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雋永,陸志成
·消化道疾病專題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與安全性分析
曾雋永,陸志成
(常熟市中醫院胃腸科,江蘇 常熟 215500)
研究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與安全性。對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常熟市中醫院治療的60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不同手術方式將其分為A組與B組,各30例。A組患者行開放結直腸癌根治術,B組患者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兩組患者術后均觀察7 d。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前、術后7 d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術后7 d并發癥發生情況。B組患者腹脹持續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術后7 d的血清IL-6水平和A組患者血清CRP、TNF-α水平均顯著升高,而B組顯著低于A組;術后7 d 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均<0.05)。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可以快速改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機體炎癥損傷,安全性較高,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結直腸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安全性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生于中老年男性,患者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步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血、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病情發展至晚期則表現出體質量減輕、貧血等癥狀。目前,臨床多使用開放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結直腸癌,雖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由于該術式對機體創傷較大,麻醉時間較長,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為一種微創手術,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且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進程,近年來逐漸被運用到臨床治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與安全性,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對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常熟市中醫院治療的60例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不同手術方式將其分為A組與B組,各30例。A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62~78歲,平均(71.23±3.61)歲;Dukes分期[2]:A期5例,B期19例,C期6例。B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63~79歲,平均(72.18±3.94)歲;Dukes分期:A期6例,B期18例,C期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近1個月未使用免疫增強藥物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二次復發患者;近2個月內參與過其他臨床試驗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A組行開放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仰臥,于腹部正中作切口,切開腸系膜,游離腸段,清掃淋巴結,在距腫瘤5 cm處切斷腸管,將病灶及其周圍組織切除,然后進行止血、縫合切口等工作。B組患者進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全身麻醉后行氣管插管,采用4孔法建氣腹,將壓力維持在10~15 mm Hg(1 mm Hg=0.133 kPa),將操作器械置入,使用腹腔鏡探查確定腫瘤位置,并查看腔內情況,用超聲刀將腸系膜游離,結扎血管,清掃淋巴結,在距腫瘤5 cm處行縱行切口,并將腸系膜和腸道拉出腹腔,將病灶進行游離后取出,并進行常規切除。兩組患者均于術后觀察7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包括腹脹維持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②分別于術前、術后7 d采集兩組患者晨起靜脈血3 mL,以2 500 r/min離心8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比較。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7 d傷口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嘔吐惡心、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手術指標 B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持續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2.2 炎性因子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6水平和A組患者血清CRP、TNF-α水平均顯著升高,而B組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0.05。CRP: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
2.3 并發癥 B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組別例數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惡心嘔吐肺部感染總發生 A組302(6.67)3(10.00)3(10.00)4(13.33)2(6.67)14(46.67) B組301(3.33) 2(6.67) 1(3.33) 2(6.67)0(0.00) 6(20.00) χ2值 4.800 P值 <0.05
結直腸癌指大腸上皮來源的癌癥,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兩種,病理類型以腺癌最為常見,極少數為鱗癌,其病因尚未清楚,已知與結腸息肉惡性病變、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高脂肪飲食、遺傳因素等有關[4]。開放結腸癌根治術是一種具有高效性、根治性的手術治療方案,但因解剖關系較為復雜,對機體造成的損傷較大,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5]。
與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具有時間短、創傷小等優點,腹腔鏡在腔內可改變角度,腹腔鏡手術視野更為清晰,可發現的淋巴結較多,降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傷[6]。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肛門排氣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持續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提示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可減少手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機體的創傷,加快患者恢復,且安全性較高。
血清CRP、TNF-α、IL-6的表達水平和結直腸癌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患者的病情加重,血清CRP、TNF-α、IL-6水平也隨之升高,所以血清CRP、TNF-α、IL-6常被作為結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指標[7]。手術治療極易引起患者機體產生炎癥反應,導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操作時間短、創傷小,對患者機體引起的炎癥反應較為輕微,可降低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8]。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術后7 d血清CRP、TNF-α、IL-6水平顯著低于A組,提示相較于開放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可減輕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炎癥反應,控制病情發展。
綜上,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可以加快改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癥狀,同時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減輕機體炎癥損傷,且安全性較高,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使用與推廣。
[1] 馬君俊, 洪希周, 何子銳, 等. 3D與2D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術者主觀感受的隨機對照研究[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6, 15(9): 892-896.
[2] 高友福, 林浩, 姜波健. 胃癌Dukes分期的臨床病理特征[J]. 中華臨床醫學實踐雜志, 2003, 2(7): 623-625.
[3] 顧晉, 汪建平, 孫燕, 等.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J]. 中華外科雜志, 2018, 12(1): 3-23.
[4] 李桂, 聶小菲, 陳曉莉, 等.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化療期間的癥狀群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7, 22(32): 19-23.
[5] 陳展輝, 唐世龍, 陳銳河, 等. 腹腔鏡與開放性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的療效比較[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8, 25(8): 965-967.
[6] 孔憲誠, 黃建平, 沙粒, 等. 經腹腔鏡實施結直腸癌根治術對高齡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7, 17(9): 1700-1702, 1746.
[7] 黃有群, 王振奮, 周衛平. 結直腸癌患者IL-6、TNF-α、CRP的水平變化特點及臨床意義[J]. 癌癥進展, 2018, 16(9): 86-88.
[8] 劉作民.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直腸癌患者的療效, 胃腸功能及術后血清CRP, TNF-α, IL-6, 胃動素和胃泌素的影響[J]. 實用癌癥雜志, 2018, 33(6): 977-981.
曾雋永,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胃腸方面疾病的診療。
陸志成,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胃腸方面疾病的診療。
R735.3
A
2096-3718.2021.07.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