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方 孫琦? 上海市政協委員
背景情況? ? ? ? ? 街道作為城市的主要骨架,連接著各項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間。街道設計得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直接影響著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游客在城市中的體驗。
1.人行步道的安全與質量問題。
在安全性方面,上海市大部街道在車道與人行道之間存在高度差,有些人行道與車道之間未設置安全護欄,一旦行人踏空,容易造成人身傷害事故;部分步道鋪設地磚,陰雨天會變得濕滑,難以行走。
在街道質量方面,一些人行步道出現路面高低不平的問題。有些人行步道在鋪設一兩年后,就會出現凹凸不平或者磚塊下空洞的現象。
2.無障礙設施建設問題。
雖然城市道路的設計與施工對無障礙設施有著嚴格的規定,但相關調研發現,部分街道存在無障礙設施設置不合理的問題。例如,存在盲道建設的“真空”路段,或者盲道遭樹木或其他物體阻斷的問題。另外,一些地鐵的出入口到地面的關口之間未設置無障礙坡道。
3.城市井蓋問題。
對比其他國際化大都市,目前上海道路上的井蓋,在設計上比較簡單,還存在凹凸不平、與路面貼合不緊等現象。
1.明確街道的改造方向,研究推行平層街區道路的可行性。
建議明確街道功能定位,根據各條街道的服務功能和服務范圍進行改造。交通道路主要考慮的是通暢性、分流性及耐久性。購物休閑道路主要考慮的是建筑界面美觀,優化使用體驗。居住功能區的街道主要考慮步行功能、生活功能,包括休憩、健身等方面。
世界上不少國家采用平層街道設計,人行道和機動車道之間無縫銜接。平層街道不僅對于嬰兒車、殘障人士的輪椅等來說更加安全、便捷,也不會發生行人踏空的情況。建議結合道路的一些大修工程,在某些道路段先行試點。
2.嚴格把控道路施工質量,完善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
建議提高道路施工質量,對現有道路建立定期巡查與保養制度,保持平整。選擇透水、耐久的地磚,考慮到行李箱通行及雨天濕滑的因素,避免雨天地磚下積水,確保行人走得舒適、安心。
建議相關部門對上海市的盲道建設情況進行一次詳細排查,對于今后新建、改建或者擴建的道路,在設計施工環節就對無障礙設施的落實情況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落實到位。在一些細節上下功夫,方便視障人士過馬路,馬路旁的交通信號燈在變色時發出不同的提示音;路口設置殘疾人專用按鈕,延長綠燈的時間。
3.嘗試構建上海的“井蓋文化”。
在探索構建上海的“井蓋文化”方面,要進一步提升井蓋質量,建議借鑒日本的經驗。日本的井蓋做工精致、設計有趣,成為一門藝術,形成了獨特的“井蓋文化”。可以嘗試將井蓋設計為上海的“城市名片”,以圖案展示上海的歷史、人文及當代風貌。這是助力旅游業發展、烘托城市文化氛圍的良好途徑。
4.推進5G應用與道路維護相結合。
5G技術已成為全球熱門技術。受益于5G高網速、低時延的特點,可以將街道設施連接成網絡,相互聯動。比如說街道的監控攝像頭可以檢測到路面是否干凈,反饋給清潔車并告知地點;地面的溫度、濕度監測器檢測到地面溫度過高時,可以反饋給路邊的灑水裝置,通過自動灑水給路面降溫;可以讓視頻監控技術與交通信號燈系統聯動,智能調整紅綠燈的運作,使人車運行更為順暢。這些場景隨著5G技術、物聯網技術的運用推廣,都將成為現實。
提案方? ? ?劉宇陸? 何少華? ?上海市政協委員
背景情況? ? ? ? ?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求區域實現更為便捷的互聯互通。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綠色發展的要求,加強上海城市生態道路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1.城市道路綠化基質短缺,土壤質量亟待改良。
道路路域土壤質量是確保道路綠化植物健康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其質量高低與植物生長及其景觀功能的發揮息息相關。對城市道路土壤的調查表明,城市綠化土壤由于受人為活動的強烈影響,pH偏高、有機質含量低、有效養分缺乏,土壤板結及重金屬污染已成為制約城市道路綠化植物正常生長的主要因素,路域土壤質量亟待提升。
2.城市路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定量評估缺乏定位監測的大數據支撐。
定量評估城市路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是構建健康的城市路域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在路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道路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影響評估、水土環境污染綜合控制、土壤—植物系統良性循環及生態要素優化調控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起步較晚,還相對薄弱。為促進城市生態道路建設,亟須建立路域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網絡,為科學分析路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提供大數據支撐。
3.亟須構建城市路域生態工程技術相關標準與指南。
國內路域生態工程技術在實際工程應用過程中,普遍存在植被設計不配套、客土養分失調、植物群落穩定性差、自我維持和更新能力弱、忽視鄉土植物應用等問題。因此,為針對不同區域路域生態環境特點,改變傳統的道路綠化工程理念,實現路域生態系統結構改善與服務功能提升,亟須構建城市路域生態工程技術相關標準與指南,為生態道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1.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路域生態產品研發。
結合公路路網建設,為解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過程中道路綠化基質短缺,異地客土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及補充道路綠化土壤有機質的來源等問題,建議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崇明生態島選擇典型區域進行示范。采用能源化和資源化技術手段,加強利用污泥轉化綠化有機碳土的穩定化和無害化關鍵技術研發;另一方面,資源化處理與綜合利用園林廢棄物含有的豐富有機質也迫在眉睫。
2.建立城市路域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網絡。
建議上海市緊緊圍繞人文生態之城建設目標,在全國率先綜合運用生態學調查研究方法及現代分析監測技術,結合不同區域路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特點,開展路域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監測與調查,構建基于路域生態系統長期監測的大數據庫,為開展路域生態系統完整性研究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3.構建路域生態系統評估技術方法及相關標準體系。
路域生態工程技術標準體系在培育、規范和引領路域生態產業發展,以及促進“人一車一路”與路域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建議上海市引領路域生態系統完整性技術評估的技術創新,盡快構建路域生態建設相關技術標準體系,為規范生態道路建設及路域生態系統的優化調控提供技術支撐,并為全國生態道路建設提供可復制的示范。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