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張 歡
(酒泉市人民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醫療護理服務是醫院的核心工作,在其服務過程中,品牌建設體現著一個醫院的能力、專業及形象。酒泉市某三級醫院護理部在護理專科建設工作中,緊緊圍繞“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一切”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用于該院護理工作的思路,于2019 年開展“一科一特色”優質護理服務品牌創建活動,根據這一活動具體要求,新生兒科在護理部的指導下,積極打造Home 理念引領下的發展性照顧護理服務品牌。新生兒科是醫院的特殊科室,其護理對象年齡小,完全不具備自理能力,加之身體抵抗力弱,存在較多護理風險及安全隱患。作為家庭的新成員,新生兒的健康與安全關系著家庭的和諧美滿[1],Home理念引領下的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科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保障了患兒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具體如下。
該院新生兒科現開放床位35 張,其中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病床10 張,普通新生兒科病床25 張;護士27 人,NICU 床護比1∶1.5,新生兒病房床護比1∶0.5。護士年齡21~41歲;職稱:副主任護師1 人,主管護師5 人,護師11 人,護士10人;學歷:本科13 人,大專14 人;護士層級:N4 級護士2 人,N3級護士3 人,N2 級護士6 人,N1 級護士9 人,N0 級護士7 人。
本研究隨機選取2019 年4 月—12 月期間入住新生兒科的患兒184 例,其中男97 例,女87 例;胎齡為28~37 周,平均為(31.62±1.35)周;出生體質量2 130~4 055 g,平均出生體質量(2 406±155.23)g;順產75 例,剖宮產109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92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Home 理念是根據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以系統化整體護理為依據,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得到滿意的護理服務。新生兒科根據這一理論,仿照母體子宮環境,為患兒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提供家庭式照護,運用一系列發展性照顧護理措施,以達到家庭和患兒滿意為標準。發展性照顧護理的具體方案如下。
1.2.1 常規護理 按新生兒護理常規將嬰兒置于嬰兒培養箱中,體溫維持在36.5 ℃~37.3 ℃之間,2 小時監測一次;密切監測患兒如呼吸、心率、SPO2并記錄;認真執行晨間護理,沐浴后撫觸,同時給予口腔護理、臍部護理、臀部紫草油中藥涂擦預防臀紅的發生;嬰兒培養箱每日內側面清水擦拭、外側面5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水槽早9:00 更換滅菌注射用水;包單、衣服、肩墊每日晨間護理時更換,有污染時隨時更換,清洗消毒后備用;各項操作動作宜輕,有愛傷觀念,集中進行,減少操作帶來的刺激。落實保護性隔離措施,做好新生兒目標性監測,認真落實手衛生正確性及“兩前三后”原則,避免院內感染。
1.2.2 減少光線、噪音對患兒的影響 通過模擬晝夜光線調節病室及嬰兒培養箱亮度,制作嬰兒培養箱隔音遮光罩,遮光罩前正門擋板處裁剪30 cm×30 cm 小窗,小窗上方掛隔簾便于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每日逐步鍛煉患兒視覺白晝光線的能力;聲音分貝低頻率,外界聲音刺激<45 分貝[2],病室設計為感應門禁,調節監護儀、呼吸機報警音,降低電話鈴聲,避免醫務人員高聲喧嘩。
1.2.3 使用“鳥巢”及水床 將珊瑚毯裁剪成85 cm×85 cm 正方形,外罩珊瑚毯,珊瑚毯菱形鋪于培養箱內,先將箱門側的珊瑚毯一角向內卷至培養箱邊緣處,同法卷對側,擺成一“U”形,之后將床頭珊瑚毯折疊于培養箱墊板下,床尾珊瑚毯向上卷至近身側形成一“鳥巢”形狀,在“鳥巢”中央對角平行擺放6 個裝2/3 滿的37 ℃~42 ℃溫水的外科手套,扎緊手套口,指腹向內平鋪于“鳥巢”內,將新生兒放入其中,模擬患兒在母親子宮中的感覺[3],增加患兒的舒適感及安全感,滿足新生兒被包裹的感官需要,同時還能允許運動,促進大腦發育。
1.2.4 非營養性吸吮 口飼喂養時、實施侵入性操作前、哭鬧時在新生兒口中放置奶嘴讓其吸吮10~15 min,它可促進吸吮及吞咽能力,增加患兒口腔滿足感,分散患兒注意力,安撫患兒,促進食物消化吸收[4]。
1.2.5 正確擺位 根據患兒不同的護理時段改變擺位,在仰臥、俯臥和側臥中交換調節,一般情況下應置于仰臥睡姿,將擺位小墊置于新生兒背部,從肩到臀,使得骨盆和臀部向前,在臀部放置第二個擺位小墊,支撐髖和下肢處于屈曲位。俯臥位時給予三階梯法,以穩定胸壁,改善肺通氣換氣,降低呼吸頻率,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通過合理擺位,減少患兒應激反應,提高自我安撫、平靜的能力,減少耗氧量,有利于姿勢發展。
1.2.6 開通微信公眾平臺 此平臺涉及科室簡介、健康宣教、育兒寶典三大板塊,包含科室介紹、醫療團隊、護理團隊、服務明星、入院須知、探視制度、母乳配送、出院指導等內容,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向患兒家長推送通俗易懂的宣教內容,傳播先進的新生兒護理理念,并進行線上答疑解惑,實現了個性化護患溝通,將延伸護理落到實處。
1.2.7 家庭參與式護理 編寫《新生兒科健康宣教手冊》《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手”護寶寶的生命和健康》并發放,定期組織健康大講堂,講解育兒知識,示范新生兒護理方法,家長充分掌握后進入新生兒病室進行袋鼠式護理,每日1 次,每次30 min。
