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
摘 要:為了降低施工過程中高處作業墜落事故的發生率,本文基于傷害事故安全信息模型(IA-SIC),深入分析高處作業過程中的信息傳遞流程,包括信源、信源載體、外部信道和信宿載體等方面,得出各個階段影響信息傳遞的影響因素,明確高處作業墜落事故的發生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
關鍵詞:IA-SIC模型;高處作業;事故分析;建筑施工
中圖分類號:TU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21)03-0101-03
Research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lling Accidents
in High Altitude Operation Based on IA-SIC Model
LIU Yan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Shanghai 200300)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all accidents during high-altitude operations du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njured accident - 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 (IA-SIC),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during high-altitude operation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ources, information source carriers, external channels, destination carriers and other aspects, and drew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affec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t various stages, clarified the causes of fall accidents from high altitude operations, and finally propose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Keywords: IA-SIC model;high-altitude operations;accident analysis;building construction
高處墜落是施工過程中最常見的安全事故種類之一,造成的事故后果嚴重。據統計,2010—2018年共發生安全事故5 055起,而高處墜落事故占事故總數的51%[1]。不僅在國內,高處墜落事故在國外同樣占據建筑行業事故的榜首,美國高處墜落事故率占比超過37%,日本高處墜落事故率占比超過35%,加拿大高處墜落事故率占比超過40%[2]。研究表明,90%以上的高處墜落事故是人為原因導致的,采用科學的模型對高處作業墜落事故的發生原因進行深度分析,這對于預防事故發生有重要作用[3-4]。
1 IA-SIC模型概述
傷害事故安全信息認知模型(Injured Accident-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IA-SIC)是在安全信息通用模型的基礎上構建而成的,如圖1所示,其主要目的是解釋經常發生卻沒有造成傷害的事故機理。該模型不僅可以從信息認知層面深刻剖析內部機制對傷害事故的致因作用,而且可以通過策略分析得出事故預防的基本對策[5]。
2 基于IA-SIC模型的高處作業墜落事故原因分析
由IA-SIC模型可知,安全信息的認知主要和13個事件緊密相關,分別為真信源、偽信源、信源載體、信道載體、信噪、外部信道、信宿載體、內部信噪、感覺安全信息、知覺安全信息、認知安全信息、響應動作和行動結果。其中的有源信源代表可控的信源,無源信源代表不可控的信源,如不可抗力等因素。真信源代表客觀實在可以被人感知的東西,偽信源代表因幻覺等原因看到的非客觀存在的相關信息。外部信道指獨立于人體存在的信息傳播媒介,如空氣、水、線纜等,內部信道指人體自身內部的信息傳遞媒介,如神經元等。信噪指的是對信息傳遞過程有干擾的各種因素,這種因素可以存在于信源、信道以及信宿內部。信息在由信源傳遞至響應動作過程中會因為失真而發生變異,諸多環節的信息失真及缺失導致了最后的事故發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第一層原因——信源到信源載體的信息缺失
當信源本身所具有的危險性及其所處的不安全狀態不能被人準確地感知,即危險源的信息不能被正確感知或者無法表達時,信息發生第一次失真。例如,在高處作業時,未固定的氣瓶、未綁扎的踏板、未掛安全繩的作業工具都可能會引發高空墜落事故,但作業工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已經構成危險源時,信源到信源載體的信息發生了缺失。
2.2 第二層原因——信源載體到信道載體的信息失真
當信息在載體間傳遞時,外界因素干擾或者載體自身的缺陷同樣會導致信源危險信息缺失,同時信息在進入信道傳播前,其形式就開始發生變化。此變化可分為不完全轉換、變異轉換和雜糅轉換等。例如,高處作業時,兩個不同班組未進行信息的及時溝通或者未按規章制度申請作業許可就開始各自作業,最終導致高處作業交叉事故的發生。
2.3 第三層原因——信道載體到信宿載體的信息失真
此過程主要受信噪干擾的影響,其表現形式可以是聲、光、電和熱等多種形式。例如,在大風等天氣作業時,由于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班組長發出的指令在向工人傳遞的過程中受到干擾,導致作業人員無法接收完整的作業信息或者接收到錯誤的作業信息,最終導致違章作業的發生。
2.4 第四層原因——信宿載體到感覺安全信息的信息缺失
人自身缺陷會導致感覺信息缺失,比如,耳聾、眼盲、嗅覺失靈等身體原因導致其不能獲取危險信息而導致事故發生。高處作業時,人的正常生理應激會造成作業人員身體內分泌代謝發生變化,從而會自發產生相應的應激反應保護自身。當作業人員有身體缺陷時,其無法接收完整的安全信息而導致安全意識下降,可能引發安全事故。
