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梅 王莎 張宏 張國偉 齊莎莎 呂民英 況琦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開封475001)
近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環境的影響,我國兒童哮喘的發病率逐漸上升。 哮喘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存在氣道慢性炎癥,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胸悶、氣喘。 臨床上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和抗炎抗過敏藥雖然能夠有效控制哮喘急性發作,但在疾病緩解期仍需患兒繼續服藥,然而患兒常常在緩解期依從性差導致疾病發作或加重。 兒童哮喘是一種慢性疾病, 常反復發作, 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 有研究顯示哮喘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為正常兒童的2~3 倍, 同時心理行為因素也影響患兒哮喘癥狀和嚴重程度,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1~2]。因此,哮喘患兒的心理行為問題不容忽視,對此國內學者提倡使用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治療、放松訓練、團體心理干預等在內的整合性心理治療。 本研究探討哮喘兒童實施綜合性心理干預聯合藥物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旨在為“整合性心理治療有益于哮喘兒童康復”觀點提供佐證。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哮喘患兒8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 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8.10±1.60)歲;平均病程(1.82±0.48)年;病情:輕13 例,中20 例,重7 例。 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8.05±1.58);平均病程(1.80±0.52)年;病情:輕13 例,中21 例,重6 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2016 年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3]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兒童哮喘;(2)患兒年齡3~14 歲;(3)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伴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2) 有先天畸形或各種遺傳性病史;(3)有明顯外傷或休克,無法配合研究。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 藥物包括吸入糖皮質激素和β2受體激動劑等,常規護理包括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接觸過敏原,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等。 對患兒家屬進行疾病健康教育,以便于其正確認知該疾病。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整合性心理治療。(1)疏導患兒情緒,心理治療師積極與患兒溝通,認真傾聽患兒感受,以具有兒童語言特點的方式解答患兒疑問, 有針對性地對兒童的情緒問題采取心理干預手段,如游戲療法,以達到緩解患兒焦慮、抑郁等情緒的目的。(2)按摩放松,經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對患兒家屬進行培訓, 家屬掌握后于每晚睡前對患兒按摩20 min,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進行,同時可配合輕柔音樂。(3)集體治療,堅持1 次/周,1 h/次,先讓患兒做一些破冰游戲預熱,然后鼓勵她們互動、表達和分享,增強心理支持。請專家給患兒及其家屬講述有關兒童哮喘的知識講座,讓他們了解正確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給15 min讓患兒及家屬交流分享各自的治療經歷, 最后由專家根據發言總結指導。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哮喘全球療效評估標準(GETE)[4]按5 分制評分:1 分哮喘完全控制,2 分哮喘顯著改善,3 分可識別但有控制的改善,4 分無明顯變化,5 分為惡化。 將評分1~3 分為有效組,4~5 分為無效組。(2)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功能儀檢測用力肺活量(FVC) 和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3) 生活質量評估,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5],從個人日常生活的8 個維度測評,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一般健康狀況(GH)、精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和精神健康(MH)。 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為92.5%, 高于對照組的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FVC、FEV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2 個月后,兩組患兒FVC、FEV1均較治療前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L,±s)

表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肺功能指標 治療前 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40 40 FVC FEV1 FVC FEV1 1.45±0.31 0.85±0.19 1.44±0.29 0.83±0.22 2.01±0.47*#1.61±0.33*#1.67±0.51*1.29±0.25*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SF-36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個月后,兩組患兒SF-36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除BP 維度外其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SF-36 量表 治療前 治療2 個月后觀察組40 PF RP BP GH VT SF RE MH對照組40 PF RP BP GH VT SF RE MH 56.74±3.89 57.25±3.56 56.89±4.13 56.37±3.81 53.27±3.28 53.78±4.37 54.52±4.61 54.11±5.02 56.56±3.78 57.10±3.61 56.34±4.01 56.01±3.89 53.52±3.41 53.43±4.25 54.78±4.54 54.34±4.97 60.03±4.32*#62.37±3.68*#57.08±3.79 63.21±3.59*#57.91±3.62*#57.82±3.63*#59.63±4.11*#59.23±3.59*#58.05±4.19*60.31±3.33*56.78±4.01 60.77±3.47*55.26±3.79*60.28±4.03*57.09±3.92*57.18±4.12*
哮喘是一種由遺傳、環境等多因素導致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窒息甚至休克,嚴重影響患兒生命安全。 哮喘常反復發作,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影響哮喘發作的常見因素包括過敏原、氣候、呼吸道感染、藥物及運動等[6]。 達到完全控制和防止哮喘反復發作一直是臨床治療目標,同時也是治療難題[7]。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重要的身心發展時期,心理承受力和自控能力差,患病后哮喘癥狀往往較難控制且易導致患兒出現行為心理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8~9]。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 哮喘患兒的心理治療逐漸被重視, 有研究顯示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哮喘患兒的自我管理水平,增強療效和減少復發[10]。針對哮喘患兒特殊的心理需求, 近年來臨床上開始使用以心理支持為基礎并配合放松訓練、 團體干預等多種心理治療方法的整合性心理治療。 有研究顯示整合性心理治療不僅能夠改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也能改善哮喘患兒的心理韌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且治療后患兒肺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提示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整合性心理治療不僅能緩解患兒的行為心理問題,也增強了臨床療效,使哮喘患兒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均有所提高。 整合性心理治療包含團體治療、放松訓練、游戲療法等多種形式,周暉等[11~12]研究顯示團體治療、 游戲療法等能夠明顯提高哮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哮喘控制能力, 改善患兒心理應對能力。綜上所述,整合性心理治療有益于哮喘患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是“整合性心理治療有益于哮喘兒童康復”的有力證明,是治療兒童哮喘的有效輔助手段,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