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文前提要:過去2年,許多基民并沒有在基金熱潮中賺到錢,卻陷入了投資誤區中。網絡中充斥著各種有關基金投資的“教條”,在實踐中并不可行,反而讓投資者繳了“智商稅”。這次我們通過生動的解釋,幫你走出基金投資的六大誤區。
過去2年,基金成為很多人投資的首選。對于理財小白而言,買基金可以省去選股的麻煩;而對于一些在股市拼殺多年的老股民,也有將資金交給基金公司打理的趨勢。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21.78萬億元,而在2年前這一數字為14.29萬億元,5年前則僅為4.86萬億元。可見近年來,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也在不斷增長,那么投資者儲備基金知識的“賬戶”是否充足呢?
回顧一下,你在投資基金的過程中是否有以下煩惱?
第一,選擇困難癥。現在總共有多少只基金可供投資者選擇呢?截至2月底,市面上共有8202只公募基金產品。對于投資者來說,好處是產品的選擇更豐富了,壞處則是也會犯“選擇困難癥”。尤其是對于90后新基民來說,日常選口紅色號也要“糾結”半天,何況是有真金白銀投入的基金呢?
第二,沒有靠譜的學習渠道。投資者無從下手,市面上涌現出了不少投資教育文章,這些文章會告訴投資者:選基金就要選明星基金經理,基金定投是“傻瓜式”投資方式,指數基金的收益好于主動基金,等等。這些基金投資方法,有些來自于課本上的“教條”,有些是一些機構營銷帶貨的需要,還有一些則是各路自媒體、博主、網紅等為了博取眼球人云亦云的說辭……然而,這些說法是正確的嗎?是否對投資者產生了誤導,以至于很多人跟風買基金不僅沒有賺到錢,還繳了智商稅呢?
第三,基金賺錢,我不賺錢。牛年以來,市場經歷大幅調整,“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成為了市場的熱點話題。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基金賺錢”往往指的是基金的長期業績,在大盤下跌階段,大部分基金的業績表現不佳,但如果拉長時間到三五年看,一些優秀基金的長期收益仍然非常可觀。第二,虧損較大的基民大多是今年在高點入場的新基民,缺乏投資經驗;第三,一些投資者缺乏基礎的基金投資知識,陷入了投資誤區之中。
那么,如何解決投資者普遍存在的這些煩惱呢?答案還是要從“學習”入手。
不過,學習不能淺嘗輒止、人云亦云,而是要理解各種說法背后的道理,賺錢要賺得理直氣壯,虧也要虧得明明白白。我們將從6個常見錯誤著手,來一一拆解基金投資中的智商稅。
No.1 定投可以讓“小白”輕松賺錢?錯了!
先說結論:在現實的市場上,定投并沒有那么神奇,過去2年,定投的收益率遠遠不如一次性投入,原因就在于股市的波動沒有理論上那么大,定投降低成本的作用沒有那么強。
定投,就是定期定額買入基金,也是一種經典的投資策略,常見于各類傳統教科書和網文中。一些金融機構推出智能定投,理財類自媒體也喜歡推出所謂的定投計劃,并在宣傳中讓投資小白相信:傻瓜式定投,就可以賺到錢,甚至賺到大錢。但實際上,定投并沒有那么容易賺錢,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濫用一種策略只會讓你不知不覺地就繳了智商稅。
No.2 選基金就選明星基金經理?錯了!
