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琬佳,禤維言
(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 南寧530005)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糖料蔗生產基地,廣西生產的蔗糖占中國蔗糖產量的60%以上。蔗糖產業是廣西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廣西國民經濟中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災害和市場供需狀況的影響,蔗糖產量和價格波動起伏不定,導致糖料蔗種植戶收入不穩定,對蔗農種植糖料蔗的積極性產生了負面影響,使廣西近年來的原料蔗和糖產量持續下降,嚴重影響了廣西蔗糖產業的發展。農業保險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應對機制和社會救助機制,可以分散轉移蔗農種植風險、恢復災后生產活動、穩定蔗農收入,對于蔗糖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廣西糖料蔗保險產品保險保障不夠全面,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不能同時規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蔗農收入的影響[1]。近年來,社會各界都開始探討能否將收入保險引入中國農業保險體系[2]。2014年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率先開展水稻收入保險改革試驗,收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2016年6月,武進區水稻收入保險條款通過中國保監會審批,并在實際運作中證實能夠大幅提高了生產者收入保障水平[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收入保險試點,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開展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2019年和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連續6年的政策呼吁,表明發展農作物收入保險已是建立健全中國農業保險體系的重要目標。但是目前廣西尚未有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的相關試點推廣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和開發廣西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自2006年廣西正式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糖料蔗保險產品不斷完善和創新,目前主要開辦有政策性糖料蔗種植保險、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和白糖“保險+期貨”,這三個保險產品都是政府財政補貼參與險種,都在不同程度上為蔗農提供了一定的風險保障,但保險責任、保費、賠償處理等運行機制各不相同,在推廣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同的問題。
1.1.1 政策性糖料蔗種植保險該產品屬于物化成本保險,保障的是蔗農在生產過程中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糖料蔗減產或絕收的部分損失。該保險的參與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蔗農和保險公司,保險責任主要包括火災、凍災、雹災、風災、洪水和內澇,2021年保險金額為800元,每畝保費24元,保費承擔比例為中央財政補貼40%、自治區財政補貼30%、縣財政補貼10%、蔗農負擔20%;賠付處理按照糖料蔗不同生產時期的不同受災程度和受災面積計算賠付金額,每畝最高賠付金額為800元。目前承保面積超過900萬畝,覆蓋廣西全區甘蔗種植面積80%以上,是廣西糖料蔗最主要運用的保險產品。政策性糖料蔗種植保險有效緩解了甘蔗生產階段的種植風險,減輕了自然災害對蔗農造成的損失,同時保費補貼比例逐年增加,蔗農繳費壓力較小,投保意愿強烈,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1.1.2 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
該產品屬于價格保險,同時保障糖廠和蔗農因市場影響造成白糖價格波動而導致的收入損失。該保險的參與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糖廠、蔗農和保險公司,保險責任包括對蔗農的賠付和對糖廠的賠付,賠付處理是以白糖平均銷售價格即現貨價格為基準,其中對蔗農的保險賠付為:當白糖平均銷售價在5500元/噸(不含)以下時,保險公司按照每畝糖料蔗18元的標準賠償蔗農;當白糖平均銷售價達到5500元/噸(含)以上時,每上漲100元,每畝糖料蔗賠付金額增加30元,每畝糖料蔗最高賠付金額不超過90元;對糖廠的賠付標準為:當白糖平均銷售價低于5400元/噸(不含)時,白糖平均銷售價每下降100元,保險公司按每畝30元的標準進行累加賠付,下不封底[4]。每畝保費為180元,保費承擔比例為中央財政補貼30%、自治區財政補貼30%、縣財政補貼10%、制糖企業負擔20%、蔗農負擔10%。目前承保面積為200萬畝,基本覆蓋廣西已建成的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一方面保障了蔗農基本的種植收入,進而保障了蔗農的種蔗積極性,另一方面對糖價的托底機制,確保糖廠能持續經營,從而維護整個糖料蔗產業平穩發展,是對現行廣西糖料蔗政府定價模式的有力補充[5]。
