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精神里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氣質,延續千年,叫作工匠精神。那不是不知進取的日復一日,不是甘于平庸的碌碌無為,而是深藏在中國人骨子里的一股子倔強,不管身處何位,以樸素的初心與匠心奉獻一生的覺悟。擇一事、終一生的選擇,不止于行業巨頭的傳承,更在于每一個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如今的時代,百花齊放,百舸爭流,每一個傳承多年的企業,總有工匠精神在永恒堅守。比如民族品牌五糧液,百年企業發展中深藏著眾多微小的力量,傳承發揚著工匠精神,共同推動這艘巨艦破浪前行。五糧液三個字,代表的不僅是濃香型白酒典范,更代表一個擁有5 萬余名員工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走近五糧液員工,會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股自發向上的精氣神,那是來自五糧液深厚歷史底蘊的浸染。
一瓶酒的問世,絕不是一人之功,它需要制曲、釀酒、勾調、包裝等各道工序人員的共同努力。五糧液的釀酒工藝是人傳人的活兒,既需要師傅的耐心無私,也需要徒弟的悟性勤奮。所有關于味覺和酒體的秘密,全都藏于一代代工人的經驗之中。“一千滴汗水才能換來一滴美酒”。在潮濕悶熱的釀酒車間,釀酒不僅是個耗人力氣的體力活,更需要細心琢磨每一個細節。入窖時的分層入窖、跑窖循環,出窖時的分層起糟、看糟配料,上甑時的輕撒勻鋪、探氣上甑,五糧液釀酒的每一個步驟都有著嚴格的工藝標準,要求聚精會神的意會感觸。釀酒師們不只是每天埋頭苦干,更一直用最細膩的觸覺領悟釀造的技巧。
48 歲的屈萬聰是五糧液酒廠的一名一線釀酒工,他深耕釀酒行業26 年,不僅摸索出一套釀造好酒的手藝,還親自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釀酒技術骨干。剛進廠時,身材瘦小的屈萬聰把握不準釀酒的門道,釀出的酒時好時壞。年輕的他有一股子不服輸的“狠勁”,并不一知半解地去工作,而是四處找老師傅們學習,將自己的問題匯總起來向他們請教,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歲月永遠不會虧待有心人,屈萬聰最終觸到了釀酒的真諦,獲得了屬于他的成功。
勾調大師曹鴻英,同樣如此。作為五糧液核心技術之一,勾調向來是最神秘也是對工作者要求極其嚴格的工作,不僅要求工作者有先天靈敏的味覺,更要有后天百般努力的練習和毫不停歇的學習。從少女時期,曹鴻英就將繁復的生活拆解得簡單樸素,全身心奉獻給五糧液。1981 年,曹鴻英進入五糧液酒廠,跟隨勾調大師范玉平學習白酒勾調技術。為了保持最靈敏的感官,從步入勾調車間的第一天起,曹鴻英已經有30 余年沒再嘗過川蜀辛辣的美味,也放棄了女人鐘愛的化妝品。曹鴻英曾說過,她的工作就是平衡,平衡味道濃淡,平衡香氛稠薄。工作三十年,傳承的卻是千年對極致口感不變的追求。如今,曹鴻英已經成為一代勾調大師。為了將勾調技術代代相傳,在公司指導下,她成立了曹鴻英(白酒品評)工匠苗圃,將她畢生積累的專業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所有“嘗評”專業技術人員。將天賦轉為專業,曹鴻英和她的團隊為五糧液的永續傳承積蓄起巨大能量。
作為五糧液的一分子,匠心一直深植于員工前行的使命之中。無論是于己于人,時刻以初心對待職業,盼望著所練所成能夠更加精進。
五糧液的釀造技藝是極致工藝、復雜工藝、出好酒的工藝。
12 年前,屈萬聰憑借自己的刻苦成為釀酒組長,他深知蠻力下的工作是無法持續飛躍的。面對更大的責任和釀酒生產中關鍵工序的技術要求,結合班組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他時常開動腦筋。屈萬聰靈敏地感受到,好酒和老窖池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他高度重視老窖池的養護工作,充分將五糧液獨特的“古窖香”特色發揮,保證了基酒品質的固有風格。
