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麗,張曉杰,孫寶志,齊艷波,劉丹丹*
(1.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2.中國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22)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中國向世界展現了大國擔當、速度、決心與勇氣及取得的成效,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與標準。同時也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如公共衛生功能未充分發揮,對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分析、溯源、防控、救治、資源配置、相關應對策略及與臨床密切配合等方面尚需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發揮關鍵作用。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環境迅速變化、就業與分配機制改變的今天,針對這一現實,公共衛生人才如何能夠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積極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人民健康,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920 年,公共衛生的概念由被譽為現代公共衛生創始人的美國耶魯大學C.-E.A.Winslow 教授所提出,他認為公共衛生是通過有組織的社會共同努力來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該定義在1952 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采納[1]。中國在2003 年提出:公共衛生是指通過組織全社會共同努力,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預防控制傳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醫療服務,以達到預防疾病及促進人民身體健康的目的[2]。實質上公共衛生就是預防疾病,促進人群健康,延長健康壽命,人人享有健康服務。
由于公共衛生的研究對象也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近年來有關公共衛生的研究主要包括:人群疾病與健康狀況分布、影響因素及預防策略;環境與人群健康關系;營養與健康關系;外源性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職業與健康關系;行為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社會因素與健康關系;社會醫療保障與健康關系;衛生服務與健康關系;衛生事業管理與健康;衛生法律與健康;微生物與健康等方面內容。因此,公共衛生要涉及的科學范圍是非常廣泛的。那么支撐公共衛生理論體系就應當包括上述內容的學科,主要包括流行病學、毒理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心理學、病理學、健康教育學、衛生經濟學、社會醫學、醫療保障學、病原微生物學、衛生統計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檢驗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學科。
1.3.1 健康監測和分析 健康監測既包括疾病信息系統的建設(疾病信息系統、收集相關疾病的發病或流行情況),也包括對居民健康的需要、生活行為以及其他健康危險因素的監測,識別健康問題和確立優先領域。同時,應以監測所得數據為基礎進行深度分析,從而做出預判,發揮信息的預警功能。
1.3.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調查 包括對傳染病、食物中毒、生物恐怖、核污染等方面的爆發流行進行調查與處理。
1.3.3 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 計劃免疫、婦幼保健、控煙等項目管理。
1.3.4 制定并執行公共衛生法律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明確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并按照其執法。建立與政府間、部門間、衛生部門內部的合作與交流。
1.3.5 相關公共衛生政策研究 進行整體公共衛生發展有關政策研究,不斷加強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建設,加快落實基層公共衛生防控舉措,建立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僅在2003 年應對過一次全國范圍的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非典”(SARS),而此次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染范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都遠超SARS 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國家人力、物力、財力統籌調度及運用能力,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驗,更是對我國各級公共衛生機構疾病預防與控制能力與重大疫情反應和救治能力的一次突擊檢查。疫情爆發初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及時果斷地下達了“封城”指令,實施全國統一調度,采取一省幫一市,建立專門醫院等措施,實現全社會響應、全民參與、多部門合作,聯防聯控,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國內的傳播,并為全球疫情防控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盡管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我國采取的許多舉措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公共衛生領域仍暴露出許多問題和短板。首先,對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內容的認識不足,更多是注重要求,輕視實踐;公共衛生專業培養重視理論學習,缺乏對技能實訓的認識;從事公共衛生管理的疾控機構在疫情防控中缺少話語權、行政管理權和信息發布權;公共衛生、臨床診治、科學研究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各施其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和疾病防控應急基本技能較為薄弱;公共衛生立法不夠健全,同時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2003 年SARS 過后,存在不重視公共衛生人才儲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重大疫情的技術和物資儲備不足等問題[3-4]。