1.1.3 白糖“保險+期貨”
該產品屬于價格保險,保障的是蔗農因市場影響造成白糖價格波動而導致的收入損失。該保險的參與包括地方政府、蔗農、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蔗農向保險公司購買該保險產品,政府或有關部門提供保費補貼,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負責設計保單,匯集蔗農的風險,通過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再將風險轉移到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買賣期貨合約進行風險對沖,通過不同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有效分散風險[6]。賠付處理是以白糖期貨價格為目標價格,保險期限內所有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值與目標價格相比,低多少賠付多少,2018年廣西羅城縣白糖“保險+期貨”保險起始日為11月11日,目標價格為5037元/噸,保險期限為3個月,保險期限內所有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值為4938元/噸,低于目標價格,所以每畝糖料蔗賠付金額應為(5037-4938)×0.456=45.14元,單位產量系數為0.456,即每畝糖料蔗產糖0.456噸[7]。保費主要由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廣西羅城縣人民政府共同補貼,蔗農免交保費。目前承保面積為13萬畝,覆蓋廣西羅城縣全縣域所有甘蔗。白糖“保險+期貨”,可以給農民提供一定的價格保障以避免“谷賤傷農”的情況出現,從而實現保險扶貧的目的;還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發現功能,調整糖料蔗供需結構,促進市場均衡。
目前,廣西主要實施推行糖料蔗保險產品,在銷售價格和種植成本方面給蔗農提供了一定程度抵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保障,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保障不夠全面。就險種結構而言,現行糖料蔗保險產品仍停留在單一風險保障上,即對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生產風險的保障或對蔗糖價格波動引起市場風險的保障,不完全具備收入風險保障功能。
二是保障程度有限。政策性糖料蔗種植保險每畝最高賠付金額為800元,這個金額是依據2004~2011年糖料蔗平均物化成本的80%來確定的,而糖料蔗種植成本已基本達到1400元/畝[8],賠付金額僅能保障再植成本,無法完全覆蓋蔗農面臨的實際損失。
三是運行機制不完善。糖料蔗價格指數保險屬于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補貼險種,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維護蔗農的種植收益,糖廠作為市場化運營主體,其經濟效益應當由市場化操作確保,不應依靠政府財政補貼資金進行保障。
四是可持續性有待加強。目前白糖“保險+期貨”僅在廣西羅城縣試點開辦,試點覆蓋面小,保費補貼大部分來自于商品交易所的補貼,缺乏中央、自治區財政的補貼支持,這種保費構成難以大規模復制和擴大試點。
綜上所述,廣西糖料蔗保險對保障蔗農利益、穩定甘蔗種植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廣西糖料蔗收購價格從2019/2020年榨季起退出政府指導價格管理,實行市場調節價,糖料蔗收購價格不再采取蔗糖價格掛鉤聯動、二次結算的管理方式,這意味著在市場沖擊影響之下,一旦蔗價糖價下跌,現行的主要糖料蔗保險產品保障效果有限,蔗農面臨的收入風險仍將處于暴露狀態,因此,廣西糖料蔗保險應該由現階段的保成本、保價格逐步向保收入優化升級,糖料蔗收入保險可以作為廣西開展農作物收入保險的有益嘗試。
收入保險的出現,能夠實現農業生產收入改革,推動農業保險產品結構由單一到多重發展,且收入保險是通過保費補貼方式實現農戶種植農產品的支持,而不是直接干預農產品的價格,屬于“綠箱”政策范疇,符合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9]。因此,糖料蔗收入保險作為保障更為全面的農險產品,能夠切實保障蔗農面臨的產量和價格雙重疊加風險,對農民本不確定的種植收入加以保障,符合蔗農風險管理的需求,同時廣西具有良好的數據積累、政策支持及農險基礎,開展廣西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十分可行。
保險公司主要基于可保風險開展業務,通過可保風險確定其經營范圍,廣西糖料蔗面臨的風險可分為因火災、凍災、暴雨、洪水、內澇、暴風、旱災和雹災等自然災害導致的產量波動風險和與白糖價格掛鉤的價格波動風險。根據保險基本理論,可保風險應當符合不確定性、隨機性、可計量性、同質性、純粹性和適度性等條件[10]。通過比較廣西糖料蔗產量和價格風險點可知,糖料蔗產量和價格容易受到外部自然環境、供求關系、進出口情況及其他隨機性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糖料蔗產量波動具有較為顯著的季節性特征,這會增加產量和價格的可預測性;當糖料蔗產量和價格下跌時,種植戶均將面臨經濟損失,這表明產量和價格風險具有極強的系統性。但農業風險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系統性和隨機性的特征,使得糖料蔗價格和產量風險不能完全滿足可保風險的條件。通過合理設計糖料蔗收入保險條款及運行機制,可以不斷提高糖料蔗收入保險的可保性。
