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楨,梁健
·消化道疾病專題
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對患者SP、NPY、5-HT水平的影響
向楨1, 2,梁健1
(1.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11;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健康醫學科,廣西 桂林 541002)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對患者P物質(SP)、神經肽Y(NPY)、5-羥色胺(5-HT)水平的影響。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診治的118例腹瀉型IBS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9例,單純西藥治療)與觀察組(59例,中西醫結合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分析118例患者的疾病誘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4周癥狀積分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4周血清SP、NPY、5-HT水平。腹瀉型IBS患者疾病誘因多與飲食口味辛辣關系密切,占54.24%,其次為生冷飲食,占50.00%,個人情緒因素占29.66%,腹部受涼占22.03%。觀察組患者治療后4周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4周,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呈逐漸降低的趨勢,且治療后2、4周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4周兩組患者血清SP、NPY、5-HT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0.05)。中西醫結合用藥方式治療腹瀉型IBS效果較好,可降低患者SP、NPY、5-HT水平,緩解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療法;P物質;神經肽Y;5-羥色胺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以腹痛或不適并伴有排便習慣變化為特征,而無器質性病變的功能性腸病,其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機體腸道菌群失衡、感染、飲食異常、腸道自身免疫、遺傳因素、代謝異常等均可導致IBS的發生或加重,IBS易反復發作,較難完全治愈,病程長久,一般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1]。隨著當前國家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廣大民眾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發生較大變化,IBS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該病在我國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約為10%[2]。臨床上治療IBS主要以改善飲食、調整心理及對癥藥物輔助治療為主,短期內患者疾病癥狀能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患者易出現腸道菌群紊亂、腹瀉及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中醫認為IBS主要分為肝郁脾虛證、脾虛濕盛證、脾腎陽虛證、脾胃濕熱證、寒熱錯雜證5種類型,通過辨證運用中藥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高[3]。本文旨在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IBS及對患者P物質(SP)、神經肽Y(NPY)、5-羥色胺(5-HT)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診治的118例IBS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齡23~68歲,平均(44.73±10.65)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齡24~70歲,平均(45.51±10.8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4],并伴有以下2個或以上癥狀:①排便后癥狀緩解;②排便頻率增加或減少;③糞便性狀改變(變硬或稀便)。中醫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發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大便次數增多,每天3次以上,大便稀溏,甚至水樣便,以及排便量增加,癥狀持續1 d以上。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18~70歲者;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并且常住本地,能保證治療隨訪者等。排除標準:不能配合檢查者;有器質性疾病者;有嚴重精神疾病者;患有甲亢或糖尿病慢性病史者;近期有服用可致腹瀉或大便不暢的藥物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對研究藥物過敏者。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西藥治療:谷維素片(杭州益品新五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418,規格:10 mg/片),口服,10 mg/次,3次/d;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19,規格:0.25 g/粒),2粒/次,3次/d,餐前口服。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安腸方聯合治療,包括炒白術15 g,白芍12 g,柴胡10 g,炮姜、陳皮、半夏各9 g,蜘蛛香、甘草、蟬衣、黃連各6 g,桂枝5 g,大棗4枚。腹中冷痛者加用肉桂、吳茱萸;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兼郁者加用郁金;久瀉中氣下陷者加用升麻、黃芪。加水煎制,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針對患者發病原因進行臨床問卷調查。②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6]擬定。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6%;經治療患者的疾病癥狀消失或癥狀積分降低80%~95%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癥狀積分減少50%~79%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疾病癥狀積分減少<50%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證候積分評估,根據病人腹瀉的發作次數以及腹脹、腹痛、噯氣、食欲不振、腸鳴、大便稀溏、倦怠乏力、煩躁易急、口干舌燥、口苦或黏、口渴不欲飲等共12項癥狀指標進行調查評估,各項指標按無、輕、中、重度分別標記為0、2、4、6分,總分72分。④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按要求采集靜脈血5 mL,在2 h內送至檢驗科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P物質(SP)、神經肽Y(NPY)、5-羥色胺(5-HT)水平,嚴格按照酶聯免疫測定試劑盒(由北京華大蛋白研發中心提供)相關操作步驟要求統一測定。

