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西,劉桂瑛,楊立會,劉 齊,歐陽明月,羅 君
(1.廣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2.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職業認同感[1](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是指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護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是其對未來從事護理職業的認識、期望、感知和思考[2]。良好的職業認同對護理學生學習效能、職業規劃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大學時期是大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和趨于成熟的階段,是職業認同感、職業價值觀形成和逐步穩定的重要時期[3]。穩定的職業認同感會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發揮穩定的導向和動力作用。由于護理專業發展的歷史制約和大學生激烈思想沖突的特點,大部分學生對護理專業認知還存在比較大的偏見,影響其職業認同感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通過調查廣西南寧市某高校護理本科學生職業認同情況及影響因素,探討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以期為提高護生職業認同感、改善課程規劃、培養護理人才提供建議。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廣西南寧市具有代表性的1 所護理高校本科學生共510 名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33 份,收回有效問卷51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68%。其中女467 名,男43 名;年齡(20.66±1.43)歲;漢族學生304 名(59.61%),壯族學生184 名(36.08%),其他少數民族學生22 名(4.31%)。學生中黨員9 名(1.76%),共青團員483 名(94.71%),群眾18 名(3.53%)。
1.2.1 調查工具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資料問卷,收集研究對象的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民族、年級、居住地、社會實踐等。第二部分為護生職業認同感問 卷(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for Nurse Students,PIQNS)[4]。問卷由郝玉芳博士于2011 年編制,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折半信度分別為0.827 和0.842,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問卷共17 個條目,由5 個維度組成,即職業自我概念、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選擇的自主性、社會說服。采用李克特5 分法評分,1 分為很不符合、2 分為較不符合、3 分為二者之間、4 分為較符合、5 分為很符合,其中不符合為很不符合+較不符合人數之和,符合為很符合+較符合人數之和,中立為二者之間,分數越高,表示護理專業學生對職業越認同。
1.2.2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由2 名資料員輸入Excel 2016,應用SPSS1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描述;采用t 檢驗和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科護生一般情況(見表1)
2.2 本科護生職業認同各條目情況(見表2)
2.3 不同年級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比較(見表3)

表1 本科護生一般情況(n=510)

表2 本科護生職業認同各條目情況(n=510)
表3 不同年級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比較(±s,分)

表3 不同年級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比較(±s,分)
維度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F P職業自我概念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職業選擇的自主性社會說服總分19.32±4.57 11.72±3.07 10.75±1.87 6.14±1.40 7.04±1.83 55.11±11.43 20.41±4.15 12.65±2.69 11.02±1.92 5.96±1.27 7.58±1.68 55.02±8.98 20.60±4.60 13.06±3.96 10.92±1.92 6.55±1.75 7.41±1.84 58.42±9.39 19.68±4.79 12.25±3.17 10.86±1.95 6.41±1.48 7.45±1.58 59.90±10.75 2.542 4.541 0.448 3.963 2.396 6.456 0.050 0.004 0.719 0.008 0.067 0.000
2.4 本科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見表4)
本研究顯示:護理本科生職業認同總分(56.92±10.38)分。僅有15.69%的護生樂意成為一名護士,“從事護士職業令我愉快”占33.92%,“我為能在護理領域感到自豪”占43.92%,“我不會改變我目前的職業方向”占42.94%,“我喜歡自己的專業,并準備在這個方向積極發展”占43.14%,“我確定我能夠在護理職業上取得成功”占38.82%。說明本科護生職業認同屬于中等水平,職業自我概念不夠明確。從各條目看,職業認同所有條目符合的構成比均少于一半,總分低于國內高等院校本科護理學生職業認同水平[5],略高于陳紅琢等[6]的研究,明顯高于周麗靜等[7]的研究。說明護理本科生的職業認同水平仍然有提升空間,體現為護生認為護理專業不能讓他們覺得愉悅和自豪。受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上仍然存在對護理專業認識的偏見,護生受家庭、社會的影響,仍然認為護士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起的作用不大,護士的工作價值得不到很好的體現,受挫感明顯,致使護生的職業自豪感和認同感偏低。加上護士的工作性質特殊、工作強度大等原因,使得護生在就業時面臨很多現實選擇,本科護生更多選擇改行、讀研等更換就業專業,這勢必導致高層次人才的流失,影響護理隊伍的穩定。研究顯示,護生職業認同感低會影響其專業學習能力,產生消極學習動力,影響護生身心健康,增加就職后離職風險[8]。朱憶等[9]認為,積極的職業認同能促進護士團隊、科研的能力提升,穩定護士隊伍,提升學科的影響力。因此,在校期間,在課程中引入專業課程思政,深化德醫交融,是樹立護生職業自豪感、培養護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以及提高護生職業認同感的一種重要途徑。

