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明
(遼寧省自然資源資料檔案中心,遼寧沈陽 110034)
2015年6月6日,《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經國務院批準。《規劃綱要》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高效協調的基礎測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以基礎地理信息獲取立體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智能化、服務網絡化社會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測繪體系。2016年1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印發《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技術大綱》,為開展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工作提供了技術指南。《技術大綱》對現代測繪基準、多源數據實時獲取、多源數據自動處理與更新、測繪地理信息智能管理與交換、測繪地理信息網絡服務、測繪地理信息社會應用、測繪業務信息管理等七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功能性能指標進行了設計。
地理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是以《技術大綱》為依據,從省級地理信息管理與服務實際出發,通過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和技術成果,完善管理制度、改造業務管理流程、提高服務管理效率,實現多源數據的集中存儲、統一管理與查詢應用,形成多樣化、深層次、主動式管理與服務模式。
通過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提高省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測繪公共服務水平。
通過項目計劃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經費管理、成果管理等功能的構建,實現業務協同,實現自上而下的任務下達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業務處理模式,實現業務管理手段和內容信息化與流程規范化。
完善底層成果管理體系建設,實現多源、多時相、異構的地理信息數據的統籌管理。通過資源目錄管理及分發服務系統建設,構建數據資源概覽視圖,形成對外一體化數據資源檢索與分發服務能力。
總體技術框架是從技術層面來描述實現本項目業務領域中涉及的內容,主要分為四個層次和兩個保障體系(圖1)。

圖1 總體框架結構圖
(1)管理機制保障體系建設
包括工作運行管理機制、管理規定(例如檔案歸檔規定、質檢規定、建庫規定等)建設。平臺建設應緊密貼合省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直屬單位的管理機制與管理規定,通過信息化手段將項目管理流程納入系統。
(2)業務規劃保障體系建設
省級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及其直屬單位的業務復雜,部門之間的協同作業較多。平臺建設應圍繞省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范圍,規劃相關的業務流程,并按照組織結構的職責進行功能權限的分配,因此明確業務規劃、組織機構及相關職責是項目建設的前提保障。
(3)服務層建設
服務層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測繪成果分發服務系統等系統;主體圍繞成果分發、在線服務、數據管理、資源目錄等功能建設。其中,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提供數據成果檢索、查詢及數據申請審批等業務;測繪成果分發服務系統提供測繪成果分發業務辦理及數據分發等功能。
(4)管理層建設
管理層建設包括項目管理平臺和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其中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包括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管理系統、生產數據庫管理系統、檔案數據庫管理系統、資源目錄管理系統建設等。
(5)數據層建設
數據層建設即數據庫建設,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建設、生產數據庫建設、檔案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資源目錄數據庫建設、項目管理平臺數據庫建設等。
(6)支撐層建設
支撐層建設為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提供軟硬件支撐,包括服務器、網絡、存儲等。
(1)從單個庫來看,數據流動分為進和出;在“出”方面,統一從資源目錄服務系統輸出,即各個庫的數據都注冊到資源目錄;從“入”的方面,不同的庫有不同的數據來源。
(2)生產庫(作業端)是部署在生產院,數據主要來源于資源目錄,用于生產數據的集中接收與成果匯交;生產庫(作業端)在生產開始前,通過資源目錄管理系統申請數據,審核通過后,把數據下載權限及記錄推送到生產庫(作業端),由生產庫(作業端)自行下載數據,下載時,把下載情況反饋給資源目錄管理系統。
(3)生產庫(作業端)生產的成果數據提交到生產庫(管理端);通過生產庫(作業端)提交,并把提交信息推送到生產庫(管理端),把數據放置到指定區域;生產庫(管理端)接收到提交數據后,檢查并入庫。
(4)生產庫(管理端)接收的成果數據整理后歸檔到檔案庫;生產庫(管理端)歸檔時,把生產庫(管理端)節點的數據推送到檔案庫相應的節點,并把歸檔信息推送給檔案庫,檔案庫接收數據后,把接收信息反饋給生產庫(管理端)。
(5)各個庫推送后,目標庫自行接收,并反饋接收信息;數據提取及各個庫間推送時,需記錄每次流動的數據量、數據類型等信息,便于后續統計。
網絡系統由內網(涉密網)、政務網和互聯網三個完全物理隔離的局域網組成,在互聯網中可以部署外網資源目錄服(B/S);在政務網中部署資源目錄管理及(B/S);在內網中部署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生產數據庫、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管理平臺、分發服務系統、資源目錄管理系統,并通過不同的區域進行劃分管理,為防止服務器宕機出現數據文件損壞等情況,系統要充分考慮本地災備及異地災備的能力(圖3)。
面向省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及其直屬單位,建立滿足多種項目類型管理需求的項目管理平臺,實現對生產、服務、質量等業務的統籌管理。通過項目計劃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經費管理、成果管理等功能的構建,實現業務協同,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業務管理模式,達到高效、便捷的管理和控制項目活動,滿足業務管理手段和內容信息化與流程規范化需求。

