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暖
技法講解
環境是為描寫人物心理而服務的,即“顧環境而言心理”。那么,用環境描寫來刻畫人物心理,會達到怎樣的表達效果呢?
1.表明此事的發生令人難以忘記。人對于某些事情總有深刻或獨特的記憶,這一定有著某種特殊的原因。以環境的描寫來表明記憶的烙印,別具一格。如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開頭就以獨有的氣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在費城,一個酷熱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當年那股灼人的熱浪”。時隔56年,為何記得這樣清晰?“酷熱的七月天”“灼人的熱浪”,就因為此事已深深地烙印在作者心里,那天的那件事才讓作者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一種感受,一種無助,一種委屈以及一種戰勝自己后的驚訝與驕傲。
2.使文章更有魅力。文章的生動性并不在于直接表述事件或人物內心,而在于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打開讀者的想象空間,達到與作者產生共鳴的目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低矮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周圍一片寂靜”,作者并沒有直接說已經到了下午的哪段時間,而是以另一種角度來體現時間的流逝,“影子慢慢拉長”“太陽沒在樹梢下”等,表明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此時,作者獨自在懸崖上停留的時間已經不短,心里有些緊張不安。作者以周圍環境的變化,展現時間的推移,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達到了“欲言彼而故言此”的效果,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3.體會人物情緒、心理上發生的變化。借環境描寫來表達心理,會讓人更易體會作者的情緒與心理上的變化。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進入樹林,最后來到一塊空地上。在很遠的另一邊,有一道懸崖,像一面幾近垂直的墻突兀地聳立在巖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長著參差不齊的矮樹叢和臭椿樹苗。從底部雜亂的巖石到頂部草皮的邊緣,只有60英尺左右”,人物情緒由平靜變得緊張。剛來到樹林,或許沒有多想,看到懸崖像突兀聳立在巖石中的墻,內心的平靜被打破,開始猶豫是進是退。當小伙伴們一一向前沖、爬上懸崖時,作者內心的猶豫猶如潮水,洶涌澎湃。“在突出的巖石和土層上找到放手和腳的地方”,此時,作者感到害怕、無助,孤零零地踞于高處,忐忑不安的心理可見可感。
4.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恰當而巧妙的環境描寫,表達出來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甚至可以把讀者代入情境,不可自拔,回過神來,又意味無窮。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中,第一顆星星出現在天空中,懸崖下面的地面開始變得模糊”,想到身在懸崖,欲下不成,無法自救時的情景,而在暮色更深時,內心的焦急與悲傷無法隱藏,令讀者不斷產生思考,在懸崖上會怎樣呢?最后會如何呢?這樣的環境描寫,始終牽動著人心。
但不是所有的人物心理都需要環境描寫來展現、襯托。具體運用時,有以下幾點需注意:
第一,表現某一時間或時間變化時的心情。若是直截了當地寫事情發生時的某種心情,似乎過于單調。若以環境描寫來表現時間推移,可表現人物當時的某種心情,可感可悟。
第二,表現人物復雜心情時,可寫一年四季之景,可寫一天變化之景,可寫眼中之景,可寫多種變換之景等,“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景傳情即此理。
第三,寫某種情緒的變化或對比時,先前所見之景只能表達先前的心情,此時所在見之景也只能表達此時的心情。不同的心情,見到不同景致后,會善于轉化或對比,如此構思,想必會達到奇妙的效果。
文題設計
有奔跑的人生,就有掌聲的回報;有信念的人生,就有成績的回報;有付出的人生,就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請以“回報”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點撥:以“回報”為話題,要擬一個恰當且令人眼前一亮的題目。材料選擇要合理,有怎樣的付出,得到怎樣的回報,二者之間要有關聯。可適當運用環境描寫,表現人物不同時段下的心理活動,從而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