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健康需求的增多,公共衛生所包含的內容不斷增加和完善,不僅包括傳染病的防治,還包括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突發事件的處理以及大量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等,并以防治疾病、促進人民健康為最終目的。在此背景下,公共衛生人才需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多種實操能力,包括公共衛生人群研究、個體化服務基礎上的預防問題、實驗室與現場結合、公共衛生技術與宏觀政策體系結合、公共衛生知識和成果轉化等,這些都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5]。但當前公共衛生崗位能力需要與公共衛生人才教育匹配度并不理想,并未形成基于公共衛生崗位勝任力的教育模式,導致公共衛生專業畢業生不能快速適應實際工作。
2003 年“非典”疫情后,我國開始重視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加大公共衛生資源投入,加強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基礎建設、醫療設備等硬件方面也逐漸完善。但是,作為核心資源的衛生人力資源卻一直處于短缺狀態,不能滿足實際發展需要。《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 年)》指出:到2020 年,我國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數應達到0.83[6]。截至2019 年,我國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僅為0.64 人,并且在2014—2019 年間,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數幾乎無增長,數量也遠不及醫生和護士,具體數量如圖1 所示(數據來源: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各大醫學院校的公共衛生人才教育起步較晚,未形成統一的教學體系,重視程度也遠不及臨床醫學、護理學等醫學專業,高校在公共衛生教學、科研、實習等方面的資源投入相對較少,導致每年培養出的人才數量有限,并且極度缺乏疾病防控、傳染病防治及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等領域的高精尖人才。

圖1 2014—2019 年我國各類衛生人才數量比較
在我國公共衛生教育是以預防醫學專業為主開展教育的,所以在校學生要接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相關知識的學習,知識面相對而言不夠寬廣,理論與實踐還有些脫節,雖然也安排相關的實踐與實驗教學內容,但總體水平還相差較大[7]。在實習、見習實踐中,一方面預防醫學學生對臨床課程及實習的重視程度不足,臨床實習的時間安排與學生進行考研深造的復習準備時間有所沖突、臨床實踐操作的機會有限及帶教教師教學積極性有待提高等客觀原因都可能是導致臨床實習存在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整體實習都在最后兩個學期,與學生為就業和深造的準備時間有所沖突。本專業授課教師多為較擅長學術和科研工作的專職教師,在公共衛生一線工作的經驗較缺乏,而且公共衛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學科,涉及面較廣,學生在實習安排方面應當是多維度、全方位、多視角,這樣分配至具體科室的實踐時間較短、實習效果不佳,以上均可能導致公共衛生教學理論與實踐有分割感、實習不足等問題。實習單位不夠重視與負責,帶教教師不認真,造成見習、實習內容不深入,對學科的了解和認知不充分,仍存在對專業認知及對畢業后就業信息了解程度較低以及實踐機會較少等問題。專業培養標準層次不夠明晰,同時無法與世界發達地區的認證標準接軌。
我國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主要是以預防醫學為主,在本科階段并沒有進一步的專業劃分,教學重點也不明確,在研究生階段也僅有兒少衛生、婦幼保健等幾大研究方向,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公共衛生人才的需要。公共衛生是一個復雜的領域,如公共衛生個體和人群研究、個體化服務基礎上的預防問題等[5]。上述問題都需要公共衛生專業按照不同層次、分類別進行專業清晰定位。經歷了本次疫情之后,高校可能會在公共衛生人才教育時將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傳染病防治等作為一大培養重點,并加強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等其他公共衛生專業的建設,實現多維度融合教學。同時,在專業定位和劃分上應以衛生事業發展實際需要為導向,不斷進行擴展和完善,本次疫情中我國公共衛生暴露的短板正是當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所欠缺的重點內容。
有關基層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的研究顯示,2014—2016 年間平均每年每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流失醫師1.02 人、鄉鎮衛生院流失0.72 人[8]。另一項有關醫學院校公共衛生專業招生就業情況調查研究顯示,各高校公共衛生專業的招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畢業后從事公共衛生相關工作的比例僅為53.1%[9]。因此,無論是已就業還是未就業的公共衛生人才,其流失情況均不容樂觀。在我國,公共衛生人才的社會認知及認可程度不高,在衛生領域也不受重視,公共衛生機構和部門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得不到與其他機構、部門或科室相同的獎勵及待遇。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較低,相對于醫療單位,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作為基層的衛生機構,國家及地方政府經費投入遠遠不足,在崗人員的勞動付出與工資待遇嚴重不符,這也是很多公共衛生領域畢業的人才不愿意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原因之一。科研院所的公共衛生人才流行病學中大人群隊列研究耗時較長,10~15 年可能才會追蹤到1 個結果,補償機制受限,項目申請與結題都受到諸多條件限制。在長遠的職業規劃中,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缺乏培訓和教育資源,不能為在崗的公共衛生人才提供個人長期在職繼續教育與培訓的機會,能力和職業發展的空間較小,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基層公共衛生中優秀人才的流失,很多人轉行做其他領域的工作。
