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豐華 許童羽 李征明 方晶晶 劉強



摘要:為總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成果和不足,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和近2 a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學生對創新培養環境和質量的客觀評價,結合數據探析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效果,為優化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院校;電子信息;創新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1)02-0080-03
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高等農業院校作為信息化人才培育的搖籃,肩負著培養工科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為培養新工科建設下的應用型人才,沈陽農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積極探索和實施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和措施。為總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成果和不足,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和近2 a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學生對創新培養環境和質量的客觀評價,結合數據探析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效果,為優化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1 創新實踐調查與研究
農業院校電子信息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調查問卷共包含33個題項,內容涉及學生基本數據、專業興趣、專業了解、課程體系、實踐能力、職業發展、學習技能等方面。題項主要由單選題、多選題構成,無法量化的題項采用填空題的形式進行非量化分析。
沈陽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校的4個年級和近2 a畢業的學生共266人參與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66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問卷率100%。通過信度分析得出定量題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17,表明問卷的信度符合要求。參與調查的年級和專業分布如圖1所示,調查覆蓋度如表1所示。
2 創新實踐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分析
2.1 專業了解程度
調查問卷分析結果(圖2)顯示:在選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時,有超過45%的同學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大部分學生對專業的了解程度不高,超過12%的學生對專業非常不了解,只有1%的學生對于專業非常了解。這說明大部分同學的專業選擇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
學院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置創新實訓室,允許同學在課堂之外結合自身興趣進行創新實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經過專業學習和創新訓練后,學生對專業比較了解的占比超過50%,比入學前有較大幅度提升。
2.2 創新能力
通過分析問卷調查可知,在接受調研的266名學生中,參加過專業相關競賽的學生占比為33%,未參加過任何專業競賽的占比為67%。通過調研還發現,畢業后準備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學生占比僅為25%,超過50%的學生準備參加考研,還有7%的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深入規劃,詳見圖3。在上述數據中,在參加過創新實訓的同學中,僅有6%的同學擬在畢業后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而在沒參加過創新實訓的同學中,有超過15%的學生準備從事與本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同時還有10%的同學對未來職業發展并無規劃。這說明經過專業創新實訓后,大部分同學能夠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明確的規劃。
從學生需求角度看,將個人興趣與創新訓練相結合,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專業和行業需求,從被動的接收老師講授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進而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對未來個人發展的規劃。
2.3 就業薪酬
通過分析近兩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的薪酬水平(表2)發現,在校期間參加過創新實訓的學生的薪酬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月收入6 000元以上的學生比沒參加過專業創新實訓的高10%。這說明創新實踐對學生的就業薪酬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 創新能力培養的發展方向
3.1 加強創新實踐與專業教學的融合
創新實踐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亦是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的重要舉措。然而,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近4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具備創新能力,專業建設仍面臨創新實踐教育與專業學習深度融合的問題。針對畢業生的調研結果也表明,創新實踐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進一步促進創新實踐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專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3.2 突出農業院校的辦學特色
通過調研分析發現,有超過78%的學生認為農業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有一定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農業技術。應借此良好契機,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領域的優勢,通過農業與電子信息工程融合形成農業發展特色,為專業學生提供服務于精準農業的創新實踐機會,并借此提升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韋茜妤,肖雄,王萌.“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數據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5):69-73.
[2] 姚利花,郭剛,張占東,等.學科競賽和實踐教學相融合培養新工科人才的研究[J].大學教育,2020(6):38-40.
[3] 盧晶琦,鄧春健,師向群,等.新工科視域下的電子信息創新人才培養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5):156-159.
[4] 劉福聰.新工科背景下“參賽”對大學生能力提升的驅動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20):134-135.
[5] 施曉秋,趙燕,李校堃.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6] 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pplied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YU Fenghua, XU Tongyu*, LI Zhengming, FANG Jingjing, LIU Qi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l,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he graduates of nearly 2 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o obtain the students'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ffect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data,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alen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