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經天
《夕陽簫鼓》是黎英海先生在1975 年根據琵琶曲所創作的,這個曲子在之后也被改編成過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不同的是原有的琵琶古曲是七段,而民樂合奏將其擴充成為十段。在黎英海改編的鋼琴作品中算上結尾一共是十一段。在這十一段中,作曲家運用極其豐富的音樂表現手法和音樂語言用鋼琴展現了民樂的特性。以下是筆者對作品音樂形態和音樂語言方面的分析。
從譜例可以直觀看出整首曲子一共分為十一個小段,但如果將整體段落都劃分成十一段的話就有些過于散亂,雖然十一個小段每段都有自己的主題,但從音樂的邏輯性及其結構性上來說需要有一個整體的大框結構來對其進行總結和歸納。
下圖(圖一)是對十一個小段的一個整體曲式結構的總結,可以看出一共分成了三個大段,第一小段作為引子,第一大段是②—⑤樂段,第二大段是⑥—⑦樂段,第三大段是⑧—⑩樂段,?樂段作為結尾。

圖一
這樣分段的依據是從段與段之間的速度變化而由來的,首先在譜例中可以看出第①小段的速度是一個相對較為自由的速度(a piacere)。第②小段開始就是行板—中板的一個變化,速度也開始越來越快,到了第③小段一直保持著中板的速度,到了第④小段慢慢開始到了接近于小快板的逐漸活躍的速度,同時也達到了作品的第一個小高潮。在第⑤段速度隨著小高潮的結束放緩下來,變成柔和的速度,在結尾處速度略微加快了一點并保持著這樣的速度結束。也是整個第一段的一個結束。
第⑥小段的速度是以緩板開始的,這個速度的轉變與上一段的結束的速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之后的結尾速度也開始加快,達到了中板速度。緊接著,第⑦段達到了小快板的速度,并且這個速度一直保持到結尾。從速度變化來看,第二段其實并沒有過多的速度變化,在傳統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個過渡段。
第⑧小段承接了第⑦小段的速度,并一直保持著,到了第⑨小段速度隨之慢慢加快,并且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一個韻律,第⑩小段承接上一段的速度,并在中段部分達到急板,也是全曲的最高潮,在高潮進行20 個小節之后,速度直接變慢與之前的急板形成對比,三小節之后又恢復到中板的速度,直至整個第三段結束。第?小段作為結尾回到緩板并結束。
從速度的變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樂曲所具有的速度形態特點,從整首曲子的速度標記就能夠明顯的看出來,中國民族的樂曲在速度上運用的更加靈活,這是區別與很多西方鋼琴曲的一大特點,并且中國民族的樂曲會將這種速度的韻律發展到極致并且不受傳統曲式結構的束縛。再深入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開頭第①小段與結尾?小段的速度都是相對較為緩慢與自由的。并且在第一段的第②和第⑤小段的速度也較為相近,第⑥與第⑩段(二、三段合在一起)的速度也較為接近,這正凸顯出了中國作曲技法的“散入”與“散出”的特點,這種“散入”和“散出”使得樂曲整體具有了對稱的性質,可以說這種性質的手法掌控著樂曲整體的結構特征,另一方面也代替了西方的傳統曲式結構。同時也顯現出了,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思想與文化,以這種“散入”和“散出”的特點為例,這種“散入和散出”更像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當中的“氣”的運動,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氣韻生動”。
本曲的鋼琴表現手法,幾乎都是為了展現和模仿民族器樂的特征,曲子中大量出現琶音的演奏技法,這里的琶音幾乎都在模仿古箏的花奏演奏方式,曲子開頭的單音加倚音的部分,模仿了琵琶的演奏方式,還有例如在引子結尾的倒數第二小節的連續倚音加顫音的彈奏技法,模仿了蕭在演奏時的音色,另外作曲家運用大量的二度音程和低音的五度的音程來模仿打擊樂—木魚和鼓。
作曲家在通過鋼琴演奏技法來展現和模擬民族樂器的同時,也同樣運用了一些中國傳統的作曲技法來展現主題和樂思。從整首作品可以看出,十一個樂段都是根據第一個樂段(引子)來進行不同的變奏衍生出來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每個樂段的結尾的和弦以及技法幾乎都是一樣的。這正是中國樂曲中的“換頭合尾”的發展手法,這種手法本身是來自于歌曲創作當中,在之后的發展中,作曲家們慢慢將這種手法融入到一些變奏曲當中,作為一種獨特的變奏手法。
上一章提到了“氣韻生動”,而這種“韻律”直接影響了中國音樂的線性旋律的特點,而這種線性旋律的特點更多的是一種類似復調的橫向思維,這種橫向思維雖好并且突出了旋律的特點,但如果一直以這種線性思維運動,音樂的旋律就會顯得略微單調。所以,中國近現代的作曲家開始對一些縱向思維的音樂語言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用線性思維將音樂語言縱合化。
全曲大量運用了五聲縱合化的和聲結構。如果想要探究其語言就一定先要大體了解五聲縱合化的由來和概念。從廣義的范圍來講,是把橫向排列的調式音列、音階予以縱向排列的組合,使之構成和聲的形態。從微觀角度來說,是以五聲調式中各種音程的縱合排列作為和弦結構的基礎和聲方法。
五聲音列的縱向結合,可構成除小二度和大七度以外的所有自然音程,以這些音程為基礎構成三音、四音以及五音的和弦。這些和弦再通過不同的“變位”來產生不同的組合。五聲縱合性結構和聲的根音構成和其理論基礎和依據是借鑒了興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書中的基本原理。
從譜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四度和五度的和聲結構。這種和弦結構,可以以四度或五度的形式單獨出現,也可以組合出現,這種和聲在寫法和創作種還是依靠于中國傳統的音樂線性思維。
這種四、五度和弦在作品中應用的方式很廣泛,首先是單獨的四度、五度音程在作品中的應用,從譜例(圖二)中的前三小節的低聲部,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三個五度音程的進行(bG-bD,bA-bE),這三組五度音程都是與上方旋律成反向進行,形成了一定和聲上的對比。

