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北宋周敦頤的這首《愛蓮說》,想必讀者再熟悉不過了。這篇千古美文,使我們從文學的角度領略了周敦頤的風采。其實,在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哲學史上,周敦頤也有一席之地,被后人尊稱為“道學宗主、理學開山”;他的廉政思想,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周敦頤出生于道州營道縣營樂里樓田保的一個官宦家庭。當時,其父周輔成正值仕途得意之時,加上母親鄭氏的賢惠,使周敦頤的童年充滿了富貴人家和書香門第的雙重氛圍。因是富貴人家,便有著較為優越的生活條件;又是書香門第,于是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關于周敦頤童年的逸聞,流傳較廣的要算“月巖悟道”了。月巖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巖洞,在周敦頤家以西五公里處。洞頂成圓柱形,向天敞開。圓頂下稍向內凹,削壁千尺,形成一個高大寬敞的自然山洞。洞有東西兩個門,往來相通。人從西門進洞,抬眼望去,透過門洞的邊沿,能看到東邊洞頂上的一線藍天,宛如初出的一彎新月。越往前走,藍天的可見度越大,于是便由“新月”而“蛾眉月”,而“上弦月”,而“凸月”,而“滿月”。再從洞廳向東,回首洞頂,可見度愈益縮小,由“滿月”而“下弦月”,而“殘月”,直至消失。相傳,周敦頤十一二歲時,家人在月巖中砌了一間小屋供他學習。小小年紀的周敦頤在這里刻苦攻讀,習文練字,同時思考這樣的問題:月巖中的“月”從弦到滿,又從滿回弦,弦弦成滿,滿中生弦,無窮無盡,無止無休,這個現象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它和人生有什么聯系?這種帶有哲理性的思考為他感悟自然之理,領悟理學之道,悟得“無極而太極”的思想奠定了基礎。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它反映了周敦頤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態度。
周敦頤15歲那年,其父周輔成去世。時為龍圖閣學士的舅舅鄭向派人接妹妹回開封,周敦頤于是隨母親入京。
鄭向是繼周輔成之后關心愛護周敦頤最周到的人,他對周敦頤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周輔成。鄭向喜歡周敦頤的聰明,更喜歡他學習的毅力;在舅舅的督促下,周敦頤攻讀經史,鉆研學問,到20歲時,已經在京城小有名氣。恰在此時,鄭向獲得了一個封蔭子侄的機會。他沒有推薦自己的兒子,而是把這個機會給了外甥周敦頤。雖然是一個主管祭祀物品的小官,卻為周敦頤的仕途前程鋪下了一塊基石。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24歲的周敦頤被調到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九江修水縣)任主簿。在北宋時期,縣主簿是僅次于縣令的地方官。據史籍記載:“時有獄久不決,先生一訊立辨,邑人驚詫曰:‘老吏不如也。由是士大夫交口稱之。”“一訊立辨”是周敦頤在辦案才能上的初次顯露,體現了他的頭腦清醒和處事果斷,這種作風直到其晚年仍舊如此,因而受到“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無留”的贊譽。
周敦頤的能力和作風,不僅得到了地方百姓的稱贊,而且獲得了上級的肯定。不久,他被調到袁州盧溪(今江西蘆溪縣)任職。在這里,他邊理政邊講學,繼承了漢代以來官教合一的傳統,思考問題也更加深入和成熟了。
慶歷四年(1044),經過吏部考察,周敦頤被調任南安軍(在今江西)任司理參軍。參軍是知州的輔佐官員,司理參軍掌管的是訟獄、辦案等事。周敦頤在南安雖然只有兩年時間,卻做了兩件對他一生有重大意義的事。一是抵制轉運使王逵的濫刑好殺,為自己樹立了好的官聲;二是收了程顥、程頤兩大弟子,為獲得“理學開山”之名奠定了基礎。
當時,南安監獄中有個囚犯,按律不當死,但為政苛暴的轉運使王逵堅持要治其死罪。轉運使是以錢糧轉運為名,而實有舉薦、彈劾屬官之權的地方長官。正因為王逵的權力很大,所以即使他下達不當的命令,也沒有人敢反對。但在這件事上,周敦頤卻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王逵以勢壓人。周敦頤一怒之下,取出朝廷的委任狀,丟還給王逵,說道:用殺人來討好于人,這事我不做!最終,王逵不僅從寬處理了那名囚犯,還對周敦頤的剛直性格贊賞有加。
