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藍松 彭娟 余迪平

摘要:目的:研究對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癥病變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方法:對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醫院進行診斷的100例消化道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病例,對病人進行的超聲內鏡檢測結果,和病理檢測方法進行了比較數據分析。結果:通過對二類檢測方法結果進行對比,其病理檢測出的消化道癌前病變數量為63人,占有63%,早期癌28人,占有28%。結果符合率為100%。經超聲內鏡檢測結果為消化道癌前病變人為62人,占62%,早期癌變人數27人,占27%,炎性病變人2例,經超聲內鏡診斷率為98%。結論:通過進行早期檢查,可以有效防治食管癌。而通過進行早期檢查也可以有效開展癌癥防治,目前,消化道早癌檢測的最主要技術手段即是消化內鏡。
關鍵詞:消化道;早癌;篩查;研究進展
中國已成為當前消化系統中的癌癥高發地區,其中通過對消化系統癌癥高危群體開展診斷檢測就是一個必要任務。在對早癌的關注程度增加和光內鏡科技蓬勃發展之下,各類新式光內鏡檢查技術也在涌現。在白光內鏡的基礎上,產生了細胞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光相干斷層造影等新技術手段,從而有效改善了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同時,通過進行消化道早癌檢測技術與治療應用的比較研究,也有助于醫生們更好地掌握光內鏡技術的優點,以便于更好的合理提出消化道早癌篩查的新檢查方法。受早期消化系統癌癥臨床表現的影響,一般病人在檢查與監測過程中處于晚期后,療效相對低下。針對當前高危群體開展檢查和監測,可以有效改善檢出率,并提高五年生存率,從而對目前消化管瘤高危群體開展檢測治療有著一定積極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醫院進行診斷的100例消化道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病例,對病人進行的超聲內鏡檢測結果,和病理檢測方法進行了比較數據分析。其中女病人比例最高為59例,其他均為男病例。而根據進行的臨床檢查結果,其病人年齡最低為24歲,最大56歲。
1.2 方法
所有病人必須進行胃鏡和超聲內鏡檢查,在檢測前必須給予鎮定、止痛的用藥。在超聲內鏡檢測流程中,將病人采取側臥位,空氣經水囊注入,抽氣后,將超聲微探針放入進行檢測。
2結果
通過對二類檢測方法結果進行對比,其病理檢測出的消化道癌前病變數量為63人,占有63%,早期癌37人,占有37%。結果符合率為100%。經超聲內鏡檢測結果為消化道癌前病變人為62人,占62%,早期癌變人數36人,占36%,炎性病變人2例,經超聲內鏡診斷率為98%。
3討論
從目前情況來說,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已呈現明顯升高態勢,發生率也分別位于惡性癌癥發生率的第二,同時也已成為嚴重影響普通市民身體健康的腫大病癥。臨床中,經治療表明早期胃腸癌病人的術后存活率一般為90%以上,而發展期中的胃癌患者在根治術病人中存活率一般(5年)在20%~30%以上[1]。但目前的腸型胃癌往往伴隨著惡化疾病并發癥,如緩慢炎性反映,包括癌變等。根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早期直腸癌根治術中,病人存活率普遍在90%以上。因此,消化道癌和癌前疾病中,進行早期檢查可以有效改善臨床檢查結果,同時也是做好腫瘤防治的有效途徑。由于當前的胃癌早期臨床診療結果值約為5%~20%,經臨床觀察后發現部分進展期胃癌病人并無治療臨床的明顯主要指征,同時易發生延誤造成診療處理不準確等。通過進行檢測對提高胃癌的認識,其存在著重要意義。經有關學者的調查研究證實.在某社區檢查中,患者胃癌的檢出率值約為1.26%,同時采取的主要篩選方法是問卷調查。與此同時,通過采用風險評價方法進行篩選,以及綜合影像學、血清腫瘤標志物和相關檢查結果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整體準確性。近年來,其他方法也在逐步進展,許多新技術手段也在問世,包括白光內鏡、顏色內鏡、電子染料內鏡等在當前的胃腸道早癌檢測中都有著一些療效[2]。
在當前內鏡技術設備的不斷發展下,已經產生了電子技術染料內鏡檢查技術,它可以良好的展示病灶范圍和病變組織形態,并克服了色素內鏡術的染色困難及不良反應、消耗時間過長等問題,從而可以有效降低使用時間和患者的疼痛。而電子內鏡檢查術在單獨應用下,還可以對早期的黏膜病灶及其生活形態與黏膜受損害病灶形態進行良好表現,從而產生了優異的評價療效。近年來,電子細胞染色工藝技術在放大下越來越得到醫師的重視,并逐漸成為當前臨床治療的有力工具。但是,電子技術內鏡檢查設備則相對地更加復雜,其對技術水平要求也較高。目前,常見的電子染色結果內鏡技術還有藍激光、電子染色內鏡設備以及智能分光染料。
3.1 消化道癌癌前病變的發生發展機制