圖二
在圖二的后四個小節的高聲部,我們可以看到四度和弦音的進行,這里的四度和弦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旋律,起到加厚旋律層的作用。另外一種則是四度和五度音程組合而形成的和弦,這種和弦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兩個層次(三個音構成)的,例如圖二中的第二小節的琶音和弦(bB-F-Bb),從和弦的構成就能夠看出來,這個和弦是由音程本身和音程經過轉位而組合成的和弦,構成了上四度,下五度的和弦結構,這種和弦結構在進行嚴格的四、五度平行進行時,經常會造成調性的擴張而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第二種是三個層次(四個音構成)的,這種有三類一種是單一的三個四度音程構成的單一四度結構和弦,第二種是類似與倒影模式的五度和聲結構,而第三類也是中國作品中最為常見的四、五度疊置的類似于琵琶演奏時產生的和弦,也叫“琵琶和弦”。這是一種在一個八度區間內,由兩個純四度或純五度音程的疊置或交叉疊合而形成的,這種音程在縱向排列時一般會形成一個大二度音程,也使這種和弦結構產生了特殊的音響效果。這種和弦結構形式往往也作為整體的運用。從譜例中我們就可以很直觀的看到這種“琵琶和弦”的大量運用,作曲家也是想要用這種和弦結構來更加生動的還原琵琶的音響效果。
在作品中還出現了許多以二度和聲音程為基礎結構的和聲,這種結構的和聲是由大、小二度音程由來的。在五聲調式中,大二度是它的基本音程,比如(宮—商),因此,二度為基礎結構的和聲也以使用大二度音程最為常見,但在真正作品中這種單純的二度和弦出現的并不多,一般是為了表現一些特殊的樂器或者特殊的意境,像在這首作品中的第⑦小段低聲部中所使用的二度和弦,更多的是為了表現木魚一類的輕巧的打擊樂。在作品中運用的更加多的是二度與四、五度相結合的和聲結構,例如譜例中引子部分的第二樂句就是一個由大二度與純四度構成的和弦所進行的。
承接上個部分的和聲結構,這里提到音樂當中的橫向語言就會想到和聲的進行,對于五聲縱合化和聲結構的和聲進行,我們首先要了解到,這里的各級和弦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沒有正、副之分,都可以自由的相互連接,各級的和弦不構成功能組,例如,主、屬、下屬、下中、上主等。這種和弦的分類有點類似于勛伯格的和聲理論。這種結構的和聲進行一共分為五大類:第一種是圍繞調式中心和弦所進行的(這里有包括四種形式:保持式、循環式、拱形式、向心式)如(圖三)樂曲第⑧小段就是一個保持式的例子,第二種是以根音進行為基礎的來進行和聲安排的,第三種是以低音進行的規律為基礎來進行和聲的排列,第四種是用的模進的方式,如(圖四)是樂曲第⑨小段開頭的一個例子,第五種是根據和聲的緊張度與和聲的色彩發展和變化來進行和聲排列的。

圖三


圖四
說完和聲的進行就要說一下五聲縱合化和聲的終止式,雖然各級和弦都可以通過和主和弦的連接來達到終止式,但在進行中終止性和和聲性最強的還是屬—主的進行;其次是下屬—主、上中—主、下中—主。這與西方的功能性和聲有較為相似之處。(圖五)是第⑥小段的結尾。是一個羽—宮—商的和弦進行,如果我們將它用西方的和聲角度來看的話,這里的商作為主音看作是I 級,同時推出羽為IV 級,宮為V 級,所以這組進行更像是傳統西方功能性和聲進行的基礎終止式(S-D7-T),換成這種角度會更方便理解其中的內容。

圖五
提到橫向音樂語言,就不能不提到復調,全曲大量的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支聲復調結構。支聲復調不同于對比復調與模仿復調,但又似中和了兩種復調的特點。支聲復調的結構是由旋律自身本體與其變體的同步進行結合而形成的。所謂的本體與變體只是相對而言的。如(圖六)就是支聲復調在作品中的應用,下方聲部旋律是復調的本體,從譜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本體是兩個音的進行(bE-bB),上方聲部的變體是對下面本體旋律的豐富,除了旋律的豐富,我們也不難看出當中節奏的錯位進行,在這一點上兩個聲部之間行形成了節奏上的對比,所以就像上面所說的支聲復調將對比和模仿的特點都相互融合,并且將這種特點更加細化到節奏旋律等方面。

圖六
對于音樂作品的分析,不應只局限于對于結構和單個音與和聲的分析,更應該把眼光放的更長遠,應該更多的是從作品中學習到對于音樂創作的思維。《夕陽簫鼓》鋼琴曲作為一首改編十分成功的佳作,這首作品對于中國音樂的發展和民族化和聲的進步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本文主要是對于作品的音樂形態和音樂語言作了簡要大致的分析,并同時簡要的講解了部分五聲縱合化和聲的內容。也希望大家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