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巍
摘要:設計學晉升為一級學科至今已近十年有余,圍繞跨學科邊緣交叉的設計學,其學科升級與學科發展方向一直備受設計學術界的關注。伴隨近年設計學研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設計獨有的文化價值和創新價值突顯。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研究正在向地方專學轉變,這種學理性轉變也啟示著地方設計學學科向新領域的探索。文章嘗試從學理上闡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然趨勢,并圍繞地方設計學學科理論總結國外設計學科的培養目標及其經驗,為廣東高校設計學科向地方設計學發展提供了參考理論依據。
關鍵詞:設計學科發展 嶺南設計 地方專學 廣東高校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4-0081-03
前言
自2011年我國修訂《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后,設計學科晉升為一級學科,這不僅是社會發展對設計創新的急需,也反映了國家對設計創新發展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2017年初,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轉發文化部等部門出臺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伴隨設計學學科的整體升級,處于我國經濟文化發展前沿的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應該對地域文化形態、文化內涵進行深刻思考,尋求發揮嶺南文化優勢提升學科定位和學科發展的有效方法。本文通過闡述近年地方專學研究的興起,明確地方文化研究的學科化發展趨勢。同時,借鑒日本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過程中學科理念升級和培養目標深化的經驗,嘗試探討“嶺南設計”理論的構建,從而為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一、地方專學的興起及其對設計學的影響
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政府對傳統文化大力扶持的舉措,興起了對地域文化研究以及地方專學的關注。地方文化研究形成地方專學學科理論是學術與文化發展的必然。
(一)地方專學的興起
近年來,人文學科專家指出關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從一般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向地方專學的轉換。同時也指出這種轉換不僅反映了純學術研究的學理性與現實文化關懷相統一的通達觀念,也反映了學術與文化發展的必然。地方專學是一門關于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諸方面發展、變化和歷史沿革研究的學問。近現代以來,我國人文學術領域以“學”命名的包括:有專家之學,如許學、酈學;有專書之學,如選學、紅學;有以時代為名之學,如漢學、宋學;有以范圍命名之學,如甲骨學、敦煌學。而且,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曾出現敦煌學、徽學、藏學三大顯學。隨著社會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近年國際上也出現關于空間研究學科的“文化轉向”和關于文化研究學科的“空間轉向”,各個學科之間開始廣泛交叉融合,促使綜合研究地方的學問“地方學”出現。例如日本的東京學,韓國的濟州學等。
任何國家的社會文化建設與發展都離不開地方特色研究的支撐,豐富的地域特質和地域底蘊是地方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地方專學研究的興起不僅承擔起這種社會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使命,也具有更加廣泛的文化內涵價值。因此,在總結地方特色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將地方學研究提升到更高層面、尋求新發展的目標,必須構建地方專學研究體系,使之走向系統化和學科化。由此看見,近年地方專學研究繼續向細化和創新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方專學體系構建是地方設計學發展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設計學是研究人造物的過程,設計在滿足人類使用需求的同時也必須滿足精神需求,因此設計不僅被稱為是創造“風物”的手段,也被稱為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過程。近年來,設計學研究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顯現出設計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創新價值,特別是受地域文化影響的設計,其產生的學術影響正在向各地方的社會層面、經濟層面、精神文化層面波及。在地域文化研究向地方專學轉變的學術研究背景下,地方設計學也面臨著深化發展的迫切需求。那么,地方文化研究體系的學科化趨勢也啟示著地方設計學學科化發展方向。因此,就地方設計學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提出地方設計學學術概念并進行有效理論闡發,是學術發展與文化建設的需求,更是地方設計學學科升級的突破口和生長點。設計學的地方學科化不僅是設計在地域文化發展史中的總結,更是設計在地域文化未來發展的探知。
