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嵐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麻醉手術室 廣東 廣州 510060)
護理風險主要是指在醫院內,并存在于整個護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危害因素,可直接或間接對病患生命以及機體造成損傷的不確定性或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當出現護理風險,一方面會對病患治療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還會增加其治療費用,從而降低病患滿意度,極易導致醫療糾紛[2]。手術病患為保障手術順利實施,通常需要進行藥物麻醉,但是在手術結束后,機體仍然殘留部分麻醉藥物,因此需要進入麻醉恢復室進行麻醉復蘇,此時期病患機體多項功能均被抑制,若未能對其進行有效護理,極易使其出現各種并發癥,加之此時期護理內容復雜,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護理風險,因此,了解麻醉恢復室護理風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管理措施,對降低護理風險具有積極意義[3]。
選擇本院麻醉恢復室2018 年1 月—12 月期間接收的41 例手術病患為常規組;另選擇本院麻醉恢復室2019年1 月—12 月期間接收的41 例手術病患為實驗組。常規組中,男性25 例、女性16 例,年齡30 ~50 歲,平均年齡(43.66±2.95)歲。實驗組41 中,男性24 例、女性17 例;年齡32 ~49 歲,年齡平均(43.97±3.07)歲。將兩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全部病患入院后均完善相關檢查,并實施手術治療。常規組病患采取基礎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病患麻醉恢復情況,同時予以病患保暖以及防墜床等干預措施。實驗組病患在采取基礎護理的同時,針對麻醉恢復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實施分析,同時依據其風險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其中護理風險內容包含:(1)在護理人員方面,部分護理人員存在專業水平較低、服務態度較差、溝通能力不足等問題,進而增加護理風險;(2)在病患方面,對于老年病患而言,受到年齡等因素影響,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手術后并發癥出現率,對于低齡病患而言,其依從性較差,進而增加護理難度,另外還有部分病患不愿意配合護理人員工作,對于護理人員告知的注意內容依從性較差,同時在病患麻醉復蘇時期,隨著麻醉藥物效果的逐漸失去,病患可出現一定不適感,從而導致其出現躁動、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樣可增加護理風險;(3)在管理方面,由于護理工作無計劃性,導致護理流程不完善,在醫療設備、藥品以及儀器等方面無有效管理,消毒意識較弱等也會增加護理風險。通過分析以上幾點風險因素后,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1)組建風險管理小組,并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每月末進行一次組內會議,組長針對近期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以及潛在的護理風險情況進行匯報,分析潛在的風險情況原因,要求每位護理人員需避免該類事件的再次發生;(2)每月組織科室護理人員急性風險知識培訓,通過為其介紹相關法律法規,培養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提升其對風險知識的掌握程度;(3)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依據科室內護理人員特點制定分層培訓,針對低年資護理人員需重點對其進行基礎理論知識以及操作技能培訓,同時每月安排一次測試,了解其對培訓內容的掌握情況,可將測試納入護理人員績效考核中,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制定新老搭班護理制度,要求高年資護理人員需監督并指導低年資護理人員,尤其需要重視安全護理以及細節護理,提升低年資護理人員對風險的預判能力,針對高年資護理人員,可為其提供外出學習機會以及科室內授課機會,從而提升高年資護理人員帶教能力以及自身能力;(4)制定規范制度,安排專人每天對麻醉恢復室藥品、儀器等進行檢查,確保儀器功能完好,藥品符合使用要求,同時物品種類需齊全并放置在規定位置,可通過張貼標簽等形式進行提示,但要求標簽需醒目、清晰,組長需每天檢查護理工作落實情況,針對其中存在的風險,可要求護理人員進行相應記錄,以便后期回顧和分析,對于躁動病患,可使用約束帶等進行適當約束,避免其出現墜床情況。
比較兩組病患護理糾紛以及護理風險出現率。
選擇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以(±s)和(%)表示,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病患護理糾紛以及護理風險出現率均高于實驗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患護理糾紛以及護理風險出現率對比[n(%)]
伴隨臨床醫學的發展以及高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臨床護理工作難度以及風險性大大提升。護理風險始終貫穿在護理工作的各個環境以及過程中,盡管有時部分護理風險看似簡單或微不足道,但同樣具有一定風險,若未加以重視,一旦出現護理缺陷或事故,極易給病患及其家屬帶來較大痛苦。因此,為有效規避護理風險,降低護理糾紛,從而為病患提供優質、安全的護理服務,必須采取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臨床不同科室護理風險類型也存在一定差異,針對麻醉恢復室而言,由于該科室類型特殊,接收的病患類型也較多,因此在護理工作中容易出現各種風險[4]。為提升麻醉恢復室護理服務水平,尤其需要重視其護理風險,護理人員在決定實施某項護理操作時,必須依據專業經驗以及病患能夠從中所獲利益和潛在風險所占比例等因素做出全面評估,并實施相應管理措施。
依據護理工作具體情況,組建護理風險管理組織,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方案,明確護理風險管理職責,落實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制定護理風險應急工作方案,以便更加高效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提升護理人員對風險的預測意識,增強風險鑒別能力,減少服務過程中各種危險因素,盡可能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最終保障病患生命安全,將護理差錯以及護理糾紛降至最低,提升護理質量。在何艷等[5]人的研究中,其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實施護理風險緊急預案管理,結果顯示護理糾紛出現率是1.72%,同時護理人員在護理流程、語言溝通、專業技能等方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因此,其認為實施護理風險緊急預案管理,可減少護理糾紛,提升護理工作整體水平。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護理糾紛以及護理風險出現率依次是4.88%、2.44%,顯著低于常規組21.95%、17.07%(P<0.05)。分析結果可知,通過分析麻醉恢復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了解不同風險存在的原因,針對其原因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從而提升措施針對性,顯著降低護理糾紛和護理風險。組建管理小組,一方面可統籌安排科室護理工作,另一方面還可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通過組內探討原因,制定相應整改措施,從而提升管理效果[6]。護理人員是與病患接觸最為密切的人員,其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的高低會對護理服務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對于不同階段的護理人員需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低年資護理人員強化自身基礎專業技能,高年資護理人員學習更加先進的護理技術,同時將其在科室內進行教學,從而全面提升護理服務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護理糾紛出現率[7]。另外,通過培養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強化其“慎獨”思想,一方面使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盡可能避免出現護理風險,另一方面還可提升其對風險事件的預判能力,進一步降低護理風險。
綜上,通過分析麻醉恢復室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針對其風險因素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可減少護理糾紛以及護理風險,有利于其機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