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榮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康復醫學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年接收治療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40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進行比較,再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觀察組患者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康復治療對于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肢體功能、神經功能缺損度等方面,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與應用于臨床康復治療中。
關鍵詞:早期康復治療;腦中風;后遺癥
中風在醫學上稱為腦卒中,病情發生的原因患者大腦位置的血管出現突然性破裂或者血管堵塞情況,導致大腦供血不及時,從而發生腦中風[1]。偏癱屬于腦中風的常見后遺癥,患者偏癱后容易出現肩手綜合征、膝過伸、足下垂等癥狀,目前,醫學上沒有具體有效的治療方法,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對于已經患病的患者,早期康復對于中風癱瘓的背景非常重要[2]。本次研究為了分析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對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康復醫學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年接收治療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40例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30~70歲,平均(53.20±4.31)歲;對照組20例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30~70歲,平均(55.00±5.34)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包括脫水、促進腦細胞代謝、顱內壓降壓、營養神經細胞、抗凝抗聚、血壓控制、穩定水電解質、預防感染等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具體如下。
①對患者進行按摩。每天定時對患者進行2~3次按摩,從患者的近端關節按摩至遠端關節,每個關節按摩3~5 min,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在訓練偏癱側的手功能時,可訓練患者使用健康的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技能。
②進行針灸。主要穴位有百會、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和太溪。每日1次,4周為1療程。
③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課程和培訓。要擴大與患者的對話,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思想,并對他們進行識別、語言和持續康復的技能培訓。在運動訓練的同時,對患者進行語言教育和認知能力的持續康復訓練,多與患者交談,鼓勵患者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從“吃”、“睡”、“走”到“摸臉”、“喝水”、“吃藥”,連步將擴大詞匯量。
④PNF手法,節律啟動:首先被動、緩慢、有節奏地移動肢體幾次,讓患者有運動的感覺,然后讓患者參與運動。在等張組合中,治療師允許患者在整個活動范圍內進行主動阻力運動(向心收縮)。在關節活動結束時,治療師允許患者保持這個姿勢(穩定的等長收縮)。當達到穩定狀態時,治療師緩慢地將患者移動到初始位置(離心收縮);動態逆轉。治療師向患者運動的一個方向施加阻力。當達到理想活動范圍的終點時,遠端手迅速改變方向,使患者向相反方向移動;節律性穩定,保持患者四肢處于一定位置,治療師交替給予患者活動肌和拮抗肌等長收縮的阻力;重復拉伸。治療師在初始位置或患者肢體運動的整個范圍內重復快速拉伸活動肌肉,同時發送活動指令以誘發拉伸反射;收縮放松。首先,對限制關節活動的拮抗肌肉施加等張阻力,然后放松并將受限制的肢體移動到新增加的關節活動范圍。bobath手法,讓患者仰臥著,培訓師用雙手握住患者的手,將其向后拉,后轉動,并將其固定在患者胸前。然后,培訓師用一只手握住對方 的后腦勺,并使用另一只手。固定患者的手,讓患者以坐姿坐在培訓師的雙側大腿上。此時,患者頭部向前彎曲,膝關節和髖關節彎曲,形成全身彎曲狀態。接下來,培訓師展開患者的雙側下肢,并外展以逐漸擴大股骨角。培訓師用雙腳按壓患者伸展和外展的雙腿,用雙手握住患者的拇指,上下彎曲和伸展患者的上肢,并調整頭部筆直位置。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進行比較,FMA:共50項,每項0~2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好;MBI:共10項,每項0~15分,總分100分,≤40分表示不能照顧自己,41~59分表示部分自我照顧,以及≥60分表示基本的自我照顧。得分越高,ADL能力越強;SF-36量表:共有8個維度36個項目。評分時,根據項目計算各維度的得分,并換算成百分制,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②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接受治療前沒有很大區別,甚至惡化。臨床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0.0軟件對所統計的研究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量表評估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觀察組患者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腦中風后遺癥最常見的就是偏癱,特別是由于老年人或高齡患者身體免疫力下降,發病時病情變化險惡,如果對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的治療不及時、不正確,可能會導致患肢喪失使用功能、肌肉萎縮、關節收縮,出現膝過伸、肩手綜合征等癥狀,將給以后的康復帶來很多麻煩。因此,早期康復治療對腦中風患者非常重要,應及時考慮康復鍛煉,采用床邊康復的形式,依照患者病情的具體嚴重程度來制定后續治療恢復方案[3]。
早期康復是一種綜合性的方法。早期恢復血壓可以改善出血,防止骨功能惡化,降低副作用的風險;通過循序漸進的鍛煉,針對不同時期的患者開展科學鍛煉,幫助患者鍛煉忠誠的肢體,加速肌肉恢復,盡快恢復日常生活;按摩等治療方法可以刺激肌肉和更多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新陳代謝,促進疾病的康復[4]。目前,我國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主要是院內康復,即大部分腦中風患者在急性發作住院期間,接受一段時間的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后出院。抓住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可以有效促進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縮短臥床時間,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本次研究報告中觀察組患者經過早期康復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效果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偏身感覺障礙FMA評分、MBI評分及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最后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早期康復治療對于腦中風患者具有重要影響,未出現偏癱者能夠預防后遺癥的發生,已出現偏癱者能夠改善運動功能與生活質量,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對于腦中風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后遺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啟波.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的早期康復治療探究[J].人人健康,2019(20):48.
[2]馬吉鵬.探討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的早期康復治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0,20(61):63-64.
[3]黃錦.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患者早期康復治療效果觀察[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21,35(1):55-57.
[4]杜佳.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J].系統醫學,2018,3(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