特別是在地域文化定位下探索地方設計學學科發展、提出地方設計學學術概念是目前發達國家高校設計學學科發展的著眼點。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下面簡稱KIT)是一所依托千年古都京都的歷史背景,具有百年歷史的綜合性國立大學,也是日本國內最早設立設計學科的院校之一。經過多年深化和變革,2014年開始KIT通過設計學學科理念的升級,明確了地方設計學學科發展的方向,下面具體分析KIT設計學學科建設。
二、KIT設計學學科建設經驗
1998年一2005年,KIT本科教育分為工藝學部和纖維學部兩個部分,其中工藝學部包括電子信息工學科、物質工學科、機械系統工學科、造形工學科。2006年-2013年,KIT整合兩個學部,統稱為工藝科學部,下設三個方向,即生命物質科學領域、設計工學領域、造形科學領域。其中造形科學領域包括三個專業,即設計科學專業、造形工學專業和建筑設計學專業。2014年,KIT又將造形科學領域中的三個專業合并,整合為設計學部和建筑學部,沿用至今。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KIT一直探索設計學科的升級和建設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其學科發展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兩個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一)學科發展理念的升級
2006年-2013年間,KIT造形科學領域造形工學課程的學科發展理念是在學習造物和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在把握其過程中各種側面技術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的基礎上,培養具備構成力和表現力的人才。2014年KIT在將造形科學領域分為設計課程和建筑課程之后,重新定位了學科發展理念,內容如下:
在放眼全球范圍的同時,磨煉以京都為根本的創造能力,打上“京都設計”的烙印。具體內容包括:1.結合傳統和先進理念,具備創新生活的設計力;2.身處持續發展的京都,具備以未來為起點的價值創造力;3.身處全球智慧搖籃的京都,具備超越可能邊界線的創業能力。
對比2013年之前的學科發展理念,不難看出新學科升級的最大特點是提出“京都設計”,并且在三個具體內容中分別提到“傳統”和“京都”。由此可以說明KIT造形科學領域的學科用清晰的地域名稱提出了地方設計的理念,突出了地方性設計學教育研究的目標,這種現象也昭示了發達國家設計學研究趨于地域化,其建設與發展緊扣地域文化的傳承。
(二)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化
2013年之前,KIT造形科學領域由設計科學專業、造形工學專業、建筑設計專業這三大支柱構成。以這三個方向為背景的學科介紹是:①形成生活環境的設計理論和設計制作;②涵蓋建設史、城市形成史的建筑設計論、建筑計劃和設計、生活環境及構造的工學知識;③學習造形歷史和造形理論的同時,掌握工學和技術,通過設計實踐具備綜合性造形能力。同時,舊版畢業學位授予規定中造形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下:不僅應該具備造形制作能力,還必須掌握人類生存和社會構造等廣泛的知識,具備感性的想象力和倫理性思考力。作為建筑師、設計師或者與建筑和設計相關領域的人才,具備為生活環境和文化的充實做貢獻的素養。2014年之后,通過三大支柱專業整合為設計學學部和建筑學學部,學科介紹修改為:新設置的學科領域是以未來為起點,引導空間、感性、現象等方面變革的嶄新建筑學和設計學。以全球化視野,創造京都設計,并以此為設計理念培養面向未來空間和時間的多元化人才。新修改的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提出:在培養設計和建筑制作能力的基礎上,以京都地域為搖籃,學習傳統性和全球性的更加廣泛的知識。此外,針對能力培養及素養培養的目標均未改變。由此可見,京都文化為主體定位和全球化視野是KIT深化設計學科人才培養目標的重點內容。
綜上所述,KIT從地方專學的設計理念出發,提出“京都設計”的學術概念,并對之進行有效的實踐探索。這也說明設計學研究及設計學學科發展應有的學術變革,即以地域文化為指導,向地方設計專學轉變的必由之路。在設計學晉升為一級學科的論證過程中就曾經有專學提出中國本土產業進步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國設計”,特別是構建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的設計學才是地方產業進步的根本,下面根據前文闡述分析的地方專學對設計學研究的影響以及發達國家設計學學科建設經驗,嘗試從“嶺南設計”理論構建的視角探討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的方向。