圖2 數據庫流程圖

圖3 部署與運行模式圖
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管理平臺、生產數據庫管理系統、資源目錄管理及服務系統和分發服務系統。
(1)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管理平臺建設
針對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內容及管理需求,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時相、多源的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管理平臺,實現控制成果、分幅數據、地理框架數據、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數據、行業專題數據、電子地圖服務數據、檔案資料及相關元數據的統籌管理,實現多源、多時相、異構的綜合數據的集成化管理。
(2)生產數據庫管理系統
針對測繪生產管理過程中生產資料數據的集中接收獲取、存儲管理、調用、分發,以及成果數據的歸檔匯交等生產環節管理需求,建立生產數據庫管理系統,構建從生產資料預處理到生產數據庫構建以及生產資料入庫、查詢統計一體化的生產資料管理體系,實現各類項目原始資料、過程成果以及成果數據的統一管理,同時面向生產需求進行資料按需推送,并與項目管理平臺、綜合庫管平臺實現對接,實現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
(3)資源目錄管理及服務系統
實現對檔案數據庫、綜合數據庫中數據基于元數據的數據集成管理、查詢展示和統計分析。
(4)分發服務系統
對現行的測繪成果分發服務系統進行完善,能夠根據需要實時分發生產數據庫、綜合數據庫、檔案數據庫中的數據成果。
項目管理平臺在分析測繪業務管理需求和業務信息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需求分析、運行環境選型、服務搭建、系統構建等工作完成對項目管理系統的平臺建設。隨后開展各個功能模塊的開發,分別構建平臺首頁、計劃管理模塊、技術管理模塊、進度管理模塊、質量管理模塊、經費管理模塊、成果管理模塊、驗收管理模塊、合同管理模塊、設備管理模塊、二級計劃管理模塊、二級進度管理模塊,并設計開發各功能模塊間信息交換功能以及信息分析輔助決策功能,最終完成整體項目管理平臺的建設和各功能模塊間的系統集成。
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管理對象為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具備對控制成果數據、基礎數據、地理框架數據、航空航天影像數據、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數據、行業專題數據、電子地圖服務數據、檔案資料及相關元數據的統籌管理能力。能夠實現多源、多時相、異構的綜合地理信息數據的統一入庫管理、查詢瀏覽、統計分析、數據庫聯動更新等功能。
生產數據庫管理系統主要用于生產部門在測繪生產管理過程中對生產資料數據的集中接收獲取、存儲管理、調用、分發,以及成果數據的歸檔匯交等生產環節的管理需求。生產數據庫管理系統根據項目管理平臺提供的數據申請單及內容要求,實現數據的按需接收與按需推送。同時能夠為檔案庫提供數據接口,將生產單位提交的成果數據進行歸檔并錄入檔案庫。
資源目錄管理及服務系統包括資源目錄管理系統和資源目錄服務系統。其中,資源目錄管理系統是以元數據為核心,對資源進行層次化組織,滿足從分類、應用等多個角度對資源進行管理、識別、定位和發現的工具,系統打破檔案資料庫、生產資料庫以及地理信息綜合數據庫之間的獨立管理,建立各獨立系統之間的橋梁,實現基于元數據的數據集成管理、查詢展示和統計分析。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是展示可以對外公開的數據資源,以資源目錄和元數據為基礎,實現數據資源的在線查詢、瀏覽,并支持用戶在線選購,生成訂單信息。
分發服務系統是業務協同管理系統,采用通用工作流引擎技術、動態表單技術,面向測繪業務進行建模,形成集成客戶信息導入、訂單導入、數據準備、數據加工處理、財務收費、數據提供,形成流程化、集中化管理于一體的獨立的、內外網一體化的分發服務系統,為各類角色提供統一的協同管理環境。
通過業務重組、管理流程優化,數據資源整合以及信息化和網絡化服務基礎設施改造等工作,可以實現從面向基礎測繪成果管理到地理信息服務的轉型,有效提高生產與管理效率,增強主動服務能力,提升增值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測繪服務水平。從而達到主動服務、及時服務、按需服務、增值服務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