷率、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3)并發癥情況比較: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發生率。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此次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指標各項數據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分組 例數 出診時間/s 急救時間/min 分診評估/min觀察組 30 43.67±13.37 18.95±4.37 1.52±0.35對照組 30 62.15±12.55 30.21±5.73 3.15±0.40 t 5.520 8.558 16.797 P 0.000 0.000 0.000

表1(續)
觀察組患者診斷率、轉運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成功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急救治療效果對比[n(%)]
兩者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中,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塊(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或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誘因如下:過勞、激動、暴飲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煙、大量飲酒等。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程度重,持續時間長,可伴瀕死感,少數人一開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全身癥狀發熱、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心律失常等;并伴有相關的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多發于老年群體,且由于病情發癥較為突然,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更為優化的急救護理尤為重要[6]。通過急救護理能夠提高臨床搶救工作更為順暢,爭取有利的搶救時間,提升搶救效率。
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急救護理中,主要圍繞對有效爭取最佳救治時間以及以人為本的兩個重要核心內容。在急救治療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把握患者的最佳救治時間,盡可能避免復雜環節、并要總結歸納在急救護理過程中的問題,進而實現護理過程的科學性、全面性、及時性,從而實現護理工作的整體優化[7];同時,兼顧患者的個體情況差異,在急救人員出診同時,對患者以及家屬進行電話中的急救指導,并能夠在急救人員到達后迅速實施對患者的基礎急救工作開展。對患者以及家屬實施心理疏導,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以及家屬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對急救人員的信任度。通過全面提升護理質量,一方面能夠避免在急診出診的過程中,患者由于錯誤行為增加救治難度,以及在患者進行轉運過程中的意外情況發生;另外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院內急救與出診醫護人員更好的對接患者情況,有助于院內急救人員做好相應準備,盡可能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
本文為探究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結果顯示,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護理中能夠有較好的護理效果。通過對患者自己家屬進行通訊急救護理,能夠極大程度的保證患者在等待急救人員的過程中,避免錯誤的行為,加重患者病情,對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有顯著作用;以及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避免患者以及家屬在轉運過程中出現焦急、緊張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的情緒起到較好的控制作用,增加患者以及家屬對急救人員的信任度,有助于急救過程中的治療。結果中,觀察組臨床指標各項數據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急救治療效果各項結果均優于對照組(診斷率、轉運成功率)(P<0.05);兩者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中,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0%(P<0.05)。結果顯示,院前個性化護理相對于常規護理模式具有更為高效的護理效果。個性化護理能夠使護理更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同時從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護理內容制定,能夠有效避免常規護理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從環境、溝通、飲食、功能鍛煉等方面強化護理,從而加速患者康復,整體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中應用個性化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