對相關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進行統計,觀察患兒平均日睡眠時間、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平均每日攝入奶量、醫生和護士滿意度、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新生兒科人員經頭腦風暴法后制作醫生、護士滿意度調查問卷和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問卷進行判定,分值為0~100 分,根據滿意度自行選擇,滿分100 分。其中非常滿意90~100 分,滿意70~89 分,基本滿意60~69 分,不滿意0~59 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基本滿意人數)/調查人數×100%。
應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兒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表3 兩組患兒平均日睡眠時間、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平均每日攝入奶量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平均日睡眠時間、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平均每日攝入奶量比較(±s)
組別n 平均日睡眠時間(h)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d)平均每日攝入奶量(ml)研究組對照組92 92 tP 20.35±1.13 15.22±1.99 21.502<0.05 4.25±0.35 6.58±1.07 19.852<0.05 490.78±32.55 366.40±17.36 32.340<0.05

表4 兩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研究組患兒平均日睡眠時間、平均每日攝入奶量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出生體質量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研究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醫生、護士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患兒醫生、護士滿意度比較
隨著危重孕產婦及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成立,新生兒科住院患兒逐漸增多,尤其是急危重癥新生兒。出生至28 天以內的嬰兒由于各系統發育尚不完善[5],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及病原菌的影響,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新生兒科實施優質護理及護理質量對患兒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本研究中采用Home 理念引領下的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能夠從多方面為患兒提供全程、全方位的精細化護理,同時遵循“以人為本”“用心照護”“用愛呵護”,為患兒及家屬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家庭式的人性化、個性化護理。
新生兒入住NICU 后由于疾病影響,且對周圍環境不適應,輕微的外界刺激就會導致強烈的反應[6]。相關調查[7]發現,在NICU 中高噪音是造成新生兒高發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生兒無自我表達能力,加之國內大多數NICU 無陪護管理,護理工作更需從細微處入手。本研究中將Home 理念引領下的建造合理環境、“鳥巢”水床護理、非營養性吸吮、正確擺位、護患有效溝通及家庭參與等應用于住院新生兒,患兒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下降,疾病康復時間縮短。孔麗萍等[8]研究中住院新生兒母親抑郁發生率高達35%,焦慮發生率高達24%,而本研究中的家庭參與的袋鼠式護理能有效降低這一情況的發生;趙宏等[9]研究中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鳥巢”包裹使患兒呈中立位,增加舒適感,利于生長發育;有研究[10]表明:應用“鳥巢”護理新生兒和常規護理新生兒對比,“鳥巢”組在入院7~14 d 體質量增加及攝入奶量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根據患兒需要實施不同體位的合理擺位對新生兒身心發育遠期有積極影響[11-13]。
在優質護理服務“一科一特色”品牌創建活動中,護理人員是主導因素,只有改善主觀理念,樹立護理人員正確的思想意識,不斷提高理論、操作、人文等專業素質,充分了解品牌創建的目的及意義,才能使優質護理服務意識深入每一位護理人員的內心,體現在每一項具體工作里[14]。傳統的護理模式注重病情觀察和癥狀處理,整體觀念較欠缺,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轉歸和不良心理狀態的緩解。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是連續不間斷的過程,Home 理念引領下的發展性照顧護理理念能明顯提升新生兒的生存質量,降低新生兒發病率,對于保證新生兒正常發育有積極正面的影響[15]。Home 理念注重護理內涵及實踐,使以家為主導的整體護理模式更加細節化、人性化、專業化,消除了外界不良因素,極大地滿足了患兒需求。這些措施的落實彰顯了護理服務的內涵,體現創建“一科一特色”品牌、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