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
“年輕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匱乏者。”美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就數字化時代的代際差異如是說。不止中國,其他國家同樣面臨老年人成為“數字難民”的社會問題。它們嘗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德國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態度。德國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德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認為數字化是一個發展機會的人,比例從64%增加到69%;把互聯網看作“危險事物”的人,比例從33%下降到29%。“互聯網對老年人而言,重要性正在增加。德國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很大,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BITKOM主席貝爾格說。
75歲的布里特是柏林一名退休的護理人員。她說,自己以前對互聯網有抵觸情緒,認為老年人不會用互聯網照樣能享受生活。但這次疫情讓她明白,不會用互聯網甚至無法“獨立”生活——不會使用遠程醫療、購物系統,沒有機會進行網絡交流。為此,她專門到社區學院報了一個互聯網基礎班。現在,她已經能用智能手機和電腦閱讀新聞、收發郵件、訂購物品、視頻聊天。“我感覺自己更好地融入了這個社會。”她說。
德國聯邦家庭、老年、婦女及青年事務部(BMFSF)主管克萊恩表示,對于老年人來說,進入新的數字領域有很大困難,這既是技術上的難題,也是心理上的難題,有人稱老年人為“數字文盲”“數字難民”。老年人難以適應數字化的問題,是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德國政府推出了老年人互聯網戰略,希望通過基礎建設及開展項目,在未來10年把老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從目前的不到一半提升到80%—90%。德國成立了一個“數字機會基金會”,資助相關項目。“政府在學校投入幾十億歐元來促進數字化學習,在老年人網絡學習上的資金投入也非常有必要。”德國不來梅大學信息技術專家庫比切克如是說。
據了解,德國正在培訓一批專門的老年信息技術輔導員。這些輔導員在老年中心、養老院、社區學院等機構工作。庫比切克說,老年數字化教育必須符合這一年齡層的特點,需要懂得老年人心理的輔導員。德國還將編制相關教材。同時,政府將撥款數億歐元給3萬個老年中心、3000個養老院等機構,用于購買電腦。每個機構平均配置10臺平板電腦。

很多美國老年人不熟悉互聯網
此外,德國各個社區學院都提供老年人信息技術教學課程,還為老年人提供網上問答平臺、線下網絡學習“咖啡會”等。相比于社區學院的課程,“咖啡會”較為輕松,深受不習慣上課的老年人的歡迎,他們可以從電腦開機學起,不需要擔心學得太慢。
德國各大城市還流行起大學生免費入駐老人院項目。慕尼黑大學生服務中心人員表示,這種項目供不應求。老人院為每名大學生免費提供20平米的房間,大學生則在業余時間教老人們怎樣使用電腦、社交媒體,陪同老人就診等。
克萊恩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提升數字化能力不僅有利于自身,也對國家治理越來越重要,可以減輕社會負擔,提升國家競爭力。信息教育應該“從老年人抓起”。
2020年9月中旬,新加坡政府向其500萬居民免費發放“合力追蹤”便攜防疫器,其功能與同名手機應用相近,即協助政府進行新冠肺炎病例追蹤。在社區服務中心領到設備的75歲李姓老人高興地表示,因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她在疫情期間一直無法使用“合力追蹤”應用,也不會掃碼。“現在好了,出門時把便攜防疫器掛在脖子上就行,心里踏實了。”
與這位老人一樣,很多新加坡老年人都面臨著“數字化生存問題”。根據2019年的官方數據,新加坡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16%。為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活,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銀發族資訊通信計劃”(SII),通過銀發族資訊中心、銀發族上網熱點、銀發族資訊日和銀發族資訊電腦獎勵計劃等,幫助老年人學習新科技,更多地接觸電腦與網絡。
2013年,IDA牽頭推出“銀發族電腦咨詢服務站”。根據該計劃,20名訓練有素的老年志愿者輪流接聽兩條熱線。這群志愿者通曉英語,中國普通話、閩南話、廣東話及潮州話。他們對資訊科技頗有研究,而且在維修電腦方面也有一手。此外,IDA在全國12個銀發族資訊站開辦新的資訊課程,教導年長者如何在網上管理公積金賬戶、上網申請護照和通過云端發送照片給親友。
新加坡一向有成為“由數字創新驅動的領先經濟體”的抱負。近年來,為落實“智慧國家2025”愿景,政府與企業、社區和學校等合作,大力開展數字技術學習活動。2018年,SII推出電子付款體驗之旅,協助50歲以上的人掌握電子付款技能。一位陳姓老人表示:“以前繳費之類的事都要去銀行,有時要排很長時間的隊。幾十年來都如此,也不覺得什么。自從學會了手機繳費和轉賬,感覺數字生活真是神奇!”