三、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發展思路
(一)“嶺南設計”是主動研究的嘗試
設計學作為西方引進的學術理念,與中國學術傳統交融過程中已獲得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價值。但在目前提倡文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設計學教育專家指出我國目前設計學學科缺少持續和深入的主動研究,僅局限于簡單的引進和模仿,并客觀指出欠缺就中國問題的本質和研究思路的研究。同時提出主動研究的必要性,所謂主動研究就是針對東西方設計不同的歷史根源與現實對象去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思路。這種主動研究的思路也可以理解為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符合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設計研究體系,以地方文化為指引的地方設計體系的構建。
從這一角度來看,以廣東地域為核心的地方設計學也應當進行主動研究的嘗試。在廣東高度發達的經濟背景下,通過積累現代最新設計研究成果和結合嶺南文化特質,形成新的學術構想,并逐步進行實踐。就此意義上,廣東高校應該主動提出“嶺南設計”學術概念,歸納具有嶺南地域特色的設計學學科理論體系,探索更高層次的發展路徑。
(二)廣東高校對地方設計學學術體系原創性的訴求
從20世紀初至今,人文學者對“嶺南”概念的界定逐步獲得廣泛認同,目前,在廣東省大力推行嶺南文化全方位傳播的背景下,嶺南文化正在不斷形成創新性文化,諸多研究也充分肯定了嶺南文化對廣東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近幾年,設計學術界以嶺南傳統風格、文脈主義設計理念逐漸形成新的思潮,注重嶺南文化的設計訴求由之興起。這種訴求除了體現在嶺南文化元素在廣東設計創新方法中的應用,也反映在廣東高校對地方設計學學術體系原創性的訴求。
原創性是以主體性為根基和前提的,那么地方設計學學術體系的原創性應該以獨創性為主體。設計學是綜合實踐類交叉性學科,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的主體性應該體現在聯合嶺南文化研究、嶺南手工業(工商業)與高校力量,構建“嶺南設計”這一地方設計學學術體系。這種原創性訴求,不僅可以實現廣東高校產生具有地域特質的獨創性設計成果和研究成果,更能推進以嶺南文化為本位的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的建設。
(三)“嶺南設計”指引廣東高校設計學科建設
上述廣東高校對嶺南設計學術體系的訴求,明確了構建以“嶺南設計”理念為指導的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方向。學科建設包括內容極廣,但突出內容有以下兩點,一是應該合理定位理念,從突顯學科特色的實際出發,確立學科發展方向;二是在此理念的指引下發展明確培養目標。在第一點中,理念定位必須與嶺南文化傳統、現代設計方法學、學科理論方法的總體研究規律相適應,只有合理定位“嶺南設計”學術概念,才能從學科研究的視角賦予“嶺南設計”以完備的學術內涵和理論價值。同時總結廣東設計的發展經驗,結合現代設計學研究成果和先進理念,明確具有獨創性的廣東設計學理論體系及其發展方向。
除了以上堅實的學術理論基礎以外,“嶺南設計”理念指引下的人才培養和學術隊伍的建設也是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的重點問題之一。人才培養應該緊扣全球化視野,合理利用嶺南地域的,即嶺南共同體(產、學、研、商、政)資源,以傳承嶺南文化為目的,培養面向未來的多元化設計人才。同時,學科建設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學術隊伍建設,嶺南文化研究與嶺南設計研究相融合的學術性研究團隊的建設極其重要,應當充分認識到學術創新、文化研究以及設計學研究都是嶺南文化研究的主體,也是傳承嶺南文化的有效途徑。
結論
本文以設計學科晉升一級學科后學術界對設計學發展的探討為研究背景,首先分析地方專學的興起,從學理上闡明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發展必然趨勢,也為設計學科向地方設計學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其次,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設計學學科建設方法及地方設計學學術概念的提出,以及圍繞地方設計學學科理論制定的培養目標,總結其經驗。最后從立足嶺南文化本身,以“嶺南設計”為主體定位,探討廣東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發展模式。目前,“嶺南設計”理論構建雖然還處于理論探索的嘗試階段,急需設計學界和嶺南文化研究學界的共同探討與研究,但從目前國家提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要求來看,“嶺南設計”學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一定可以為廣東建設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