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社會的文明程度部分體現在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上。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智能社會這幅大拼圖,顯然不能將“老年拼塊”遺棄。如何完善社會治理,防止數字技術在功利的驅動下單邊躍進發展,無疑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針對老年人所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為幫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1月24日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為推動《實施方案》實施,甘肅省發改委、省衛健委,四川省發改委、省衛健委等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配套方案和工作任務清單。
2020年底,“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和“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兩條新聞,引發民眾對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的熱議。問題的背后映射出兩種“浪潮”的背離態勢,其一是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應用軟件層出不窮的“科技浪潮”;其二則是老齡化群體不斷龐大的“銀發浪潮”,伴隨兩種“浪潮”而產生的“數字鴻溝”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由個體問題變為群體問題。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人,占總人口的18.1%。民政部養老服務司預測,在“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與之同步的是數字信息社會中,“互聯網+”在金融、醫療、交通等各領域的普及,互聯網這一基本的互聯互通載體,已成為生活的必備工具。一組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大多數老年人并未掌握互聯網的“入門鑰匙”,繼而被拒于數字社會的大門之外。
從表面看,老年人所遭遇的“數字鴻溝”要歸因于其身體機能、學習能力、記憶功能衰退,無法跟進運用新技術。從深層驅動來說,這也歸因于不同市場主體為了搶占新興市場獲取更多利潤所使用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所帶來的沖擊。在琳瑯滿目的應用以及各色平臺軟件的背后,更多是市場主體在逐利本性下,以消費能力、消費意愿、快捷支付等為考量選擇性地投入。舉例而言,一些行業為降低運營成本,撤銷營業網點、撤除人工服務窗口,甚至不加區分地要求老年人在自助設備上辦理業務。據銀保監會2020年11月30日發布的金融許可證信息統計數據,除包商銀行退出網點外,近兩年來退出的商業銀行網點已超過6280家。僅2020年初至11月末,就有2790家商業銀行網點被裁撤。這無疑會對使用數字化設備困難的老年人造成影響。同樣的問題并不僅限于金融服務業,醫療、郵政窗口、繳納水電煤費用等網點也同樣存在。
早在2018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2018年第10號公告,規范旅游、餐飲、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以及行政事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現金收付行為,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并要求不得炒作“無現金”概念。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數字技術發展速度,盲目打造“智慧城市、無現金城市名片”,這難免導致老年人群體難以適應。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在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難免就有黑暗。
一方面,老年人有著融入智能社會的渴望,但缺乏辨別力的信息獲取、支配、交流需求往往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并基于信息技術不對等的優勢對其進行“降維侵權”;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對信息技術不了解,較難發現自己被侵權的事實,更遑論固定證據并主張維權;其三,當前人臉識別、快捷支付等技術容易成為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個人信息、身份信息、賬號信息等進行侵權、違法的工具。
近日,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法院審理認定,犯罪嫌疑人吳某的公司非法控制老年手機達330余萬部,獲取手機驗證碼500余萬條,出售獲利竟達790余萬元,受害老年人遍布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據調查披露,深圳某科技公司開發了裝有木馬程序的移植包,并與多家老年手機主板生產商合作,將移植包植入主板之中,一旦電話卡插入老年手機里,木馬程序就能獲取手機號碼等信息,還能自動攔截驗證碼,傳輸至后臺數據庫,即所謂的“對碼平臺”。第三方人員從該公司購買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利用電商平臺給新注冊的用戶發放優惠券、新人紅包等機會領取變現,或者通過注冊的大量賬號在App中刷點贊數和流量賺錢。

老年人使用數字化設備需要學習的過程
同樣被利用的還有支付寶以及人臉識別技術。2020年底,陜西西安一名八旬老人接到自稱是“北京公檢法工作人員”的電話,稱老人涉嫌洗黑錢,要求其將238萬元打到所謂的“安全賬戶”,并指揮她使用遠程控制軟件完成人臉識別認證,隨后犯罪分子將錢轉走。老人意識到被騙后報警,目前案件已告破。無獨有偶。2020年1月,湖北武漢一保姆張某在照顧癱瘓老人時,通過老人手機注冊支付寶并轉走22萬元。張某在老人家中獲取了老人的銀行卡、戶名、身份號碼等信息。在注冊、轉賬需要人臉識別時,張某就對老人說“阿姨你很漂亮,我給你拍個照片”,騙其搖搖頭、眨眨眼,進而使犯罪行為得逞。所幸的是,老人子女及時發現,張某最終因涉嫌盜竊罪被立案查處。
短視頻也成為對老年人的欺詐手段之一。據騰訊110平臺官網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僅2019年上半年,該平臺就受理45歲以上中老年人被騙舉報2萬余次,其中97%的受騙中老年人有資金損失,損失金額超過萬元的占7%。調查報告分析,中老年人生活中常遇到的六大詐騙類型為交易詐騙、返利詐騙、交友詐騙、兼職詐騙、仿冒詐騙以及金融信用詐騙,其中交易詐騙、返利詐騙、交友詐騙合計占比超過60%。
“銀發欺詐”多發的背后,一方面是相關平臺利用老年人群體渴求信息的心理和認知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說明相應的預防機制、相關平臺管理制度的缺失。從事后維權角度來看,網絡的虛擬性、跨地域性以及老年人的認知短板決定了相關欺詐事件發現難、取證難,維權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
由此,在正視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的同時,也須直視因為“數字鴻溝”的信息不對等而帶來的陷阱和騙局,切實從平臺管理、機制建設角度構建起強有力的保護體系。
老年人所面臨的“數字鴻溝”,從更高層面來看屬于人口老齡化要面對的問題。2019年11月,為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框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十四五”期間的重要內容。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一方面反映了人口老齡化成因的復雜性、影響的重要性和趨勢的長期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家已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進行謀劃,并將通過系統思維、采用全方位政策措施、建立制度框架,逐步促進階段性目標的完成。
從2020年11月底國務院印發《實施方案》到12月4日,國家發改委等24個部門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七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逐項落實《實施方案》明確的20條具體舉措,再到12月底《實施方案》月度案例通報會議召開,24個部門拿出方案,以及近期多地多部門聯合出臺相關方案、工作任務清單,從政策層面看,相關工作可謂蹄疾步穩。
解鈴還須系鈴人。“數字鴻溝”問題離不開技術層面的支持。2020年12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決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旨在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在使用互聯網等智能技術時遇到的困難。
在宏觀政策推動的同時,發展前景空間同樣重要,事實上,填補“數字鴻溝”蘊藏著商機。高達2.54億的老年人口能夠成為數字信息企業的新藍海。圍繞老年群體的需求進行智能設備、應用的設計與研發,推出相應的“老年版”“易用版”,企業在幫助老年人樂享數字新生活的同時,也將帶來可觀的效益。在多方推動下,包括滴滴打車、微信、拼多多等不少App已進行適老化改造。
“無救濟則無權利”,在老年人權益維護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歷經多次修正,其內容涵蓋養老、贍養等各方面的老年人權益,但在網絡平臺監管、老年人網絡和法律知識的普及、相應的維權救濟機制等方面有所欠缺。同樣,在強制性要求保留一定的人工服務、建立無障礙“綠色通道”、老年人遭遇群體性違法犯罪須獲得公益訴訟支持等方面,都需要從立法司法執法層面提供更多的制度性保障,從而幫助消除“數字鴻溝”,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將“老年拼塊”完整完美地嵌入新時代智能社會的美好拼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