2.5 第五層原因——感覺安全信息到認知信息的信息衰減
如果感覺到的信息無法通過思維加工組成完整的屬性認知,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認知信息。認知過程是一個包含心理和生理的復雜過程,記憶編碼過程會被各種形式的噪聲所干擾。作業人員由于認知局限無法對接收的危險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并做出相應的防御策略,同樣可能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3 基于IA-SIC模型的高處作業墜落事故預防對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控制信息傳遞的五個中間過程,消除信息缺失和信息失真,減少信噪干擾,可以降低安全信息流動過程中的阻滯效應,如圖2所示。采取干預手段,有利于避免事故的發生,主要可通過下面幾種途徑實現。
3.1 明確安全信息,消除偽信源
施工現場中出現的違章作業大部分與未做交底或者交底不清有關,在高處作業施工前,應明確作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由專門的安全技術人員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組織召開班前會,提前告知作業環境中的危險源,使得高空作業人員都能清楚了解安全目標要求和注意事項,同時應在技術交底中附安全交底內容和制度。日常要注意高處作業的臨邊防護、洞口防護措施的檢查與維護,及時更換陳化老舊的防護設備。
3.2 維護信道載體完整,優化信道類型
高處作業人員與地面指揮人員應建立完整且可靠度高的信道載體,防止由于信道載體中斷而導致信息傳輸的丟失。例如,為高空作業人員配備質量合格的對講機等設備,防止因溝通不暢而導致事故發生。當不具備對講機條件時,應規定清晰的哨音或者旗語作為上下的聯系信號,構建信息傳遞設備日常檢修和定期檢修制度。
3.3 降低傳播過程中信噪的影響
安全信噪在不同的情景中會有不同的類型,每個類型在作用方面又具有不同的方向,安全信噪與人自身因素、環境和安全信息認知三個因素緊密相關。人自身因素包括生理信噪、心理信噪和知識信噪,環境因素包括視覺信噪、聽覺信噪、嗅覺信噪、觸覺信噪和味覺信噪,安全信息認知包括語言信噪、顯示信噪、表達信噪和相似信噪。在高處作業管理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信噪,要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防止各種信噪對信息的傳遞產生影響。
3.4 感官系統修護
對于經常進行高處作業的施工人員,應定期組織其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其感官系統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修護,防止因感官失靈而導致信息接收屏蔽。對于診斷患有高(低)血壓病、心臟病、恐高癥等不適宜高處作業的人員,不得安排其從事高處作業,堅決禁止員工酒后作業,加強對工作時間內人員的精神狀態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和休息時間,防止作業人員長期在高度緊張或疲勞的狀態下施工,根據行業特點及作業人員身心需求安排輪班方式。
3.5 安全信息可視化
對于高處作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信息進行標識、顯現以及精細化管理,做到安全信息可視化,有利于信息宿主的接收,同時隨處可見的安全宣傳信息可以潛移默化地正向影響員工的安全意識。對于高處作業環境中容易發生事故的環境或地段,采取有效的警示提醒措施,如安裝明顯的反光提示裝置、設置安全網等防墜措施。
3.6 加強認知學及心理學技能培訓
在當前的用工環境及制度下,大多數高處作業人員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其受教育程度水平不高,諸如短訓班、普通講座等臨時性的宣傳并不能完全令他們適應。針對這類群體,應定期開展施工作業人員培訓,通過案例分析、事故警示、科學傳播等多種方式提升人員的認知技能,強化大腦認知鍛煉,提升信息的整合及加工能力,使其在面臨危險源或者突發狀況時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及決策。
3.7 調動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
施工企業應設置合理的獎懲制度,明確指出禁止和提倡行為的種類及范疇,并配套相應的懲罰和獎勵標準。要建立長期量化考核和評比機制,并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充分調動職能部門及作業人員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互相協作的運行機制。
4 結論
基于傷害事故安全信息認知模型,本文分析了高處作業過程中信源到信源載體、信源載體到信道載體、信道載體到信宿載體、信宿載體到感覺安全信息、感覺安全信息到認知信息等五個信息傳播階段,總結出導致高處墜落事故的五層原因,并根據原因提出了相應的防范對策,這對于施工過程中預防高處墜落事故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孫世梅,王哲,傅貴.高處墜落事故習慣性行為原因重要度分析及對策研究[J].工業安全與環保,2020(9):1-4.
[2]馬彬,陳立道,姜敏.建筑施工高處墜落事故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9):112-116.
[3]張明軒,朱月嬌,翟玉杰,等.建筑工程高處墜落事故的故障樹分析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08(2):112-114.
[4]葉貴,陳夢莉,汪紅霞.建筑安全事故人為因素分類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4):131-137.
[5]羅通元,吳超.傷害事故安全信息認知建模與機理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8(6):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