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冉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國2063名高校學生就容貌焦慮話題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6成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慮。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也透露,存在容貌焦慮問題的往往是20多歲的年輕人。
(2月26日 《廣州日報》)
為什么容貌焦慮更容易找上年輕人?一部分原因在于,這個年齡段的男女性面臨求職、社交、戀愛等生活新課題,對于容貌自我要求比較高;同時,隨著消費習慣和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商家利用“信息繭”效應,故意制造容貌焦慮,讓原本對此話題比較敏感的年輕人不停地被周圍的信息暗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發現臉上冒出一顆痘,也可能產生輕微的容貌焦慮。對此,不用過分擔心,不妨善用它,在精力和經濟允許范圍內,讓自己更得體美麗,也是一件悅己宜人的事。
善用容貌焦慮的意義還在于,帶動自己全方位的提升。有一項調查顯示,注重形象的人會對生活充滿積極的態度,可以讓人在社交方面更有自信。這就不僅是年輕人的小焦慮了,而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正如有一種友誼被稱為“洗頭相見”的友誼。面對一點點焦慮,可以因勢利導讓它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更加注重儀表得體,以及表達對社交對象的尊重、對生活處理得井井有條的能力,以及懂得尋找并能找到生活樂趣的品位等。
我們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善用容貌焦慮并不等于自卑、逃避,進而走向容貌偏執,不化妝不出門、不整容不見人。社會在進步,年輕人的自信也應該體現在敢于彰顯自己的獨特。面對“少女感”“逆生長”等無營養的信息流,要勇于從“被審視”中抽離,在千人一面、精致而空洞的焦慮中破繭成蝶,欣賞自己獨一無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