今年春節前,明星基金經理受到了市場的熱捧,有些基金經理甚至有了自己的粉絲后援團。然而,春節過后,這些基金經理則紛紛遭遇滑鐵盧,他們管理的基金普遍遭遇了較大的回撤,有些甚至超過了20%。“明星基金經理”更多只是基金公司的一種包裝,目的是為了促進基金的銷量,而在宣傳過程中,許多公司只注重宣傳短期業績,而不強調長期業績和風險因素。因此,明星基金經理并不能成為收益保證。
那么,基金經理怎么選呢?(1)長短期業績結合看。判斷一名基金經理是否優秀,不能僅僅看短期業績,而是需要綜合來看,長期短期結合,近期遠期結合。有的基金可能在某一段時間表現不錯,其他時間段表現欠佳,這樣的基金缺乏業績穩定性,并不是好的投資產品。(2)收益和回撤結合看。有些明星基金經理的“成功”來自過分追求短期效益,重倉押注單一行業,如白酒、芯片等,即短時間的投機,但是他們忘記了基金經理的另一項重要職責——控制風險。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經理時,不能只看基金的短期收益,也要關注基金的回撤率。
No.3買新基金比老基金好?錯了!
很多投資者認為,新基金要好于老基金,因為老基金的價格(單位凈值)比較高。殊不知單位凈值的高低并不意味著價格的貴賤,新基金本身存在諸多劣勢:沒有歷史業績,無法知道風險和收益情況;認購費打折少,交易成本高;建倉時多會購買同一基金經理名下其他基金的重倉股。
No.4相比長期持有,擇時買基金能賺更多?錯了!
擇時,其實比在空中接飛刀還難。據統計,過去10年,如果躲開10個跌幅最大的交易日,滬深300指數的收益率會從68%升至268%;錯過10個升幅最大的交易日,收益率將從68%跌至-2%。躲過下跌很有價值,但錯過上漲傷害也不小——如果真的能擇時,我們還買基金干什么?直接買股票算了。
此外,在買基金的時候,我們并不能確切地知道基金當前的持股情況。雖然基金每季度都會公布十大重倉股名單,但信息是滯后的。所以,當你擇時的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買入/拋出了哪些股票。
No.5要聽理財師的,及時進行“止盈止損”?錯了!
很多理財師建議投資者在投資基金時要設好止盈和止損位,這樣既能避免出現深度套牢的情況,又能保住勝利果實,看上去非常有必要。但在真實的投資過程中,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可能讓你經常處于小盈小虧之間,而賺不到應該賺的錢。
還有個問題,止盈止損位怎么設置呢?是10%?15%?還是20%?基金凈值在10%~20%內波動是比較正常的范圍,短期內出現20%及以上回撤的概率并不大,如果設置的止損位過低(如10%),會頻繁出現止損的情況;設置的止損位過高(如20%以上),則很可能止損在底部區域。而止盈位更難設,過去2年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40%以上,如果賺10%~20%就止盈,就會錯過這2年的大行情。
No.6 ETF基金可以無腦買入,收益還比主動型基金高?錯了!
ETF基金是一種特殊的指數基金,可以通過證券賬戶直接買入,交易費用較低。一些不專業的文章會告訴大家:長期來看指數永遠會漲,只要買入并持有,還可以跑贏主動型基金。然而,如果用A股的歷史數據回測,就會發現結果遠非如此。
此外,ETF基金也分很多種類,有寬基指數ETF,也有行業ETF。其中行業ETF中龍頭股占比較高,買行業ETF與買行業龍頭股的風險差不多,由于投資過于集中在某一行業,風險相對較高。寬基指數基金雖然持股較分散,但也可能出現估值過高的情況,前一段時間創業板ETF的市盈率超過了50倍,泡沫不小,無腦買入會遭受巨大損失。
知道了基金投資中存在的這些誤區,也許很多投資者還會繼續發問:那么到底該怎么投呢?
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選擇合適的基金,如長期閑置的資金可選擇權益類基金,追求穩健的應選純債型基金,想要倉位靈活的應選擇混合型基金,等等。其次,要結合基金的長短期業績,以及歷史的回撤數據,來選擇長期業績穩健、風險控制良好的產品。最后,要有成熟的投資心態,要知道一時的虧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來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虧損,或是高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下跌的時候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牛市的時候守住繁華。最后,相信只要通過一些學習和思考,大多數基民就可以從此走出投資誤區,在未來的人生中,少繳智商稅,讓基金投資為自己帶來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