2020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數字轉型辦公室,招募1000名“數字大使”,深入社區幫助約10萬名老人掌握數字技能。這些“數字大使”走進社區購物中心、咖啡店和菜市場等,目標是在一年內讓約1.8萬名攤販開通二維碼支付服務。這些攤販大多年齡較大,為鼓勵他們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政府將每月給予每戶300新元補貼。
有評論稱,要引領更多老人進入數字時代,除了幫助、鼓勵他們學習,還要在產品和數字服務設計上滿足他們的需求,做到簡單易用。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老人從數字化中受益。2018年,新加坡88%的50至59歲人口及55%的60歲以上人口使用互聯網,后者的數量在兩年內增加了25%。
在美國,老年人成為“數字難民”也是頗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約有3100萬美國人無法使用高速互聯網服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比例已達到42%,有67%的老年人表示他們能夠上網。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說他們對使用電子產品上網感到自信。
成為“數字難民”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包括無法跟人及時交流導致的孤獨感等,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這一問題。根據美國官方的數據,有近1380萬名65歲以上的美國人(占該群體的28%)獨自生活。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稱,缺乏社交和大腦刺激是誘發心臟病和老年癡呆癥的因素。
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殘疾人權益組織的法律總監耶利米·安德希爾表示,在這個世界上,許多老年人已經因與家人和朋友接觸不夠多而感到孤獨,為抗擊新冠肺炎大流行而采取的居家措施加劇了這種感覺。如今,從遠程工作到遠程醫療,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虛擬的。社會似乎忘記了一個關鍵群體——無法使用可靠的、負擔得起的高速互聯網的老年人。
新冠肺炎大流行讓生活在農村的美國老年人遭遇了很大困難。疫情期間,醫生和護士通常采用在線的方式與病人保持聯系,而很多老人缺乏這樣的條件,難以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另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在不上網的美國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沒興趣”,32%的人表示“互聯網太難掌握”(其中8%的人明確表示自己“太老了,學不會”),還有19%的人出于經濟原因,無法負擔網絡和電腦費用。
美國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2020年發布的第15版《互聯網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1月,近八成美國人使用互聯網,但“數字鴻溝”依然不小,主要存在于農村、非裔和拉美裔群體、低收入階層、老年人群體。好消息是,65歲以上老年人中上網者的比例相比2017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達到68%)。
美國一些組織和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問題的嚴重性,并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紐約市政府正與電信公司合作,推廣“消除城市的‘數字鴻溝”項目,旨在向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65歲以上老人發放平板電腦,并提供一年免費網絡服務。紐約市政府技術官員約翰·法默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向所有人表明,網絡寬帶是公共衛生必需品。人們要在數字時代獲得必要的服務,首先必須上網。”
日本在網絡化與數字化進程方面,與其發達國家、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身份不符。在IT概念被熱炒的2000年,時任日本首相、時年63歲的森喜朗在公開場合將“IT革命”說成“它(英文it)革命”。他還曾稱自己是“電腦盲”。曾任日本奧運擔當大臣并兼任網絡安全戰略本部副本部長的櫻田義孝,在2018年11月的一次眾議院會議上直言“并不親自使用電腦”。當有人質問日本的核電站資料是不是通過USB進行存儲、會不會受到黑客攻擊時,他竟然回答:“使用的時候會在上面打個洞吧?具體細節我不清楚。”
連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日本內閣,都出現大臣不會用電腦的問題。對于日本社會的普通老年人來說,數字化的普及就更難了。
2020年5月,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府給每個國民發放10萬日元“特別定額給付金”。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申領,大概一周左右就能收到錢。不會在網上進行申領的人,只能等各級行政單位的工作人員把紙質通知單寄出,收到通知單并填寫申請后再寄回。這樣的過程需要超過一個月的時間。
據《日本經濟新聞》統計,當時全日本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開通了用于申領“特別定額給付金”的賬戶。有很多開通賬戶的人不懂得使用方法;那些沒開通的人則急于開通。一時間,日本各地方政府辦事機構的窗口前擠滿了前來咨詢和辦理相關業務的國民。其間上演了一出荒唐的鬧劇:千葉縣松戶市一個叫大谷剛的無業男子,急需“特別定額給付金”,但不會在網上開通賬戶。工作人員教他辦理,他卻一直弄不明白流程。最后,此人急得手持16厘米長的刀子沖進松戶市政府大吵大鬧,被警方逮捕。
在此次疫情期間,日本社會沒有取消現金交易,進出各場所不需要用智能手機出示健康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公共領域,日本老年人還沒有明顯感覺到因數字化而被時代拋下的不便。但如何讓老年人無障礙地共享信息化成果,進行數字化“掃盲”,是所有老齡化社會都必須直面的問題。
接替安倍晉三的日本首相菅義偉,擲地有聲地拋出數字化課題,并為此設立專門的機構——數字廳,謀求建立政府各級部門之間的大數據平臺,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行政壁壘。這被視為日本消除“數字鴻溝”的第一步。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