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杰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群羊面前設置了一個柵欄,領頭的羊縱身一躍跳過柵欄,后面的羊也跟著跳過去。
接下來的一幕就有趣了,工作人員將柵欄移走,后面的羊走到這里時,仍像前面的羊一樣跳了一下,就好像柵欄還存在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所以,有經驗的牧民在放牧時,往往只要控制好領頭的羊,羊群就不會走丟了。
在生活中,這樣的羊群效應比比皆是。比如在就餐時,人們往往愿意選擇人數較多的餐廳。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即使這家店需要排隊等候,也會有不少人留下,寧愿忍受等待之苦也要在這家店吃飯。反之,如果某家店很冷清,大部分人潛意識里就不愿意在此就餐。
不得不承認,這種從眾效應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有道理的。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從眾心理會讓人少走彎路。行業前輩的經驗,老師的教誨,都是長輩的經驗,遵守這些經驗和教誨,意味著你不會犯下低級的錯誤,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但是有時候,從眾心理則會起到反作用,將一個人推入泥潭,我稱之為盲目從眾。在你聽取前輩的經驗和老師的教誨的時候,你需要考慮以下的問題。
首先,這位前輩或者老師的經驗真的值得聽取嗎?人們往往會有服從權威的思想,和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自己的老師一定是有能力的,品德高尚的大師;認為自己的前輩一定是行業里的翹楚。但是事情也許和你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樣。如果你的老師或者前輩精通某一領域,你跟著他學習,也許會成功,也許會失敗,這取決于你的努力與天賦。但是如果你的老師或者前輩本身就是濫竽充數之輩,那你跟著他學習也很難有所突破,除非天賦稟異,否則等待你的只有失敗。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那么如何在自身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判斷前輩的能力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看持續學習能力和他對本行業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從不關注自己的行業的前沿,那就要慎重選擇他作為自己的行業導師。雖然不排除會有悶頭做事,勤勤懇懇的前輩。但是如果一個前輩從不關注自己的行業前沿,對自己行業的態度如同兒戲,即使他曾經獲得過多少榮譽稱號,都不適合作為導師。因為再多的榮譽稱號,都是過去式。在任何行業想要發展都要不斷接受新的知識。
其次,你選擇的行業真的適合你嗎?如果你經濟條件較差,就要優先考慮掙錢更多的行業,因為這不是緩步提升的時候,你可以吃苦,但是你的父母憑什么要跟著你吃苦?如果你經濟條件尚可,就不要為了薪酬上的差異放棄自己的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興趣,那么完全可以把工作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生活兩不誤。不少高校學生都受到了傳統思維的禁錮,認為學習什么專業就一定要從事這個行業,其實恰恰相反,大學的專業人數和市場上的需求量并不一一對應,總有人要從事跨專業工作,對于本科生來說,跨專業就業很正常。因為大學本科四年大多是通識教育,對于專業知識的涉獵只是皮毛,任何大學本科生在進入企業后都要經過企業的再次培養才能從一個大學生蛻變為該行業的工程師。況且,如果經過了專業課的洗禮后,如果你對自己的專業不是很感興趣,可以跨考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或者跨專業按照興趣找工作。人的一生不應該為18歲的一次選擇買單。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如果年齡較小,到處都是轉行的機會,沉沒成本很低,轉行后悔三年,不轉行的話也許會后悔一生。有些人被自己在十八歲的一次懵懂的選擇限制了終身的發展方向,十八歲只是人生的四分之一,后面還有四分之三的大好人生等著體驗。有的人學了機械卻從事了互聯網行業,有的人學習了法律卻當上了公司的文員。
里根曾經當過演員,當過政客,在巔峰時期曾經當選為美國總統。演員和美國總統根本就不相關,演員行業更側重表演天分,而當總統則需要演說能力,政治敏感性,對國際關系和國內形勢的把控等方方面面。
煙草大王褚時健在1979年到1994年之間首次創業,并將紅塔山成功打造成了中國名牌香煙,使得玉溪卷煙廠成為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大型煙草企業。1994年,褚時健當選全國“十大改革風云人物”,成為中國煙草大王。
但是在1999年,71歲高齡的褚時健因為巨額貪污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被判處無期徒刑。2001年,因為嚴重的糖尿病保外就醫。在2002年保外就醫后,年過古稀的褚時健開始承包荒山種植橙子開始第二次創業。2011年,褚時健刑滿釋放。在2012年,85歲高齡的褚時健將種植的褚橙通過電商渠道開始售賣,由于褚橙品質優良,經常被銷售一空,當時褚時健被譽為“中國橙王”。褚時健的兩次成功是在毫不相關的煙草領域和橙子種植領域。且褚時健二次創業的時候已經年過古稀,按常理來說應該安享晚年,他卻為了自己的夢想又一次東山再起。
無論是當總統所需要的政治敏感性還是當演員所需要的表演天賦亦或是當商人需要的商業天賦,都不是某所學校里的專業所能培養的。他們的成功來自于對自己能力和行業前景的把控。他們都多次選擇賽道,并且取得了成功。里根在作為演員的時候并不出名,但是他當上總統后卻舉世皆知。褚時健入獄后就無法從事自己原本從事的煙草行業了,但是他卻另辟蹊徑,選擇了種植橙子這個沒有學歷和年齡要求的行業,并最終在耄耋之年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取得成功。
演員轉行當總統,耄耋老人二次創業,雖然這些例子不只是努力的結果,有不少的運氣成分,但是已經有人成功了,為什么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嘗試一下?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轉行的難度不會太大,因為大部分年輕人在原來的行業都沒有什么積累。
當今的互聯網有大量的負面消息,甚至有的人為了反對雞湯文而勸告所有的人都從事穩定行業,以免失去經濟來源,大學生一畢業就選定一家公司干一輩子,以防失業。但是我也要告訴那些負面情緒傳播者:你們勸告他人不要追求夢想,是何居心?你們認為轉行成功只是少量案例,你們一邊從事著不喜歡的行業,一遍對追夢者指手畫腳。那請問這些負面情緒大師們,你們從事過多少行業?你們接觸過多少不同的人?可以說來聽聽,也許不比我這個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多多少。在這樣的社會下,有著一份不錯的學歷,卻畏手畏腳,不敢嘗試,一次面試碰壁就直呼找工作難,豈不辜負了社會的培養?如果你每一次面試都能成功,也許是因為你開出的價碼太低了,把自己賤賣了。
從20歲到30歲正是人生中的奮斗十年,在這十年內年輕是最大的資本,當對原來的行業產生厭惡的時候,可以輕松的轉行,在不斷的試錯中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行業。當看到自己心儀的行業的成功者的時候,你也許會痛哭流涕,后悔自己年輕的時候為什么沒有狠下心來,給自己換一條更平坦,更寬廣的人生賽道。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會有無數的岔道口,專業的選擇,行業的選擇,人生伴侶的選擇,安家地點的選擇等等。一路奔跑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選對合適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