2.1 疾病誘因分析 針對患者發病原因進行臨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疾病誘因多與飲食口味辛辣關系密切,占54.24%(64/118),其次生冷飲食占50.00%(59/118),個人情緒因素占29.66%(35/118),腹部受涼占22.03%(26/118),以上為誘發疾病主要原因,飲酒和吸煙占比分別為9.32%(11/118)和2.54%(3/118)。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 觀察組5910(16.95)19(32.20)25(42.37) 5(8.47)54(91.53) 對照組59 4(6.78)16(27.12)23(38.98)16(27.12)43(72.88) χ2值 7.009 P值 <0.05
2.3 癥狀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4周,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且治療后2、4周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2.4 生化指標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4周兩組患者血清SP、NPY、5-HT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0.05;與治療后2周比,#<0.05。

表3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0.05。SP:P物質;NPY:神經肽Y;5-HT:5-羥色胺。
研究指出,IBS患者大多存在引發癥狀發作的食物誘因,近70%患者是在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引發/加重相應的腹痛或腹部不適以及腹瀉等癥狀[7]。本研究中患者疾病誘因多與飲食口味辛辣關系密切,占54.24%(64/118),本研究中調查研究患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因此受地域飲食文化影響,大多人群偏好酸辣,是引發IBS的主要致病因素。
當前臨床上治療IBS大多僅以對癥療法為主,僅能暫時緩解患者的癥狀,但在停藥后易復發,不少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中醫藥治療IBS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中醫認為IBS發生主要是因情志失調,致肝氣郁滯,肝脾不和,久則損及脾胃,脾虛失運,無以運化水濕,濕邪郁久化熱,濕熱下注,以致腸腑清濁不分而致腹瀉腹痛腹脹[8]。臨床上根據中醫證型進行辨證施治,臨癥加減,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復發率,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安腸方作為IBS常用中藥方,具有調和腸胃、健脾化濕、益氣和中功效。方中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炒后偏于補脾氣、燥脾濕以止瀉;白芍酸苦微寒,蜘蛛香辛溫,二者可養血柔肝、理氣和中、緩急止痛,與炮姜配伍增強止痛之效;蟬衣甘寒,主祛風勝濕,黃連清熱,二者相配,可防濕邪入里化熱;此外方中柴胡、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桂枝溫胃散寒,半夏降逆和胃,甘草、大棗益氣補虛以和中,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溫胃止瀉之功效。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結合用藥方式治療腹瀉型IBS效果較好,可緩解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IBS的發病通常與胃腸動力、腸道菌群失調等具有密切的聯系,腦-腸互動功能失調是引發胃腸運動功能紊亂和內臟敏感性增加導致IBS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中樞神經系統與腸之間的小分子多肽/腦腸肽可實現對消化系統中運動、分泌、吸收以及免疫反應的調節作用;5-HT幾乎參與了所有IBS的病理生理過程,NPY通過與腸黏膜下神經節周圍性膽堿乙酰轉移酶結合,可參與調節胃腸運動、分泌和吸收,SP作為神經遞質和激素雙重功能的小分子多肽,SP的升高可導致內臟的高敏感性,引起腸道痙攣,三者共同參與IBS發病過程[9]。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SP、NPY、5-H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結合用藥方式治療腹瀉型IBS可降低患者SP、NPY、5-HT水平水平,糾正胃腸功能紊亂,調節胃腸道菌群失調,促進腸道消化系統功能恢復。
綜上,中西醫結合用藥方式治療腹瀉型IBS效果較好,可降低患者SP、NPY、5-HT水平,緩解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可在臨床上推廣借鑒。
[1] 鄧振華, 常江. 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6, 24(19): 3009-3017.
[2] 何慧琴, 朱宇斌, 儲華, 等.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211例疾病認知和教育需求現狀調查[J]. 中華消化雜志, 2015, 35(7): 477-479.
[3] 趙海燕. 安腸湯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 南寧: 廣西中醫藥大學, 2018.
[4] 劉新光. 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J]. 胃腸病學, 2006, 11(12): 736-738.
[5] 張聲生, 魏瑋, 楊儉勤.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 中醫雜志, 2017, 58(18): 1614-1620.
[6] 詹勇, 陳薇, 曾莉莉, 等. 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 貴州醫藥, 2003, 27(3): 281-282.
[7] 王喜紅, 謝春娥, 薛曉軒, 等. 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 西部中醫藥, 2020, 33(3): 162-165.
[8] 卜秀梅, 王文剛. 六磨湯加味對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神經肽Y、P物質和5-羥色胺水平的影響[J]. 中國藥業, 2017, 26(23): 37-39.
[9] 陳剛, 孫浩, 譚鎮忠, 等.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血清神經肽Y、P物質和5-羥色胺水平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J].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9, 38(3): 1411-1416.
向楨,2019級在讀碩士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保健、慢病管理、健康管理。
梁健,博士研究生,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
R574.4
A
2096-3718.2021.07.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