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倩,程 慧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由于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正在發生快速變化,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齡化規模越來越大,關注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其生活幸福感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主觀幸福感是基于個人標準對個體生活質量做的總體評估,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指標,一般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的老年人生活質量也較好。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學者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多數圍繞大中城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展開,不同學者不同時期所得結果也有不同。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受人格特質、認知模式(主觀因素)及人口學特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家庭生活等客觀因素影響[1]。本研究對蕪湖市社區老年人開展主觀幸福感調查,以期了解中小城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現狀。
本研究采用隨機方便抽樣法,2019 年7 月—11 月選取蕪湖市某社區常住人口中60 歲及以上、自愿參加調查且無明顯精神障礙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由4 名在校大學生擔任調查員,均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經過統一培訓后參加現場調查。對需要幫助的老年人進行指導,幫助其完成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8 份,回收有效問卷200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15%。
采用自行設計的基本信息調查表和主觀幸福感量表進行調查。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就業狀況、子女個數、是否患有疾病等社會人口學特征;是否吸煙、是否飲酒、鍛煉頻率等生活習慣特征。主觀幸福感量表采用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中文修訂版,該量表包含24題,分為正性情感(PA)、負性情感(NA)、正性體驗(PE)、負性體驗(NE)4 個維度,采用3 級計分法。主觀幸福感總分= PA-NA+PE-NE+24,總分在0~48 分之間,得分越高,被認為主觀幸福感越強[2]。該量表目前在國內廣泛應用于老年人心理衛生領域,被認為是測量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良好工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將調查資料數據輸入電腦,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使用描述統計、t 檢驗和線性回歸等統計方法。
按照MUNSH 評分標準,≥36 分為高主觀幸福感水平,≤12 分為低主觀幸福感水平,介于二者中間是中等主觀幸福感水平[3]。蕪湖市200 名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以高水平居多,共169人,占比84.5%,中等水平31 人,占比15.5%,低水平0 人,見表1。

表1 200 名蕪湖市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總體情況
結果顯示,200 名蕪湖市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總分為(40.99±5.48)分。不同人口學特征方面,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在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是否有疾病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事后檢驗顯示,文化程度為初中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顯著高于小學及以下、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有配偶比無配偶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高;患有疾病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無疾病者。而性別、年齡、就業狀況、子女個數不同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在不同生活習慣方面,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在是否吸煙、鍛煉頻率方面具有極顯著差異(P<0.001),吸煙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顯著低于不吸煙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最高,顯著高于不參加或者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習慣飲酒的老年人比不飲酒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略低,但二者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為進一步探討各因素對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差異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煙、鍛煉頻率為自變量,對以上自變量進行虛擬變量處理,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通過比較標準化系數,各因素對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是否吸煙(-5.35)、是否有疾病(-3.44)、鍛煉頻率(2.30)、婚姻狀況(1.79)、文化程度(1.52)。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鍛煉頻率呈正相關(P<0.05 或P<0.001),與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煙呈負相關(P<0.001)。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s,分)
人口學特征n MUNSH 得分t/F P主觀幸福感總分性別年齡(歲)男女1.62 0.170 60~69 70~79 80 歲及以上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有配偶無配偶就業未就業不超過1 個2~3 個4 個及以上200 127 73 78 86 36 80 70 50 166 34 29 171 34 143 23 54 146 40.99±5.48 41.46±5.23 40.16±5.85 40.46±6.24 41.58±5.04 40.72±4.67 38.65±6.06 42.60±4.40 42.48±4.54 41.49±4.92 38.53±4.27 42.79±5.75 40.68±5.39 39.85±6.40 41.49±4.99 39.57±6.63 37.65±6.48 42.23±4.49 0.91 0.410文化程度13.71 0.000婚姻狀況2.93就業狀況1.93 0.004 0.060子女個數2.13 0.120是否有疾病是否-5.63 0.000
表3 不同生活習慣的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s,分)

表3 不同生活習慣的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s,分)
生活習慣n MUNSH 得分t/F P是否吸煙是否飲酒鍛煉頻率是否是否經常-5.33 0.00 21 179 66 134 104 80 16 35.33±7.34 41.65±4.83 40.91±5.38 41.03±5.55 42.39±4.82 39.86±4.87 37.50±8.97-0.15 0.88偶爾不鍛煉9.02 0.00

表4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主觀幸福感水平高的社區老年人占總人數的84.5%,中等水平的占15.5%,無主觀幸福感低水平的社區老年人。社區老人主觀幸福感總分為(40.99±5.48)分,高于銀川市老年人(35.57±10.00)分[3]、長春市社區老年人(35.78±8.81)分[4]、北京市養老院老年人(39.30±8.17)分[5]。這可能與本研究調查對象取樣有關,本次調查時間為2019 年7 月—11 月,正值各地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之際,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切實感受到生活越來越好,可能會因時代背景對比原因,對當前的生活更加感恩,反映出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同時本研究中社區老年人多為離退休老年人,他們退休前均有穩定的社會工作,具有較好的社會功能和心理適應能力。蕪湖市作為發展速度較快的中小城市,曾多次上榜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蕪湖市社區老年人所居住環境的經濟發展水平、精神文明水平也會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
不同人口學特征和生活習慣的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差異分析顯示,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水平在其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煙以及鍛煉頻率方面有顯著差異(P<0.05 或P<0.001)。初中學歷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其他學歷水平老年人,這與張秀敏、王福興等[4,6]關于“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越高”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在一些生活節奏較快的城市,隨著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高,可用來調節身心的自我調整方法資源更多,但是相較于蕪湖這樣的中小城市,文化教育程度對于主觀幸福感影響不明顯,可能初中教育足以與其周圍的生活圈子融合,表現出更高的幸福水平。有配偶的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無配偶老年人,這與張秀敏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增加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配偶的老年人無論是生活上的相互扶持、精神上的相互慰藉還是情感上的相互寄托,都比無配偶的老年人有更多的社會支持,表現出更高的主觀幸福感。患有疾病、吸煙、不參加或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要顯著低于擁有健康生活方式、身體健康的社區老年人。身體健康是獲取幸福的關鍵因素,擁有健康生活方式、身體健康無疾病的社區老年人對生活更有信心和期望,表現出更高的幸福感。本研究中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在性別、年齡、就業狀況、子女個數、是否飲酒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也與部分已有研究有所出入[1]。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具有可塑性,也為當前現實生活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干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回歸分析進一步明確了各影響因素對蕪湖市社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大小,患病情況、生活習慣(是否吸煙、鍛煉頻率)因素比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更能影響社區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這與當前“健康中國”倡導的健康生活方式實際相符合。積極搭建老年人交流平臺,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生活,增加運動量,為其提供精神、生活各方面的社會支持,將是今后提高社區居家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點方向。
當前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不斷加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其營造溫馨的老年生活環境,需要社會、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共同努力。本次主觀幸福感調查提醒社區工作者應積極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動,倡導其加強自身鍛煉,要多與老年人交流,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讓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關愛,為其提供社會支持。
本研究主要選取蕪湖市某社區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量相對較小,對于社區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也僅做了初步調查,對于老年人經濟收入、具體身體疾病等方面尚未進行探討,后續將擴大樣本數量,增加蕪湖市其他地區取樣調查,同時將對本研究調查對象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跟蹤調查,以期增加研究結果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