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梅
關鍵詞:語文作業 ? 優化 ?育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文件中明確規定“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語文課每天都有,語文作業占當天作業的重頭戲。要解決當前初中語文作業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的問題,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教師作為作業的設計者和評價者,要持續優化作業實踐,下面筆者以統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為例淺談優化初中語文作業布置策略:
一、轉變作業觀念
很多語文教師認為,作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復習和預習,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究其實質,作業被認為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工具。事實上,對作業的這種理解窄化了作業的功能,直接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基本前提是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作業觀——作業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語文作業,既要關注學生對具體學科知識的學習,比如字詞、文體知識、閱讀方法等,又要強調學生學科思維方法的發展,如閱讀理解與文本解讀、寫作等。既要重視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積極影響,如讓學生“挖掘”民風民俗的價值,又要關注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比如遇到作業難題時的自我鼓勵、對完成作業的時間管理等。既要鼓勵學生實踐參與,如采訪、講述、朗誦、演講等,更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比如讀書手抄報的制作、作文等。
二、深入作業分析
高質量的語文作業建立在教師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之前布置作業我缺乏相應分析,布置作業比較隨意,沒有體現對不同學生群體、學生不同能力類型和不同思維水平的關注。“雙減”背景下,要求老師優化語文作業實踐,這必然要求語文教師以嚴謹的態度進行分析。
首先,分析學生群體差異。學生的發展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學生進行合理歸類,以此為依據對作業難度、數量和類型進行恰當分層,使作業更具有選擇性和針對性。比如我們可以依照教學目標把作業分為ABC三個品級。A類:偏于基礎知識的鞏固。C類:側重綜合能力的提升。B類:介于兩者之間。還可以探索“基礎+拓展”“基礎+彈性”“基礎+特色”等多種模式分層作業。引導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作業,從心理上暗示學生:“這是專門為我設計的作業,我必然能完成好。”形成內驅力,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其次,分析學生能力要素。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所以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打開思路,通過不同的作業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全面發展。例如,可以嘗試設計動手操作型(如制作名片、畫思維導圖、手抄報等)、趣味游戲型(如知識搶答、飛花令等)、活動展示型(如朗誦比賽、優秀作文展等)、積累練習型、研究記錄型等不同類型作業。
三、優化作業設計
當前初中學生語文作業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作業是割裂的,既缺乏學科內的前后呼應,又缺乏學科間的橫向關聯,當語文作業被簡單地重復疊加時,作業量必然大,學生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必然長。扭轉這種現象,必須從整合的角度來設計作業。
“前后勾連”。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課程的重要內容。任何一門課程都有相互關聯的知識體系,而不是一個個知識散點。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絕不能只針對某一課的學習,而應基于學科內不同知識的內在關聯,通過作業實現學科內“前后”知識之間的綜合運用。比如“寫名俗” 課段我設計的作業是讀寫結合,進行仿寫,完成一篇關于家鄉名俗的作文(片段)。學生在“識名俗”“讀名俗”學段,研讀優秀作品,從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鑒的內容,在“寫名俗”時就可以“仿其形”(模仿文章的字、句、段、篇章結構)、“仿其技”(模仿文章的語言風格、寫作技法)、“仿其道”(汲取名家寫作的營養、在模仿中變通和創新)。
“左右關聯”。割裂的各學科作業無疑會加重學生負擔,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共同研究設計跨學科作業。這類作業的關鍵在于找準“整合點”,以此為基礎設計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提煉整合。比如“識民俗”學段學習《回延安》時,朗誦作業可以設計用歌唱的形式代替,把語文與音樂關聯;“讀名俗”學段布置的對比閱讀作業則可以與美術關聯,用思維導圖(或手抄報)代替純文字的記錄。
四、重視作業評價
評價是作業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但當前初中語文作業評價往往被簡單地等同于作業批改,僅限于評判學生是否完成作業及其對錯情況,其“附加”作用未能充分體現。
評價的判斷要“準”。判斷學生作業要及時,依據要全面,既重視“錯題”,又關注作業中“正確”或者“精彩”的回答;既基于學生某一次作業進行判斷,又關注學生一段時間內多次的作業情況;既要根據學生作業進行判斷,還要結合課堂內外師生交流的情況來把握;既要明確學生在知識體系上的漏洞,又要分析學生思維方法上的不足,還要把握學生學習的態度。評價的形式要“新”。語文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不能只重視結果性評價,老師看完后直接給分數或等次,應該重視過程性評價,從知識、態度、能力、成果四個維度進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
評價的挖掘要“深”。教師要基于對學生作業的判斷,深入分析其根源,找到改進學生學習的“關鍵點”。方法上,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觀察,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講“我是怎么想的”,以此來了解學生具體的思維過程。
總之,“雙減”之下,要優化初中語文作業布置,充分發揮初中語文作業的育人功效,應從轉變作業觀念、深入作業分析、優化作業設計、重視作業評價四個方面努力。
參考文獻
1.雷玲.名師作業設計新思維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版
2.劉春生.讓學生愛上作業[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