慶歷六年(1046),程珦以虔州興國縣知縣代理南安州副職。他很欣賞周敦頤的為人和才學,于是讓自己的兩個兒子—— 15歲的程顥和14歲的程頤拜他為師。在聽訟治獄之余,周敦頤負責為這兩個孩子講學。周敦頤和“二程”之間的思想學術傳承,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受到王逵的推薦,周敦頤離開江西,到湖南郴州任郴縣縣令。從仁宗慶歷六年到神宗熙寧元年(1068),整整22個年頭,周敦頤一直在州縣兩級地方官的職位上徘徊,歷任郴縣縣令、桂陽縣令、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職。
史料記載,一次,周敦頤得病假死,他的朋友潘興嗣趕來為他料理“后事”,翻檢他的家什,僅一只破箱子,幾十文錢而已。后來,潘興嗣這樣寫道:“在南昌時,(周敦頤)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蘇。視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篋,錢不滿百,人莫不嘆服,此予之親見也。”按照宋代的制度,地方官的俸祿并不低,周敦頤的錢都上哪里去了呢?原來“君奉養至廉,所得俸祿,分給宗族,其余以待賓客”。
在合州任判官時,周敦頤結識了被譽為“鐵面御史”的趙抃,后來二人成為摯友。趙抃在對待他人的錯誤上有一個原則:“小人雖小過,當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詿誤,當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不無借鑒意義。在合州四年,周敦頤的政績很突出,史書這樣評價:“一郡之事,不經君手,吏不敢決;茍下之,民不肯從。蜀之賢人君子莫不喜稱之。”
縣令、通判等官,職位雖不算高,但責任不輕,周敦頤任職期間恪盡職守,清正廉潔,造福百姓,最終成就了一代良吏的美名。
由于趙抃和呂公著的大力舉薦,在邵州任職半年的周敦頤被提升為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時間是熙寧元年(1068)。路是宋代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長官是安撫使,轉運判官是安撫使的屬員,負責轉輸、漕運等事宜。過了兩年(1070),54歲的周敦頤轉任廣南東路提點刑獄,這是他一生仕途的頂點。
提點刑獄的職責是掌管所轄地區訟獄情況,看看處置得是否公平恰當,舉報那些辦案拖延不決、抓捕盜賊不力的官員。他巡按到端州,辦了一件極受百姓稱頌的事。端州(今廣東肇慶)因境內有端溪而得名,此地盛產端溪石,石質堅實細潤,用來做硯,“發墨不損毫”,書寫流利生輝,最為文人士大夫所喜愛,唐代劉禹錫就有“端州石硯人間重”的句子。唐代以來,端州百姓以石作硯,形成了一項傳統的實用工藝。而當時的端州知州杜諮,利用職權,禁止百姓采石,而自己獨占,與民爭利。周敦頤對杜諮的做法深惡痛絕,他本可參劾杜諮,但又覺得僅僅處置此人不足以警示后來者,干脆從制度上著手。他上報朝廷,曉以利害,定下禁令:“凡仕于州者,買硯毋得過二枚!”不是不讓端州的官員用端硯,但最多兩個。禁令一出,貪風頓息。
周敦頤任提點刑獄不到一年,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勤政的他四處巡按,足跡幾乎遍及廣東的山山水水。也就在此時,周敦頤病倒了。
不久,周敦頤被調到南康軍(在今江西贛州),這是他出任的最后一個官職。因為多病,他上書請求解職,獲得了朝廷的批準,從而結束了三十余年的仕途生涯。
熙寧五年(1072),56歲的周敦頤離開官署,回到了他此前在廬山之麓購地修筑的濂溪書堂,開始了隱退的生活。
周敦頤的晚年還是比較閑適的,他寫有《題濂溪書堂》,其中道:“窗前即疇囿,囿外桑麻林。芋蔬可卒歲,絹布足衣衾。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名‘濂朝暮箴。元子與周子,相邀風月尋。”食足以溫飽,衣足能保暖,健康平安快樂,這就是“大富貴”了。詩中“名‘濂朝暮箴”一句,凸顯了周敦頤為官做人的操守,值得后人學習和敬仰。
熙寧六年,周敦頤病逝于九江,終年57歲。
周敦頤一生從政,是一位敢于擔當、頗有作為、正直清廉的好官。然而,真正讓他名傳后世的,是其哲學思想,他也因此被視為“理學開山”。
周敦頤以儒學為本位,一定程度地吸收道家、佛家的思想,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新的視野詮釋《易傳》和《中庸》等儒家經典,著成《太極圖說》和《通書》,通過發揮《易傳》《中庸》之太極、誠、中和等思想,并借鑒道家的無極概念,建構起以無極而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為框架的宇宙本體論哲學,并構筑將宇宙本體論與儒家人性論、道德修養論相結合的道德意識形態。把儒家經學哲學化、義理化,從而為宋代理學的興起和儒家經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就使儒學能夠從本體論層面回應來自佛、道二教的挑戰,并為“二程”、朱熹理學體系的進一步拓展提供了理論架構,周敦頤也因此成為理學道統的奠基人。