五糧液“六精釀”中有一道“量質摘酒”,對蒸餾出的原酒邊嘗邊摘,精準摘出具有五糧老窖復合香氣的基礎酒。屈萬聰認為,摘酒如果貪多、不分質,或對干、濕糟摘酒上認識不足,將影響老窖池固有的窖香。他通過細節上的不斷調整,最終提高了優質酒的生產率。在反反復復的錘煉中,五糧液的味道愈發濃厚香醇。正是這一群人的齊心堅守,孜孜不倦地將心中的感受以更加形象易懂的方式提取,奉獻給更多五糧匠人,才讓五糧液的精妙技藝、精神內核轉化為能夠持續傳承的典籍。
在技術攻關方面,曹鴻英也為五糧液白酒的發展之路作出了積極貢獻。1987 年,“給五糧液帶來一場革命”的“五糧液計算機勾調專家系統”研發工作開啟,曹鴻英完成了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感官鑒嘗和感官語言以及感官語音程度規范的總結,此項技術對于平衡、穩定五糧液基礎酒的水平,保持五糧液的質量和風格發揮了積極作用。
俗話說,曲為酒之骨。在釀酒過程中,還有極其關鍵的一步,就是制曲。2003 年,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許躍軍,從釀酒車間調入了502 車間從事制曲工作。在新的環境里,難免會覺得不適應,不只是要重新適應制曲車間不一樣的悶熱和潮濕環境,還要重新學習新的技藝。許躍軍并沒有受到崗位轉換的影響,而是更加一門心思努力學好制曲技術。由于出身于釀酒崗位,他更加明白酒曲對于釀好酒的重要性,不斷向老工人學習制曲工藝知識和傳統操作方法,通過實踐掌握制曲工藝各環節的精確控制參數和管控措施細節,做到“勤問、勤學、勤動手”,細心體會操作要領,仔細觀察曲胚的發酵過程,對不同季節、不同氣溫的制曲培菌管理工作,形成了良好完善的應對措施和辦法。2013 年,許躍軍成為制曲班組組長,他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包包曲的好壞和氣溫、濕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制曲工最怕的就是天公不作美。許躍軍常常在下雨天的半夜輾轉反側,有時甚至要摸黑回車間看一眼制曲情況才能安心。
作為五糧液人,他們始終日復一日地堅守匠心,用如水的平淡,鑄就了大國濃香的滋味;用平凡的沉默,釀造了世界知名的烈酒。
在五糧液工作就像是練就一套武林功夫,天賦和勤奮缺一不可,所有員工都心甘情愿被時光一遍遍錘煉。所有細微的積攢,終究會等到綻放的那一天。

20 多年來,屈萬聰堅持早班四五點到車間,晚班幾乎到凌晨才離開,年復一年,他重復著同樣的動作和標準。無數個春夏秋冬,無數場風吹雨打,無數個日子堆積,這些在外行看來非常枯燥的行為,在屈萬聰看來卻暗藏玄機。他摸索一招一式,耐住一分一毫,終于破解奧秘,成為一名釀酒行家。
五糧液人有優良的“24 字傳統作風”,是謂“老老實實、一絲不茍、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堅韌不拔、持之以恒”。1989 年,剛到五糧液的許躍軍便以此為訓。在深耕釀酒的那些年,他已經深刻認識到曲藥質量對釀酒優質品率的重要影響,歲月不斷的延續中,他將認識化為行動,以一塊塊曲香純正濃郁、糖化發酵力高的包包曲,保證五糧液“酒味全面”的獨有品質,使得五糧液獨特的濃香風格始終不變。
時間是最寶貴的,也是最誠實的,五糧液就是在一代代匠人樸素的堅持中,成就了今天的輝煌。數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練習中,曹鴻英和她的團隊能夠精準捕捉到一杯杯看似相同的白酒中差之毫厘的味道。機器可以檢測出酒中元素的差別,但是白酒的韻味、口舌間的感知卻是不能被機器描繪的。世間哪有那么多的天才,不過是一些踏實肯干的人在枯燥反復的訓練中得到的獎賞。
除了個人時光的不間斷付出,五糧液還存在著許多家族的代系傳承,他們見證了五糧液的一路壯大。在職場的規劃中,不是沒有別的選擇和機會,只不過他們用從一而終表達著對企業的信任和熱愛,用傳承和忠誠表達著執著的匠人之心。在不斷地耳濡目染里,他們看到了五糧液的潛力與能力,他們認同這里的文化與精神內核,他們與這里產生了深厚的羈絆和情感,為此,他們心甘情愿地奉獻一生。
時代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也讓我們的生活愈發行色匆匆。但我們始終堅信,唯有堅守與耕作才是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中亙古不變的底色,這是中國人世代流傳的氣韻。感謝這些勤勤懇懇的普通人,讓平凡變成一種美麗的夸贊,讓普通變成一種極致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