應將公共衛生人才作為國家戰略型人才來培養。公共衛生要解決的問題是屬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及疾病防治問題,同時融入健康決定因素的理念,打開學科間的壁壘;同時要培養一名合格的公共衛生人才還應重視社會學、法學等相關領域知識,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做好公共衛生領域的工作。
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城鎮化轉型、傳染病及慢性病防治等問題是一直在動態變化的。因此,要用發展的、靈活的、全周期、全人群的角度審視人類的健康問題,開展公共衛生教育活動,這就要求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不斷調整工作和研究方向,同時要求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隨著實際需要及“大健康”理念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還可借鑒臨床醫學專業培養人才的成功經驗,采用5+2 的學制開展公共衛生卓越人才的培養。期間可參加專業碩士考試,合格者完成研究生所學課程、畢業論文、執業醫師考試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及學歷、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證。沒有參加碩士考試者可通過規培訓練職業能力,主要從職業基本技能、科研訓練、健康評估與促進、健康管理、繼續公共衛生的教育等方面進行培養。
按照國家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要求,結合實際應用需要,制訂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總體方案,包括制定公共衛生人才培養規劃機制、投入機制、激勵機制、繼續教育培養機制、薪酬保障機制等,形成成熟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相關教育部門可以適時擴大對公共衛生專業領域的招生力度,加快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加快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規范各種制度與培養體系及教育標準,應對公共衛生學院的基建、設備、實驗技能中心等硬件及軟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有識之士積極投身公共衛生教育工作中。
從國家層面上進行頂層設計與規劃,實施定期評估和資格認證。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評估和資格認證,明確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專業的臨床教學與實習質量。在法律和政策層面構建臨床醫學實習過程中相關規則、實習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在臨床實習前設置學生實踐能力測評,建立實習準入門檻,在保障患者權益的同時,督促學生對臨床實踐技能的掌握。另外,可將臨床教學質量評價納入績效考核等提高帶教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積極性。
同時,重視公共衛生教學實習與畢業后教育及繼續教育銜接。為進一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教師隊伍要采用雙師培養方式,還可將專任教師與實習基地教師互換機制,提高教師的能力與水平。采用理論授課與專業實踐同步結合的方式,一邊授課一邊實踐,在原有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的實習安排基礎上,結合實際增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中心、傳染病院等實習基地,實習的內容和項目也可隨實習基地的工作拓展,如參加社區衛生診斷現場工作及數據錄入,參與早期慢性病篩查項目,結合疫情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等內容。另外,重視公共衛生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畢業后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的建設和水平的提高。如果學制改變,學生的實習、后續教育、技能水平都會得到充分保障,從而達到提升質量的目的。
此次疫情給我們帶來許多思考,公共衛生專業定位問題不能再含糊。公共衛生人才應當與醫學人才一樣,進行卓越和精英式培養,長學制加執業資格的準入制度相結合。同時,應突出培養重點,本科五年制的學業中可在基礎學習后進行專業細化,更有利于高精尖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公共衛生服務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應以其職業群為依托,建立以預防醫學專業為龍頭,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依托,融合公共信息管理、健康服務等新型專業的公共衛生服務應用技術型專業集群。另外,通過建立產教聯合培養方案,形成以學校為主體,產教融合的多方位合作辦學模式,使人才能力培養計劃能夠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實際需要緊密貼合,使專業定位更加明確。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公共衛生人才得到社會真正的認可;采取激勵機制,實施有效的薪酬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同時加大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的國家及地方政府經費投入,設定更多的科研項目與獎勵機制,提高相關單位人員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科研院所的公共衛生人才流行病學中大人群隊列研究雖然耗時較長,但一定要給予相應的補償機制,項目申請與結題都與其他學科區別對待,同時專門設置獎項,解決學科特有問題。在長期職業發展中,加大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職業發展空間,給予個人長期在職繼續教育與培訓的機會,減少基層優秀公共衛生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