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邢 偉,王 芳,張曉麗,王 偉*
(1.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山東 煙臺 264100;2.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0;3.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在“健康中國”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健康愈發重視,對醫療衛生的服務需求更加迫切,對臨床醫師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培養臨床人才的重要方式,不僅要承擔學生的教學任務,還要完成對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任務[1]。1997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5 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正式設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到2016 年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數已趕超臨床醫學學術學位,實現飛速增長[2]。2020 年臨床醫學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學生從事科研的時間少、缺乏臨床實踐機會、師資力量不足等[3]。本研究利用VOSviewer 可視化軟件,分析了中國知網1995—2020 年25 年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并進行了計量分析,以圖表、密度圖和網絡圖的形式呈現相關研究的熱點和研究方向。
CNKI 高級檢索界面設置選擇檢索條件:發表時間between(1995-06-19,2020-06-19)并且((主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或者題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并且(主題=臨床教學或者題名=臨床教學))(模糊匹配):全部;數據庫:文獻跨庫檢索。檢索結果得58 篇文獻。
本研究采用CNKI、EndNote 軟件和VOSviewer 軟件作為研究工具。首先利用CNKI 檢索相關文獻,共計檢索58 篇,再使用EndNote 軟件對所選文獻進行導出整理,最后借助VOSviewer軟件對所選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特別是對作者合著、關鍵詞進一步分析,利用密度視圖、網格視圖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20 多年發文量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該領域的發文量總體呈現上漲趨勢,但是起步較晚,中間過程較為波折,1995—2001 年的發文量基本沒變化,2002—2007 年才呈現上升趨勢,且在2007 年出現第一個小高峰,之后呈現下降趨勢,2008—2011 年發文量恢復到起初水平;2011—2012 年出現一次小的飛躍,僅持續一年多,2013年發文量再次減少,但仍保持每年3 篇以上;2014—2016 年發文量再次上升,2017 年出現下降;2017—2019 年相關發文量增長幅度較大,增長持續時間長。見圖1。

圖1 1995—2020 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發文量
發文機構的文獻數量可以展現該機構在該領域的地位和對相關研究的重視程度[4]。從研究結果來看,研究機構的研究水平相差不大,沒有特別突出的研究機構,發文數量少,最多為2篇,且僅有13 個機構發文為2 篇,其余均為1 篇,見表1。說明現階段所有的研究機構都處于探索期。
基金的設立是研究進行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的研究是否有意義和前景[5]。從基金設立情況來看,該領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價值[6],1995—2020 年有1 項國家基金、3 項省級基金、1 項高?;鸬闹С?,共發文5 篇,每個基金1 篇,見表2。可以看出,陜西、北京、內蒙古、貴州更加注重該方向的研究。
期刊收錄文獻情況反映該期刊對該領域的涉獵情況和期刊在該領域的發展情況[7]。研究顯示,《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文量位列第一,共計發文8 篇,占總發文量的13.79%;《農墾醫學》位列第二,發文2 篇,占總發文量的3.45%,與發文量第一位期刊之間的發文量相差較大,其余期刊僅發文1 篇,見表3。由此可以得出,《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起到引導作用。

表1 1995—2020 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相關機構前13 位發文情況(n=58)

表2 1995—2020 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相關基金項目前5 位分布(n=58)

表3 1995—2020 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相關文獻(前兩位)來源(n=58)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本研究主要涉及的學科是基礎醫學和教育,基礎醫學領域發文39 篇,占總發文量的67.24%,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教育領域,有56.90%的文獻來源于教育學科。主要是由于本研究的研究課題與醫學和教育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整體看來,前5 位的學科發文量占到總發文量的132.76%(見表4),說明該領域的研究存在多學科合作的狀況。

表4 1995—2020 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學科前5 位分布(n=58)
從作者合著的結果來看,聯系強度在8 以上的作者共計13名,其中發文量在2 篇以上的作者分別是盧書明、李春艷、杜建玲、王鶯燕,除王鶯燕來自大連醫科大學之外,其余3 位均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見表5。
為更好地研究各個作者之間的關系,又對相關作者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可視化分析的標簽視圖顯示,每位作者之間的聯系較弱,僅于冠宇、勵夏煒、張衛、張雪瑩、朱博、李密、李曉冉、李群、段雅晨之間聯系較緊密,而與其他作者之間未形成聯系網,且他們之間的合作時間較短。這樣的結果反映出該領域作者之間處于孤立或者小圈子的狀態,未形成大的聯系網絡。

表5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作者合著情況(n=58)
對關鍵詞的共現分析可以展示該領域20 多年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大致的研究進展情況。通過VOSviewer 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143 個關鍵詞,其中出現次數在3 次以上的關鍵詞共計22 個,4 次以上的關鍵詞有15 個(見表6)。其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依次是“研究生”“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這些關鍵詞與研究的主體相關。并且在所有關鍵詞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出現的頻次也較高,這是因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中的教學任務,也與研究生是否畢業直接關聯,因此有關“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研究也較多。