農產品的預期價格、收獲價格是設計收入保險產品的重中之重[11]。糖料蔗收入保險開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糖料蔗的價格必須具備權威性、可靠性和標準性,而白糖期貨合約就具有這個特點。白糖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已日益完善,白糖期貨合約價格可以預測糖料蔗價格,也為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提供標準化的價格指標。
自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探索開展收入保險試點以來,收入保險作為重要發展險種被連續6年重點提及。同時,2019年9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農業保險“保價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以促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廣西政策性農業保險自2006年實施以來,農業保險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廣西全區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規模達到25.16億元,農業保險為廣西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1718億元、種植險承保面積17602萬畝。開辦的農業保險險種日益豐富,涵蓋廣西“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種植及養殖險種。開發的保險產品也在不斷創新,覆蓋面積越來越大,農戶參保積極性強烈。同時,保險公司積累了大量的農作物災情和賠付數據,為新的保險產品開發和費率厘定奠定了基礎。
從國外來看,美國成熟的農業收入保險為中國發展農作物收入保險提供了經驗借鑒[12];從國內來看,2014年至今在江蘇省常州市、張家港市、陜西省延安市等地先后開展的農產品收入保險試點為廣西開展糖料蔗收入保險提供了試點經驗[13],這些都為實施廣西糖料蔗收入保險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科學的保險產品設計是糖料蔗收入保險得以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我們認為,廣西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設計的關鍵在于保險標的、保險責任、保險期限、保險金額和賠償處理等要素的設計。
廣西糖料蔗收入保險保障對象應為全體種植戶,既包括規模經營農戶,也包括小農生產者。但由于小農生產者較為分散,數據獲取和承保理賠難度較大,且收入保險保費較傳統保險高,小農戶負擔較重。因此試點階段應優先承保具有一定種植規模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戶,逐步覆蓋小農戶。
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糖料蔗可作為本設計的保險標的,以下統稱“保險甘蔗”。
一是由被保險人合法經營、種植和栽培管理,生長、管理正常;二是經過政府部門審定合格的甘蔗品種,應當符合當地普遍采用的種植規范標準和技術管理要求,種植密度達到當地正常的標準;三是在適當地塊上種植,種植場所位于當地洪水警戒水位線以上的非蓄洪、非行洪區。食用果蔗和間種或套種的其他作物不屬于本保險的保險標的。
在保險期間內,由于下列原因直接造成糖料蔗生產主體實際收入低于目標收入的損失,保險人按照本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一是遭受火災、暴雨、凍災、雹災、地震、旱災、風災、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內澇、泥石流、山體滑坡和病蟲草鼠害等自然災害以及意外事故導致糖料蔗絕產或者產量下降;二是榨季白糖期貨價格下跌。
保險期限是保險責任開始到終止的時間,本設計的保險期限需結合廣西糖料蔗的生長規律和上市特點。因此將糖料蔗收入保險的保險期限設置為糖料蔗苗齊或移栽成活出苗至成熟收獲期及其后三個月。其中,產量責任期限參照政策性糖料蔗種植險,設置為糖料蔗苗齊至收獲期;價格責任期限則考慮到糖料蔗收獲與出售間存在的時間間隔,設置為收獲期之后三個月內。
本設計把保險標的的目標收入設定為該產品的保險金額,影響保險金額的主要是約定目標單位產量和約定目標價格,糖料蔗收入保險中糖料蔗每畝保險金額C的計算公式如下。
C=EY×EP×a
其中,EY為約定目標單位產量,EP為約定目標單位價格,a為單位出糖率。
EY參照被保險人近3年糖料蔗平均產量確定。EP參照當地糖業主管部門或糖企公布的當年糖料蔗榨季起始日的前一個白糖期貨合約交易日的盤面最高價格確定。a參照平均每噸糖料蔗可加工成白糖的數量確定,具體以當地糖業主管部門公布的數據為準。
例如,當前廣西各地糖料蔗每噸糖料蔗平均出糖率11%,若某個被保險人近3年的每畝糖料蔗產量為5.5噸,榨季起始日的前一個白糖期貨合約交易日的最高盤面價格為5200元/噸,則該被保險人的糖料蔗每畝保險金額即目標收入應為3432元,即:5.5噸/畝×5200元/噸×11%=3432元/畝。