消化吸收管理系統的惡性癌癥分為食管癌、胃癌和結直腸癌,這些惡性腫瘤都具有單一的共同之處,就是它們都有明顯的癌前病變如上皮內瘤變,和消化管上皮細胞的異型增生。那么究竟哪些是癌前病變呢,就單純的來講,癌前病變的組織細胞和正常人的組織細胞區別很大。對消化系統的癌癥和正常人的消化管來說,由于消化道癌中出現著正常人的上皮細胞的增生,而且這些新增生的上皮細胞與正常人的上皮細胞的形狀上出現著差異,這不僅是數量上的改變也是機體性質的變化,而這些改變又稱為異型增生。如這種細胞異形增殖,逐步會進展成原位癌.而原位癌的再進一步進展,又會產生浸潤癌變階段。上皮細胞的增殖則由異形增殖階段開始,就進入到癌前疾病階段。發生的疾病,也稱為癌前病變。與異型增生也可認為是上皮內瘤變的同義詞,因為前者著重于形態學的變化,而后者則著重于癌變的發展過程。異型增生主要包括輕、中、重度三級[3]。上皮內瘤變一般包括低級別、高級別二層面,而且低等級相當于輕至中度異型增生,高級別則相當于中重度異增生以及原位癌。在這幾年,隨著內窺鏡技術的日益發達,一些新病變的早期發現對診斷具有了很大的積極意義。
3.2 食管癌的病理診斷
食管癌的癌前病變主要包括有鱗目上皮細胞低等級上皮內瘤變(異形細菌占上皮全層的二分之一以內)和鱗形上皮高層級上皮內瘤變(異形細菌占上皮全層的二分之一以上或全層,上皮基質膜結構完全清晰)。早期食管鱗癌,是指將惡性腫瘤細胞發生限制在黏膜層或黏膜下,有或無區域淋巴結的轉移[4]。進展期食管癌:從疾病形態上的分類,在臨床上食管癌主要可分四個類型,第一類型是髓質型,第二類型是覃傘型,第三個類型是潰瘍性,第四個類型是縮窄型。(1)髓質型的食管癌。病人食道管壁明顯加厚,并向食道腔腔內和腔外側延伸。使食管癌患者癌瘤的左右二端均呈坡形突出。這些種類的食道癌病人,癌化程度多累及食道或部分食管。(2)覃雨傘類食管癌。患者癌瘤的腫瘤體呈扁平腫塊形的卵圓狀外形。瘤體向腔內生,長成蘑菇樣向腔內凸出。突起的癌瘤的界限與癌瘤周邊的黏膜界限很清晰,而且在癌瘤表層多有基底凹凸不平的淺表性潰瘍。(3)潰瘍型食管癌。指患者癌瘤的瘤體皮膚黏膜上,發生邊界澄清的深陷的口腔潰瘍。這些種類的潰瘍其尺寸大小形式不一,而且潰瘍的深層也可能深入肌層。但由于這些種類的食管癌病人的癌瘤特點,其潰瘍面向下侵犯而不是直接向著管腔內生長,因此總體的阻塞癥狀比較輕微。(4)縮窄型食管癌。該類型癌組織中會出現明顯的管腔狹小和梗阻,但具體來看,在出現縮窄型食管癌時,患者的管壁會逐步縮小,減少直徑至83~5cm。就發生過程來說,它往往呈環形生長,而且在病發最嚴重時損傷了食道壁全周。需注意,此類病變通常會向食道二端呈現沒潤性生長,即僅就表面來說,它只是糜爛癥狀,但是實際上瘤體和皮膚黏膜分界不明,上下端食道皮膚黏膜之間會發生褶皺,此時下瘤體在食道壁內呈現向心性縮小,而上段食管擴大,從而在最后產生了食管癌。
3.3 胃癌的病理診斷
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包括腺體的級別上皮的瘤改變(黏膜內腺體構造及形狀呈輕度或中度異形性)和腺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黏膜內腺體構造及形狀呈重度異形性一腺上皮原位癌)。早期胃癌:胃癌的病灶組織通常僅局限于黏膜表層和黏膜下,而這些患者不管有沒有出現過淋巴結轉移.都應稱之為早期胃癌。其中,種類可簡化為下列三類:凸起型、扁平型和塌陷型。小胃癌處于早期的胃癌始發階段,口徑在小于5mm以內的胃癌叫作微胃癌,而口徑在6mm~10mm左右的胃癌則叫作小胃癌。經胃黏膜活檢病理確診為大胃癌,但手術后切除標本經病理節段性的連續切除,組織病理學檢驗也沒有找到癌變組織叫作大一點癌,一般認為是小胃癌的特有的罕見癥狀[5]。進展階段的胃癌,按照發生部位分為胃底賁門癌、胃體癌、胃竇癌等,各個部分的胃癌判決于手術術式的差異。臨床治療診斷的大體分類為:息肉型、局限潰爛型、浸潤潰爛型和彌漫性浸潤型等四種。按組織病理學分類又可劃分腺癌、腺鱗癌鱗癌類癌等,大多數種類為胃腺癌。按組織學構造的差異,腺癌還可包括乳頭狀癌、管狀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細胞癌。按細胞分化程度的差異,可包括高度分化、中分化、低等分離三種。按組織來源,可分成大腸型和胃型(彌漫型)。
關于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病理診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積累,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和進展。
參考文獻
[1]靛胭脂染色內鏡在早期胃癌診斷中臨床價值[J]. 劉云云,王玉欣,趙成光,劉偉,朱季軍,王曉燕.? 臨床軍醫雜志. 2019(08)
[2]表淺食管鱗狀細胞癌內鏡下診斷進展[J]. 莊小端,白楊.?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9 (04)
[3]磁控膠囊胃鏡:一種新型的舒適化內鏡[J]. 陳卉,譚詩云.?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9 (03)
[4]細胞內鏡在上消化道早癌中的應用研究[J]. 陳亞麗,李赟,尹躍霏,張德奎.?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10)
[5]255例早期胃癌臨床病理及藍激光成像結合放大內鏡下的特征分析[J]. 商倩,張詩彤,邱志兵,邱冬妮,鐘良,丁偉群.?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