表4 本科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n=510)
調查顯示:僅14.90%的護生常自省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探索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44.51%的護生曾試圖了解各類職業領域的情況,以便更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19.80%的護生“不管別人怎么說,我會選擇我喜歡的工作”;48.82%的護生對職業的認識完全源于父母、教師或其他權威的灌輸,自己并未認真考慮過。49.22%的護生喜歡了解在護理領域取得成功的人的成長故事;27.45%的護生想與護理領域的前輩交流。同時在選擇工作時,除了要考慮自己的理想,有必要考慮外在環境的影響(26.08%)。說明護理本科生對堅定職業方向、職業發展的認識存在不足,對自身職業發展的關注度較低。大部分護生對職業的認知來自父母、教師,主動尋求專業發展認知和探索職業發展前景的自主能力偏弱,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期待有所欠缺,特別是缺乏主動溝通的能力和愿望。因此,護生方面,提高在校的自主能力、培養評判性思維十分重要;學校方面,讓護生的專業思想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始終,在學生入學早期,要集中進行護理專業情況的介紹和職業發展規劃的指導;在教師榜樣教育方面,提燈導師、班級導師、青年導師等榜樣引領應以護生的專業思想為抓手,提高護生職業認同。護理學的發展與人才培養、職業認同密切相關。
調查顯示:45.49%的護生認為已在護士職業中投入了太多(如教育、個人努力),目前不愿變換職業;37.26%的護生認為護理工作能使自己施展個人的能力和特長;24.31%的護生覺得離開護士職業會給自己造成一些情感創傷;29.41%認為護理工作能使自己發揮創造性。大部分護生對本職業的離職意愿不是特別強烈,但是對職業的情感認同較低。姜小鷹等[10]提出,不同形式的、積極的護理情感教育模式可以培養護生的職業情感,護生職業情感的高低對護生的職業認同、職業堅持和離職意愿有重要作用。姚娟等[11]研究發現,隱性課程可以提高護生職業認同感,如人文類課程、溝通課程等隱性課程可以促進護生積極職業心理素質,改善學生情緒控制能力,提高職業情感認同。寧香香等[12]研究發現,體驗式教學可以提高老年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疫情背景下,醫護人員沖鋒在前,用行動詮釋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精神是良好的情感教育模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蘊含精神力量、生動人物的情感信念教育對護生職業情感塑造有強烈感召力和說服力。因此各教育部門應根據現實特點,加強護生職業自豪感、使命感和榮譽感教育。
不同年級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比較顯示:四年級護理本科生的職業認同總分高于其他年級(P<0.05),不同年級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職業選擇的自主性2 個維度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四年級護生職業認同水平最高。四年級是專業知識學習的成熟時期,護生專業知識儲備完善,完成了10個月的臨床實習,即將進入臨床工作,成為護士。因此,在實習時期,已對護士角色做好準備,對自己職業設想和規劃更清晰明確,職業的接受度和配比度更高。有研究表明[13],一年級護生早期的專業思想基礎和專業堅守與職業成功有很大關聯,認知干預可以提高實習生職業認同水平,同時職業發展培訓課程可以幫助護生提高職業認同水平。因此,有必要對不同年級、層次的護生進行系統的職業認同培訓,重視護生的職業啟蒙教育,堅定學生的職業選擇。
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調查顯示:家庭背景、社會實踐與專業是否相關、參與社團、母親文化程度4 個因素與護生職業認同相關(P<0.05)。家庭背景對職業選擇的自主性有顯著影響,母親文化程度對職業自我概念有顯著影響。說明家庭教育對護生的職業選擇、自主性的促進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母親的文化水平影響護生的職業認知,母親文化程度越高,護生的職業認知越豐富,更容易形成職業自我概念。社會實踐與專業是否相關同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相關(P<0.05),參與社團同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相關(P<0.05),說明護生在進行社會實踐、參與社團時可以體會不同職業的特點,能夠更謹慎地對待職業的選擇。社會實踐和團體活動是社會化的活動,在社會化活動中,個人意識、自我社會比較的體驗得到不斷發展,通過護士崗位實現自我價值和維持自尊的意愿更強,離職獲益風險高,護理職業態度更明確。有研究表明[4],社會比較是提高職業自主性、促進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與專業是否相關、參與社團同職業自我概念、社會說服相關(P<0.05)。有報道[14]顯示,本科護生在學校參與社團的意愿越高,從事護理工作的意愿越強,職業認同感越高。護生在校期間可塑性強,是其職業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實踐和參與社團有助于增強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在實踐中進行職業發展、認知、情感的自我教育。研究表明,職業認同的自我教育模式對護生的職業認同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5],護生在社會實踐中更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夠進行自身內外優勢的比較,自主性和職業認知得到鍛煉和發展。自身能動性強的護生,職業發展和職業情感、職業使命感和能動性更強,能夠提高職業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