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萍
金融犯罪案件是金融風險的集中體現。從紛繁復雜的金融犯罪案件中窺見金融監管的問題,是檢察機關作為憲法明確的法律監督機關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的當然之意。
從實然角度來看,近年來上海金融檢察辦理的大量金融犯罪案件反映地方金融監管與金融檢察辦案仍然大有可為。從應然角度來看,上海金融監管應當做到金融行為及金融產品全覆蓋,實現監管端的金融數據治理和平臺端的金融刑事合規,建立全面、靈活、準確的地方金融監管模型。金融檢察的刑事打擊與上海地方金融的行政監管應當形成合力,從而在金融風險防控的人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處在由內向外的開放創新期、由擴大規模到更加注重質量的機構轉型期、由聚集資源到提升功能的發展升級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監管創新的基礎上,加快推動功能監管和綜合監管,加強金融監管科技的深入研究和應用,通過提升金融信息化和網絡安全水平,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提升金融法治建設水平。目前,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上海目前傳統金融違法犯罪依然存在,涉眾型金融犯罪案件仍在高位運行;金融犯罪與金融創新并存,金融區域性風險依然很大,亟須通過不斷優化地方金融監管、深化金融改革,真正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目的。
金融檢察與地方金融監管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打好金融風險防控的人民戰爭。
從上海地方監管機構的設置和職責來看,主要包括三大項內容:一是金融監督,防范地方金融風險,營造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態;二是協調配合,協助配合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建立與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雙向協同治理機制,共同推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三是服務引導,擬訂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金融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嚴控地方金融組織“脫實向虛”現象發生,引導金融高效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新時代的金融穩定工作不僅需要通過金融監管改革來防范和化解跨領域金融風險,也需要通過金融監管改革來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
目前,就上海金融檢察的辦案情況來看,在案件涉及的罪名方面,以往的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案件數量大幅下降,非法集資類犯罪數量急劇上升,大案要案集中爆發;在案件涉及的領域方面,犯罪行為蔓延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多個金融領域,不僅涉及各種傳統金融業務,還涉及理財產品、保險融資等新類型金融產品。
歸納起來,當前金融犯罪的主要問題和原因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信息不對稱的詐騙類犯罪。主要緣于平臺假借金融創新,打政策的擦邊球,利用各類新名詞如虛擬貨幣、區塊鏈、虛擬錢包等實施詐騙。金融科技公司用技術中立、流量經濟等概念忽悠投資人,投資者不做調查、輕信宣傳,剛兌幻想根深蒂固。
二是監管不明晰的違規類犯罪。誘發原因更多在于多層因素疊加。如非法經營個股期權的案件,行為人在沒有拿到經營個股期權牌照的情況下,用證券間市場組織甚至是營業執照等忽悠投資人。又如,在私募類案件中監管不到位也常常誘發非法集資、挪用等犯罪。
三是傳統類犯罪風控不給力。傳統金融機構對新業務的風控有待加強。如,銀行擔保合作已經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的重要舉措。因業務特性客觀存在風險傳遞問題,當前銀行擔保業務合作的風險有所顯露——銀行未審慎選擇合作擔保機構,無法掌握擔保機構對外擔保總額信息。目前銀行主要通過人民銀行信貸征信系統來完成對擔保機構的審查,但該系統對擔保機構情況的管理尚不完善,銀行無法有效掌握擔保機構代償、賠付及不良資產信息,實踐中發生了一些騙取貸款和擔保的案件。
四是幫助類犯罪打擊難度較大。幫助行為形成灰黑產業鏈不斷挑戰監管和司法。如金融廣告、第三方支付、公證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明知平臺從事違法犯罪活動而提供幫助,給行政監管和刑事打擊帶來難度。隨著對提供服務的這些行為的認識加深,我們認為在能證明明知的情況下,這類行為要么構成共犯,要么構成幫助類犯罪,可納入刑事犯罪打擊范圍。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通過顯著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配置全球金融資源的功能與服務我國經濟發展的能力,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從而不斷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力和全球影響力。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要探索功能監管。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監管改革將通過建立對機構、人員、產品全面覆蓋的分工協作體系,遵循功能監管理念。根據“分業監管機構清單”和“重點監測金融行為清單”,明確各監管機構的責任;監測從事金融業務或變相從事金融業務的行為,并重點列出其他疑似金融活動等監測金融行為清單。當前,金融科技賦能下多樣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混淆了以往涇渭分明的金融業務界限,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已發生結構性變化,在此背景下繼續適用嚴格的分業金融監管模式,不僅會使監管失效,還可能會阻礙金融業的發展。上海有必要率先實施功能型監管,或許能避免分業監管的利益沖突,一定程度上避免監管機構職權重疊或產生監管未覆蓋的盲區。
從監管的手段來看,要加強科技監管、加強金融大數據的治理。一是通過云計算等技術和嵌入式監管系統的應用,及時準確地進行合規數據報送。詳盡的監管信息和動態,能夠提高監管信息的可得性、及時性。同時在調整和更改監管規則及標準時,能夠更大地發揮軟件系統的迭代優勢,提高合規監管和風險管理的靈活性,從而自動生成實時化報告。二是采用大數據技術和軟件集成工具,實現事中事后的交易行為監控。海量數據及文本數據將被挖掘出來,還需要對數據做進一步清理,通過對金融犯罪風險客戶行為風險監測分析,從而有效提高監管報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交易后,通過可視化工具對多維度數據圖表化處理,簡明有效地呈現數據改善人機交互體驗,同時基于實時傳送的風險監測分析,金融機構可獲得更為有效、快捷的監管建議和指導。三是通過數據模擬,進行金融壓力測試。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更加精準地模擬真實情境下的金融狀況,對金融機構進行極端條件情況下的壓力測試,在多元化的模擬環境中進行金融模擬、新產品的創新實驗。
從平臺端來看,應做好金融刑事合規相關工作。一方面,開展法律法規跟蹤,提高合規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監管資源,合規端應進行有效客戶身份識別。金融機關和監管機構可以成立基于區塊鏈聯盟的監管平臺,合規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分布式存儲和認證共享。任何一個加入監管平臺的金融機構只需將經過認證的信息存儲于區塊鏈,監管機構可以對交易行為進行事中或事后監管,以有效避免重復的客戶身份認證,降低監管合規成本。
綜上,筆者認為:在價值追求方面,行政監管與刑事打擊要保持法秩序的統一;在數據和信息共享方面,行政監管與刑事打擊要形成及時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閉環,以行政機關移送刑事案件線索和檢察機關提出行政處理的檢察意見等形式實現案件處理閉環;在追贓挽損方面,要打通關乎民生的“最后一公里”,從金融監管到刑事打擊,都要第一時間看住涉案資產,守住老百姓的錢袋子;在犯罪預防方面,要監管違法行為、打擊核心犯罪,同時要將目光延伸至犯罪的周邊產業,對第三方支付、金融廣告、會計服務、法律咨詢等產業加強監管,將明知他人從事金融違法犯罪而提供幫助并造成嚴重后果的,納入刑事打擊的范圍,加強投資者教育,做到誰執法誰普法。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