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眉
“勿以惡小而為之”譯成白話大意為:不要因為一件壞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一件善事很小就不去做。劉備這段勸子進德修業、有所作為的話對今天的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性有很多弱點,其中最大的弱點是經不住誘惑。今天小考時作弊;明天占個小便宜;后天以默許的方式站到了霸凌方;大后天加入了網上一場不負責任的謾罵……就這樣,一點一點,你被小惡所誘惑,把小惡養得越來越大。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與所在的文明世界已經脫節,自己的言談舉止在一個有教養、有追求的世界面前顯得既突兀又粗俗。到此,你日常所行的種種小惡在累積效應的作用下,終于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最初轉化,成為一個具有惡習的人。如果此時你內心還保持一些對教養的欣賞,那么,你最惶恐的感受會是:我把自己搞丟了!
人把自己搞丟了的原因很多,而這一次,你是讓自己的小惡把自己搞丟了。可區區小惡怎么就會讓我們丟了自己?
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因為人的動機具有“機能自主”的特點。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一類行為實施得久了,就會逐漸改變人的態度,最初因為實用而產生的某個動機,發展到后來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內在動機。
那么小惡問題上的機能自主是怎樣發生的呢?比如,一個平時認真負責的學生某次因為復習不充分,考試時臨時采取了作弊的方法,當時只是應急而已。但因為嘗到了甜頭,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境,就可能再次抵制不住作弊的誘惑,久而久之,作弊就從最初的權宜之計而變作目的或者需要本身。
一次作弊,一句臟話,一次背后詆毀別人,一次投機取巧,所有這些小惡,積累到一定時候,就被養成了大惡,就會因為動機機能自主的原因而成為我們的習慣,或者行為模式,使我們欲罷不能,直到驚覺“把自己搞丟了”。
如果說因為惡小而為之是在養惡,是在逐漸背離自己性本善的初心。那么“勿以善小而不為”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機能自主現象呢?
同樣因為累積效應的作用,比如不隨手扔垃圾、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社會交往中遵守禮節等。一個人在重復做這類小善事的過程中漸漸就實現了會產生正面效應的機能自主:最初做這些小善事可能只是由于諸多原因,甚至是外在壓力。久而久之,隨著所做的小善事越來越多,做小善事的動機就會自動升級,實現機能自主——他具備了能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自主能力,在社群中形成了健康的利他觀,同時養成了助人為樂的道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