表6 關鍵詞共現分布
對出現3 次以上的22 個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強度,得出關鍵詞的標簽視圖。關鍵詞之間的連線代表兩者之間的聯系程度,連線越粗聯系越密切,越細則兩者之間的聯系越弱,如圖2 所示。這些關鍵詞被分成了5 個聚類,即“教學培養”“教育培訓”“能力”“專業學位”和“學業管理”,見表7。通過調查可以清晰看出每年的研究熱點,2006 年主要的研究集中于“研究生”這一主題,但到2018 年研究熱點有了新的擴展,“臨床教學”“培養模式”“教學改革”“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是該領域的熱門研究。

圖2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關鍵詞共現聚類視圖

表7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現狀關鍵詞聚類分析
本文利用VOSviewer 軟件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計量分析。從時間維度上來看,1995—2020 年總體發文量較少,但呈現出上升趨勢,且近幾年的研究勢頭迅猛,2019 年擁有最高發文量;從發文機構維度來看,發文主要來自附屬醫院和高校,可以得出兩者更加注重相關研究的開展,這是因為兩者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密不可分,兩者共同合作是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成果的保證;從作者合著維度來看,作者彼此之間的聯系較少,聯系較強的作者也大都來自同一工作單位,缺乏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不利于該學科的長遠發展;從研究方向維度來看,“教學培養”“教育培訓”“能力”“專業學位”和“學業管理”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問題。
3.1.1 科研素養有待提高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新興的一種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以著重培養他們的臨床崗位勝任能力,最終培養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F階段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采取“四證合一”的培養模式,需在臨床輪轉33 個月之上,并取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資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碩士學位證、畢業證后方可畢業。實踐表明,這種重臨床的培養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科研能力的培養[8]。一方面學生將主要的精力投入臨床實踐,而忽略對自己科研思維能力的訓練;另一方面許多學校的培養多偏向臨床培訓,注重臨床技能和臨床理論知識的考核,忽略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考核[9],部分高校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公開發表的文章甚至不做要求,這些因素導致研究生科研水平不高。
3.1.2 臨床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臨床能力是考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效果的重要指標,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動手實踐機會較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沒有處方權,不能獨立開展診療工作,在醫院的工作形式較為單一。二是研究生在就讀本科期間大多忙于考研,因此臨床操作技能不熟練,臨床經驗不足。三是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較低,不愿讓年輕住培醫生對自己進行基礎檢查等。四是研究生參與臨床操作的機會還與規培所在醫院的病例病種、患者數量、績效分配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關,使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動手機會少。
3.1.3 導師指導水平有待提升 導師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道路上的領路人,導師的學術水平、教學水平、操作技能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學習效果[10]。但在目前的導師指導過程中,存在以下狀況:一是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導師隊伍也在不斷擴充,導師的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學術水平、教學水平等具有較大差異,指導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導師大都在醫院科室任重要職位,需要承擔教學、科研、醫療三方面的工作,所以對研究生教學和培養投入的精力有限。二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臨床學習階段需由指導教師團隊進行帶教,對研究生的專業知識、臨床技能、英語、科研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培養。但目前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過程中符合帶教條件的導師較少,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效果。三是研究生在參加規范化培訓的33 個月之中,在本專業科室學習時間有限,加之臨床學習和工作任務較重,與導師交流溝通的時間較少。更有部分導師所在醫院未獲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資格,導致研究生還需到其他醫院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導師指導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2.1 確定培養計劃,提高科研能力 為研究生量身定制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在其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中起到“指明燈”的作用,使其整個研究生生涯有計劃、有方向,不僅有利于其臨床技能的提高,對其科研能力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11]。為研究生制定培養方案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應在其入學時進行溝通交流,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的以及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介紹,在談話過程中了解其學習目的、未來規劃,并將談話內容作為制定培養方案的依據[12];第二是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滲透科研的重要性,強調科研才是高素養臨床人才在日后競爭中的動力,注重學生科研思維的培養[13]。
3.2.2 完善帶教制度,提升臨床技能 完善的帶教制度是臨床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重要的一步,是教學質量的保證。(1)增加學生臨床技能操作考核指標的權重,對其臨床輪轉所在科室完成的技能操作病種數、例數進行嚴格考核。(2)創新授課形式,采取PBL 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定期開展病例討論、學術講座,增強學生學習興趣。(3)著重培養學生的醫學職業素養和溝通能力,讓其在與患者溝通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在臨床實習中敢于實踐、勇于嘗試,提高臨床實踐素質[14]。
3.2.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學質量 一是嚴格導師準入制度。在導師遴選時對導師的師德、醫德、學術影響力、醫療水平、教學水平、科研水平等進行全方位測評,堅持優中選優,公正合理,寧缺毋濫。二是加強導師培訓。研究生管理部門需對導師進行崗前培訓和定期培訓,提升導師思想認識和教學水平,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學術素養深厚、術業精進、治學嚴謹、指導有方的高素質研究生導師隊伍。三是嚴格導師考核制度,每年度對導師在聘期間的職責履行情況、培養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情況進行考核,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