周敦頤的聰明之處是,他不公開批評佛、老,而是在以儒學為主的前提下,借用佛、道的理論,建立自己的新儒學思想體系。這就更能為當時人所接受,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周敦頤的著作中,《太極圖說》和《通書》最能體現其哲學思想。《太極圖說》是對《易傳》太極說的新解,書中提出了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和一系列哲學概念,并借鑒了道家的無極思想,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關于太極說,《周易·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段話雖然具有一定的宇宙生成意味,對后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語焉不詳,對于萬物是如何產生,八卦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如何等沒有展開論述,更多是為了占卜之需。但這也為后人的進一步闡發留下了可資借用的架構。
《太極圖說》吸取了《周易·系辭上》的“易有太極”說和《莊子·大宗師》的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的太極概念,又接受了道家的無極概念,以無極作為宇宙的本原及其哲學的最高范疇;還把無極與太極聯系起來,提出“自無極而為太極”的命題,進而構建以無極而太極的宇宙生成圖式,同時把儒家的仁義貫穿其中。這樣的哲學思想體系,體現了儒道相兼的特點。
根據《太極圖說》,我們知道,無極是宇宙的本原,太極則是無極所派生的。即從無而為有,有生于無。太極的運動產生陰陽,陰陽產生于動靜之后。太極的動是動靜的本原,亦是陰陽產生的前提。這是對太極靜而不動的揚棄。由于動靜互為其根,互相轉化,由此產生陰陽兩儀。可見動靜是太極生陰陽的中介。陰陽二氣的互相作用和變化,產生出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為代表的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反過來講,萬物統一于五行,五行統一于陰陽二氣,陰陽統一于太極,太極以無極為本。即由萬而五,由五而二,由二而一,由一而無。這就是周敦頤所展示的宇宙生成論模式。南宋朱熹對此評價說:“論其義理”乃“精而約”,是對《易傳》的發展。
《通書》是對《中庸》的新解。“誠”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概念,在《中庸》一書里多有論述。周敦頤繼承《中庸》的思想,在其所著《通書》里,把陰陽、仁義與《中庸》的“誠”結合起來,以誠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本,并強調以中正為圣人之道。這既是對《易傳》以中為道,推崇中道思想的繼承,又是對《中庸》“中立而不倚”、堅守中道觀念的發揚。周敦頤通過《通書》這部著作,利用“中正之道”這個概念,把《易傳》與《中庸》結合起來。
我們今天來看《通書》,它不僅是一部易學著作,更著重論述了誠的思想,以誠為一切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根源。周敦頤提出以仁義中正作為道的內涵,把孔孟的仁義與中正結合起來,發展了韓愈僅以仁義為道的思想。他說:“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不僅在《通書》里專辟《道》一章,以說明圣人之道即仁義中正,而且在《太極圖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的文字后,還自注說:“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兩處均提到圣人之道即仁義中正。雖然文字簡略,但含義卻十分清楚。
周敦頤還提出“陰陽理而后和”的思想。他說:“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禮先而樂后。”由此可見,周敦頤是在社會倫理范圍內來論述理的,他把宇宙生成論與儒家倫理學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中庸》學說。
