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飛鳥這一意象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常被用來表達詩人的種種情愫——
鴻雁:對親人的思念;書信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經常引發游子思鄉懷親之感。如隋朝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意為: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了這首思歸詩,含蓄而又婉轉。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的。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唐·李商隱《離思》)等。
杜鵑:悲苦、哀怨、凄涼、鄉愁鄉思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兩季,杜鵑徹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了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不難發現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如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就這樣,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
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了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寄情明月,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
鷓鴣:鄉思、羈旅行役
鷓鴣這一意象在古詩詞里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叫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易勾起對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再如“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南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