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楠 賈信奇 才瑩 張金明


摘要:目的:針對心包積液患者在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療后的臨床有效性進行分析。方法:從本院在2018年12月~2021年5月間診治的心包積液患者中,抽取3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方案進行治療,對治療前后的血氧飽和度、左心室收縮功能與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從患者的治療效果來看,在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以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引流后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左室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以及收縮壓方面均高于引流治療之前;在左心室心率方面,低于引流前,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心包積液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案進行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同時實現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提升,促進患者血氧飽和度、心率以及收縮壓的改善,臨床中有著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心包積液;穿刺置管引流;臨床效果;心功能
臨床中,心包積液作為一種常見疾病,主要受到外傷、感染、自身免疫以及腫瘤等因素的影響,包括感染性心包積液以及非感染性心包積液等類型[1]。在產生心包積液以后,患者的心包腔內壓力會逐漸增加,使得心臟收縮、舒張功能以及血流動力學受到影響,進而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在大量心包積液的影響下,使得患者出現心臟壓塞,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死亡的情況[2]。在目前臨床治療中,除去激素、抗感染藥物以及抗結核藥物之外,還可以應用心包引流術開展治療。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療之后,可以對積液的性質進行明確,從而對病因進行準確判斷,緩解患者的心包填塞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3]。因此,本研究在選取30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的基礎上,針對心包積液患者在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療后的臨床有效性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樣本時,從本院在2018年12月~2021年5月間診治的心包積液患者中,選取30例參與到此次研究中,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符合心包積液的診斷標準;(2)依從性較好;(3)知情同意此次研究,簽署同意書;(4)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肝腎功能障礙;(2)合并惡性腫瘤;(3)存在認知功能障礙;(4)依從性較差;(5)病例資料不完整。從基線資料來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區間分布在25~82歲之間,平均年齡經計算結果為(57.26±3.42)歲;其中包括16例肺癌患者、8例乳腺癌患者、6例結核性心包積液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需要采用飛利浦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開展患者的術前檢查工作。在穿刺置管引流之前,需要開展血常規、心電圖檢查以及肝腎功能檢查等,指導患者采取半臥位,借助超聲診斷儀,對患者的心包積液分布范圍與積液量情況進行觀察。在確定穿刺點的時候,選擇距離體表最近以及液平段最大的位置,同時采用龍膽紫標記。在確定好最佳的進針部位、深度以及方向以后,采取常規的消毒,開展局部麻醉,使用藥物為3~5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將18G中心靜脈穿刺針的針尖,緩緩地按照預定進針點進針,保障負壓處于一個合理的范圍中。在看到心包積液以后,立刻停止,然后將導絲送入,將穿刺針取出,同時實現皮膚通道的擴開。在心包腔內,需要將7F雙腔中心靜脈導管導入其中,將導絲撤出,然后采用超聲復查導管的位置,確定其在心包腔內。對導管的深度進行適當調節,保證其頭端位于心包積液的最低位置,對導管進行固定,同時將末端與接引流袋和三通連接,采用輸液夾,對引流速度進行調節,采用間斷引流法。首日引流量為300ml,然后每天的引流量控制在300~500ml,導管尾端采用肝素帽進行封閉,然后將標本送檢。此外,在充分引流以后,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將相應的藥物注入其中,在心包積液明顯減少或者消失以后,拔管開展后續護理工作。
1.3 觀察標準
在患者接受治療以后,需要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判斷。(1)顯效:患者治療后,心包積液消失大于30d,超聲復查以后,沒有出現明顯的積液;(2)有效:患者心包積液部分消失,持續時間在30d以上,在超聲復查以后,積液出現了明顯減少;(3)無效:患者心包積液沒有出現減少的情況,臨床癥狀不變甚至出現了加重的情況。
對患者引流前后的左心室收縮功能進行比較,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縮短率(LVFS)等,其中LVEF正常值為55~80%的范圍,LVFS正常值在30%左右。
對患者的舒張壓(DBP)、收縮壓(SBP)、血氧飽和度(SaO2)以及心率(HR)等指標進行比較。其中,舒張壓的正常值在60~90mmHg的范圍內,收縮壓正常值在90~140mmHg的范圍內,動脈血氧飽和度的正常值為95~100%范圍內,心率的正常值在60~100次/min范圍內。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信息均需要借助SPSS23.0統計學軟件開展處理,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檢驗標準為t檢驗;計數資料表達方式為(%),檢驗標準為χ2。當P<0.05時,表示其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心包積液患者在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以后,總有效率為93.33%。
2.2 治療前后左心室收縮功能
在進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療以后,患者的LVFS以及LVEF均得到了顯著提升,優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
2.3 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以后,患者的HR要低于治療之前,而在SBP與SaO2指標方面高于治療之前,差異顯著,P<0.05;在DBP指標中,治療前后沒有出現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從臨床來看,心包積液的產生原因比較復雜,不僅包括心包自身出現的病變,還包括身體各個系統病變。在疾病的影響下,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以及血液回流會受到直接影響,同時會造成血壓下降,出現血液灌注不足,使得患者出現休克,甚至死亡的情況。在臨床治療中,必須要先緩解癥狀,然后對病因進行明確。在常規的心包穿刺抽液術干預下,盡管可以對癥狀進行緩解,但是需要多次穿刺引流心包積液,使得患者容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包括心臟破裂、感染、冠脈損傷以及心律失常等情況,存在較大的危害性,治療效果也受到了一定影響[4]。
相較于常規心包穿刺抽液術,在超聲引導下的穿刺置管引流工作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患者的創傷相對較小。在將導管置入以后,并不會對患者的正常活動產生阻礙,同時導管可以長期留置,避免多次穿刺對患者的心肺產生損傷,對感染的發生率進行控制,安全性相對較高[5]。其次,靜脈導管的側面存在側孔,這也就有效避免導管堵塞。因為心包積液中所含的物質出現導管堵塞的情況,可以采用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沖洗,為后續操作提供便利條件。最后,在超聲引導下,能夠對積液的深度與范圍進行清晰的呈現,同時了解積液的部位,選擇合適的穿刺點,防止出現血管與臟器損傷情況,減少患者因為體位限制,出現穿刺置管受限等問題[6]。在術中抽液以后,能夠對患者的積液性質進行明確,從而準確地掌握發病原因,為患者的治療工作提供必要依據。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療以后,患者的臨床效果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實現了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改善,促進患者病癥的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針對心包積液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案,可以更好地實現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提升,減少心包積液產生的不利影響,控制各種并發癥,臨床中推廣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張云山, 法凱, 任賀,等. 超聲引導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心包積液的療效分析[J]. 武警醫學, 2020(2):4.
[2]韓佳,韋丹,韋彪. 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壞死感染的臨床效果及對炎性因子和并發癥的影響[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20, 32(9):4.
[3]張歡, 楊桂玲, 高義玲,等.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心包積液抗凝治療的研究[J]. 中國醫藥導刊, 2021, 23(5):4.
[4]朱東喆, 胡曉明, 李莉,等. 新生兒深靜脈置管并發心包積液的病例報道及文獻回顧[J]. 空軍醫學雜志, 2020, 36(2):4.
[5]范光明. 早期經皮穿刺置管引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伴胰源性腹腔積液患者臟器功能衰竭和預后的影響[J]. 山西醫藥雜志, 2020, 49(17):3.
[6]支春平, 秦紅軍, 胡仁健,等. 經皮穿刺置管引流和內鏡經十二指腸乳頭引流治療胰腺假性囊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臨床對照研究[J]. 中華胰腺病雜志, 2019,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