當保險甘蔗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收入損失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對蔗農的收入損失承擔賠償。理賠時,要以貨幣形式補償蔗農的保險甘蔗實際收入低于保險金額的差額部分。損失賠償處理按照保險甘蔗的生長期和收獲期兩種。
3.6.1 當生長期發生絕產的損失
當生長期發生絕產的損失,賠付公式如下。
I=C×r×SA
其中,I為賠付金額,C為每畝保險金額,r為不同生長期最高賠償比例,SA為發生絕產損失面積。
r參照廣西現行的政策性糖料蔗種植保險不同時期的賠償標準確定,如表1所示。
3.6.2 當收獲期前未發生絕產損失的部分
當收獲期前未發生絕產損失的部分,在收獲期統一確定損失,賠付公式如下。
I=(EY-Y)×(EP-P)×a×S

表1 保險甘蔗不同生長期的最高賠償標準
其中,I為賠付金額,EY為約定目標單位產量,Y為實際單位產量,EP為約定目標單位價格,P為實際單位價格,a為單位出糖率,S為投保面積。
Y為因糖料蔗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的原因,榨季開始前實地測產的每畝平均數。P為榨季開始時至榨季結束,一般為當年12月至次年5月,白糖期貨合約每一個交易日白糖期貨計算價格的算術平均值。
廣西開展糖料蔗收入保險能夠為當前糖料蔗生產發展和風險保障領域的問題提供對策,對于穩定甘蔗生產、蔗農收入、蔗糖產業發展起到更為有效的作用。為此,應當從完善期貨市場、構建損失數據、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宣傳推廣、做好風險發散等方面出發,為糖料蔗收入保險的開展掃清障礙,不斷推進糖料蔗收入保險發展。
期貨市場的價格已經包含了周期性、長期趨勢性等對價格的影響因素,以期貨市場價格來確定農產品價格保險預期價格較為合理[14]。目前,廣西白糖期貨市場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期貨市場上價格發現功能尚不能很好實現,總體期貨市場交易量較低,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的關聯性不夠緊密,這些都會致使糖料蔗收入保險費率產生偏差,從而影響糖料蔗收入保險的功能發揮。因此,應當從政策法律法規方面入手,強化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嚴格規范期貨市場交易,促進廣西糖料蔗期貨市場快速發展。
收入保險費率的設計對于精細化數據有較高的要求,完整的產量和價格數據庫系統,有利于降低收入保險的道德風險,提高收入保險的運行效率[15]。然而目前廣西農業數據統計還不夠完整,雖然產量數據已經具體到縣、鄉鎮一級,但是沒有完善的糖料蔗收入損失數據庫,缺乏單塊農田產出數據和農戶層面單產統計,費率只能通過大量隨機數據進行厘定。因此,應當由政府協調各部門構建完整的糖料蔗收入損失數據收集庫,以縣級為單位做好糖料蔗產區的單產、價格、成本和收入等信息記錄并及時更新發布,為保險合同的準確定價提供數據參考,也為糖料蔗收入保險推廣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由于糖料蔗收入風險存在較強的系統性,保險公司經營成本高、風險大,雖然蔗農有強烈的自然和市場風險規避需求,但受制于高保費有效需求不足,糖料蔗收入保險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引導和支持作用,一方面,通過對種植戶進行保費補貼來擴大保險需求,將糖料蔗收入保險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地方財政進行配套補貼,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戶由多到少按比例承擔保費,提高蔗農投保意愿;通過對提供收入保險的商業性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費用上提供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鼓勵保險公司加快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的開發,推動糖料蔗收入保險產品的多樣化創新,精準地滿足不同種植戶的需求,提高糖料蔗收入保險的參保率。另一方面,通過規范保險市場運行,加強保費補貼監管等措施,打擊重復補貼、虛假承保等亂象,引導收入保險持續健康發展。
糖料蔗收入保險在推廣中面臨的壓力主要來源于蔗農對收入保險的認知不足,收入保險作為新的農業保險產品,保險條款設計復雜,涉及變量多,蔗農普遍缺乏了解;同時蔗農市場風險管理的意識相比自然風險管理的意識要薄弱得多。因此,政府部門和保險公司共同做好糖料蔗收入保險的宣傳工作,對參保蔗農加強保險條款的解釋,對蔗農可能關注的問題進行詳細說明,宣導政府對糖料蔗收入保險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提高種植戶對市場價格風險的防范意識和管理能力。
廣西的糖料蔗和蔗糖價格形成機制正處于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價格波動相對較大,且糖料蔗收入風險的系統性特征,極易引發大規模賠付,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可持續經營。應對市場價格大幅度變化和巨災風險引發的大規模賠付問題,可考慮借鑒美國農作物再保險機制,不斷拓寬再保險風險分散渠道,提升市場的風險分散能力[16]。因此,保險公司應在風險管理和控制問題上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再保險、各層級的大災風險準備金等方式做好風險的分散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