總之,《太極圖說》和《通書》是周敦頤對《易傳》《中庸》的發揮,體現了其將儒家經學哲學化、義理化的傾向。宋代以前的中國哲學,道家、玄學和佛教哲學,均有本體論的思想,而居主導地位的儒家卻少有人提出系統的本體論思想,儒家對經典的詮釋多停留在以訓詁考釋注疏為主的階段,并不重視對書中義理的探討,導致儒家政治倫理學說缺乏本體論的哲學依據。而周敦頤則積極回應時代的挑戰,解決時代和社會發展提出的重大課題,努力嘗試以義理解經,從本體論的角度重構儒家倫理學,建立起融宇宙本體論、儒學倫理學為一體的理論框架和思想體系,為中國經學和宋代思想文化的發展開辟了新路。這是他能夠在中國經學史和理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成為“理學開山”的原因。
“廉潔”一詞最早見于《楚辭》,《招魂》言:“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意思是,我年幼時秉持清廉的德行,獻身于道義而沒有絲毫減輕。《卜居》云:“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東漢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品行受到玷污,就是廉潔。不過,要說真正將廉潔文化加以普及并讓其深入人心的,當首推周敦頤的千古名篇《愛蓮說》。在《愛蓮說》中,周敦頤以“蓮”喻“廉”,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為自己的為官準則和追求;此外,周敦頤還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廉政文化的核心要旨及實踐方式,從而促進了中國廉政思想的發展。
具體而言,周敦頤的廉政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立誠。在周敦頤的學說中,“誠”是修養和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又說:“誠者,圣人之本。”認為“誠”是世間萬物的行事法則,是純粹至善的做人根本。周敦頤提出,一個人要廉潔為官、廉潔處事、廉潔做人,首先在思想認識上對廉潔產生認同感,心中對廉潔要達到“誠”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至正明達。
其次是養心。周敦頤提出養心即可成圣,“是圣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意思是圣賢之質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應通過養心,不斷修煉才能達成。就具體操作而言,周敦頤提出要“窒欲”,這里所說的“欲”,并非指日常衣食住行之需,更多的是指“貪欲”。有了貪欲,人便無所節制;為官者有了貪欲,則會利用職權貪贓枉法、剝削百姓。所以周敦頤說,無欲,心才能靜虛而明白事理,對外才能通達無礙,行為才不會扭曲,才能做到公正不阿。
其三是至公。公,就是公正、公平、無私,是廉潔的一種特質。周敦頤認為想要做圣人,除了具備“仁義中正”外,還應做到“公”。為官者只有不以自己的私利為重,不袒護親戚朋友,擯棄私心,才能做到為人處事公道正派,才能處理好政事。
其四是務實。務實就是要付諸實踐。“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勝也。”要實實在在地做才是“善”,只有實實在在地做才能“勝”,否則就是可恥的。周敦頤提出的這一點十分重要,體現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如果僅僅將“廉政”放在口頭上,則勢必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有切實付諸行動,才能影響社會風氣。縱觀周敦頤一生,官做得不算大——主要是在州縣一級擔任長官,但他勤政務實、廉潔奉公,因此得到了人們的稱頌。
其五是仁愛。有愛民之心才會行廉潔之政,廉政者自會愛民。在周敦頤看來,仁愛還是一種慈悲心懷,有大愛才不會為己私,才會關注民生疾苦,而不會中飽私囊。

濂溪故里,是宋明理學開山周敦頤的故鄉,位于湖南永州道縣清塘鎮樓田村。
時至今日,周敦頤的廉政思想對反腐敗和黨風廉政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縱觀周敦頤一生,他學不由名師,官不過地方,著作字數不滿三千,所在又多邊遠之處,卻能有如此成就,名垂后世,不得不說與其深厚的修養、高尚的節操、刻苦鉆研的意志有很大關系。北宋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周敦頤傳》評價他“博學力行”,“博學”多是從其學術思想角度說的,而“力行”更多的是從修身從政角度而言。的確,周敦頤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不僅在于他是“理學開山”,還有其品德修養和為政理念,這些都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