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瑞敏

《帝范》《臣軌》《庭訓格言》是中華書局近期出版的一種圖書,也是“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新的一員。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那么就是“五帝三書”。“三書”不難理解,就是指《帝范》《臣軌》《庭訓格言》這三種書;“五帝”則是指這三種書涉及的五位皇帝,其中《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給太子也就是后來的唐高宗李治的帝王教科書;《臣軌》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寫給大臣們的學習手冊;《庭訓格言》則是雍正皇帝編纂的其父康熙皇帝對于他們這些皇子的教誨。
《帝范》,顧名思義,就是帝王的典范。首先要追問的是,唐太宗為什么要寫這樣一部書呢?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及弟弟齊王李元吉而登上皇位的。到了太宗晚年,皇子們的儲位之爭也非常激烈。由于唐太宗寵愛魏王李泰,使太子李承乾感到不安,加之承乾有腿疾,日益擔心自己儲君的地位不保。他在派人刺殺魏王李泰失敗后,又意圖謀逆,結果被廢為庶民。太子被廢后,魏王李泰急于登上太子寶座,竟對父皇聲稱自己百年之后定會殺了兒子而傳位給弟弟李治,唐太宗聽后居然許諾要立他為太子。然而,魏王李泰的謊言被大臣褚遂良揭穿,唐太宗冷靜思考后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情不應該發生。最終他貶黜李泰,立小兒子李治為太子。
從這個立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李治原是相對邊緣的儲君人選,政治歷練不足,唐太宗對他能不能做好皇帝不太放心。因此,除了讓李治跟著上朝,觀摩學習如何處理政務、參議政事之外,太宗還特意撰寫了這部《帝范》,系統總結了帝王治國的要義。
《帝范》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十二篇,涉及治國的諸多方面。書中文辭精煉華美,體系周密,是一部很好的政論著作,其中不少內容對今天的領導干部仍有借鑒意義。例如《崇儉》篇中談到“奢儉由人,安危在己”,意思是說,一個人要過奢侈還是儉樸的生活,是由自己決定的,而選擇奢侈還是儉樸,也決定著個人的安?!,F在很多腐敗分子,都禁不住奢靡生活的誘惑,放縱自己的欲望,甘心被圍獵,最終身敗名裂,說到底就是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沒能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沒能控制好內心的欲望。由此看來,《崇儉》篇最后所說“欲生于心,不遏則身喪”,絕非危言聳聽。
如果說《帝范》是唐太宗關于治國之道的理論總結,那么《貞觀政要》就是唐太宗治國的實踐記錄,如果能將兩者結合起來閱讀,相信會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兜鄯丁返淖g注者是唐史專家,因此在各篇的題解中,常常能夠聯系《貞觀政要》中的有關內容來理解。例如《審官》篇中,唐太宗主要談到用人應該取其所長,做到人盡其才,作者在題解中就詳細列舉了《貞觀政要》中記載的唐太宗講用人之道的內容,為本篇提出的理論、原則提供了具體的例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帝范》的相關內容。
《臣軌》,顧名思義就是大臣的行為規范。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由于唐高宗晚年多病,不能理政,于是武則天逐漸參與朝政,掌握了朝廷的實際權力。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以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又連續廢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兩位皇帝,最終自己稱帝。武則天的這些行為引起了部分大臣和宗室的不滿,發生了徐敬業的起兵叛亂。叛亂被平定后,武則天認為必須加強對朝臣的思想教育,因而編寫了這部《臣軌》,作為大臣的學習手冊。
《臣軌》一書,共十篇,分別為同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同體是說大臣要和君主一條心,至忠是說大臣要對國家忠心,要做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上足以尊主安國,下足以豐財阜人”。守道、公正是說大臣要堅守道義,處事公正,“唯公心可以奉國,唯公心可以理家”??镏G是說大臣要敢于匡正、諫阻君主的錯誤,“君有過失而不諫者,忠臣不忍為也”。誠信是說大臣對君主要誠實守信,不要欺君罔上,對下也要講信譽,因為“非誠信無以取愛于其君,非誠信無以取親于百姓”。慎密是說大臣要處事謹慎,注意保密,因為“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終身之悔”。廉潔是說大臣要清廉,不要貪贓枉法,因為“理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吏之寶也”。良將是專門講對優秀軍事將領的要求,比如為將者要“內守廉平,外存憂恤”,就是分配錢財時要公平公正,對待士兵要體恤愛護。利人,是說大臣行事要注意有利于百姓,因為“人者,國之本,……是以為臣之忠者,先利于人”。
由上述介紹我們不難發現,《臣軌》中的一些內容如公正、誠信、慎密、廉潔、利人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臣軌》一書在寫作方面也很有特點,其中既有武則天自己的觀點闡述,又大量引用《老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說苑》等古代經典著作中的相關文段,有些是理論,也有一些是具體事例。我們讀《臣軌》,不僅能讀到武則天的治國思想,也能發現更多古代經典中的從政智慧。
“格言”我們很熟悉,就是有哲理意義的語句,那么“庭訓”是什么呢?這里有個典故。《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經過,孔子問他:“學《詩》了嗎?”孔鯉回答:“沒有?!笨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比缓罂柞幘屯硕鴮W《詩》。又有一次,孔子還是站在庭院中,見孔鯉從庭前經過,就問道:“學禮了嗎?”孔鯉說:“沒有?!笨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于是孔鯉退而學禮。因為這兩次教導都是在庭院中進行的,所以后世便把父親的教誨稱為“庭訓”。
《庭訓格言》的內容是雍正皇帝編纂的其父康熙皇帝對于皇子們的教誨,所以稱為“庭訓”。
《庭訓格言》一共240多條,原來并沒有什么編排次序,本次整理,根據主題將其分為誠敬忠孝、讀書治學、修身齊家、立德樹仁、守法尚禮、勤政務本、知人善任、處事審慎、崇儉戒盈、養生避險十類,這樣將相關主題的內容集中起來,方便讀者更為系統地了解掌握康熙皇帝的“育兒經”。據統計,在這十類之中,條目最多的兩類分別是讀書治學和養生避險,可見天下父母之心基本都是一樣的,最關心孩子的學習與身體,而這兩者是孩子將來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庭訓格言》最大的特點是如話家常的日常性、親切性,沒有長篇大論,沒有漂亮的文辭,全是老父親毫無虛飾的諄諄教誨。這里面的很多教誨,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借鑒意義。如康熙帝認為,家長教育孩子“必自幼嚴飭之”才好,如果過分溺愛,那么孩子長大后,不是“癡呆無知,即多任性狂惡”,“此非愛之,而反害之也”。又如,康熙帝認為為了安全起見,孩子應該學習游泳。再如,康熙帝說“人果專心于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于身有益”,認為人如果能專心致志地學習一門技藝,則能夠集中注意力,對于身心發展也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