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杰等*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

黨的十九大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集團)技術創新工作會提出“進一步加強集團公司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把握“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戰略導向,創新平臺作為航天科技集團技術創新的骨干力量,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型號的技術支撐;牽引專業技術發展、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和儲備;著力技術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提升基礎前沿和顛覆性技術研究能力。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作為我國空間光學遙感領域主力軍及我國唯一從事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研究單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保持領域內的絕對技術優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及自身局限性等因素影響,研究所曾經具有的顯著優勢正逐漸減弱,領域地位遭受嚴重沖擊,創新發展已迫在眉睫,需開拓國際合作項目,擴大生存空間。
為推進國家對航天強國建設戰略的實現,落實航天科技集團“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的要求,圍繞“技術立所、技術強所”的發展目標,研究所在客觀分析內外部戰略管理現狀和經營環境的基礎上,服務于核心技術快速發展進行創新平臺體系構建。
創新平臺是整合集聚科技資源,具有開放共享特征,支撐和服務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科技機構或組織。一般而言,從事創新活動的場所都可以稱為“創新平臺”。創新平臺具有5 個基本特性:一是資源集聚性;二是功能協同性;三是運行開放性;四是機制創新性;五是載體多樣性。中心、基地、實驗室都可以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
創新平臺體系構建的總目標是,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實現創新平臺布局完善和技術創新能力升級,使創新平臺真正成為凝聚人才、凝聚思想、聚集資源和新模式、新制度先行先試的前沿陣地,新理論、新概念、新系統、新領域和新文化的孵化地,支撐研究所最終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軍民融合型、產業發展型國際一流宇航核心部組件及其應用服務的高技術企業,引領空間技術發展。創新平臺體系以平臺布局為核心,輔以平臺組織、平臺管理、平臺保障,促進創新效能逐步提升。
研究所在創新平臺體系構建方面,目標明確、鏈條完整,有效支撐回收、遙感兩大主業和航天應用產業。在組織優化方面,架構合理、有效落實技術創新的主體責任;在管理優化方面,職責明確、機制健全,支撐創新平臺高效運轉;在創新保障方面,超前投入、激勵創新,有效保障創新目標如期實現。
(1)戰略層面建立平臺架構
一是在研究所戰略層面,創新平臺體系構建上采取全面布局和重點突破、非對稱發展思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聚焦重點方向和任務配置資源,按照“科技創新型、軍民融合型、產業發展型”的發展模式,明確創新平臺任務。
二是對接國家及平臺主管部門發展規劃、管理要求及扶持政策,結合研究所技術發展,利用全球優秀科技人才和科技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水平核心技術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產學研合作等工作。
三是著眼長遠和全局,統籌布局各級創新平臺的申請和建設。創新平臺布局覆蓋研究所全部專業,按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研究、工程研究與成果轉化、聯合研究4 類布局,建立以“核心技術快速發展”為中心,涵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聯合研究中心的“三位一體”平臺架構(見圖1)。

圖1 “三位一體”平臺架構
(2)建設層面明確布局目標
各級各類創新平臺是技術創新的基礎,以高校為主體的合作伙伴是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是構建開放型技術創新體系的關鍵所在。針對各級各類創新平臺的設立需求,對標集團、北京市、國家等各級各類創新平臺的設立要求和標準,找差距、定目標、定措施,由平臺主管部門組織制定創新平臺發展規劃,形成涵蓋國內國際、層次清晰、架構合理、專業全面、特色鮮明的創新平臺布局(見表1)。
為優化創新平臺管理,保障創新資源聚集,提高創新效率,研究所建立所、平臺兩級組織,輔以決策層、管理層、創新層的3 層管理模式。
所級組織架構包括決策層、管理層和創新層,建立以所長為創新平臺體系工作第一責任人的創新體系組織架構,將多個機關整合到管理層,負責制定對創新平臺的統一政策和制度,為創新平臺高效運行奠定制度基礎和運行規范,給創新平臺提供宏觀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研究所創新平臺組織架構見圖2。

表1 創新平臺體系布局

圖2 所級組織架構
平臺級組織落實平臺主任負責制,實行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工負責的管理模式。研究所自行或與聯合共建單位設立創新平臺領導組,設立學術委員會、管理辦公室、研究部以及依托一線科研部門,聯合國內外優勢資源運營創新平臺。根據平臺定位和目標,組織協調研究部開展創新活動。平臺級組織架構模板見圖3。
(1)以“放、管、服”為指導,全要素規范管理
圍繞各專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創新平臺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的運行機制和年度考評、動態調整、分類建設的管理機制,支撐研究所技術和產品發展規劃落地。以“放、管、服”為指導思想,下放平臺主任責權利,建立各平臺運行獨立經費預算,賦予平臺業務運行經費審批權;將平臺年度工作策劃納入相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策劃,解決創新平臺與實體科研部門運行“兩張皮”問題;根據創新平臺工作當量核算方法(見表2),建立年度工作任務績效包,穩定平臺研究團隊;建立平臺年度考核機制,給予優秀平臺年度績效包30%的績效獎勵。

圖3 平臺級組織架構模板

表2 創新平臺工作當量核算方法
(2)深度挖掘平臺資源,搭建協同創新網絡
以創新平臺牽頭,協同內、外部創新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網絡。為進一步增強合作機構、團隊的參與度,研究所建立創新平臺、研究方向、課題組多層次網絡節點,降低創新網絡因環境動蕩而導致的不穩定性,進而構建了各平臺內、外部創新網絡,搭建平臺協同創新能力的基礎框架。各平臺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系統梳理合作需求,明確合作目標與定位,面向國內外優勢研究機構和領軍人才,采用多種模式建設長期、穩定、共贏的合作關系,促進產、學、研、用結合,跨行業整合優勢資源。
完善創新投入機制,超前自主投入,優化、穩定投入結構,建立覆蓋全面、層次分明的創新自主投入體系(見圖4),實現創新過程的頂層推動、部門聯動、人員互動,加強對原始創新和系統創新的投入,確保滿足創新需求,培育創新成果,支撐后續國家重大專項、重要型號、重要基礎科研項目立項和研制;通過技術服務等橫向任務和向民用及商用市場進行成果轉化,多渠道獲得外部經費收入,逐步實現創新的自主造血功能,支撐核心技術持續引領。
(1)打造“吾創基地”,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
本著“做思之吾,創吾之思”的建設理念,成立航天吾創基地,從而提供設備資源進行仿真與試驗,兼具路演展示、交流培訓等功能,打造敏捷快速、開放融通的創新基地,為青年研究人員試驗、試錯、開放交流提高創新空間和創新條件,以創新理、創新術、創新益為指引,鼓勵青年人才在技術創新上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在新的領域、新的方向上繼續和國際先進對標,在系統集成創新、專業技術創新、前沿領域創新和搶占國際制高點上有所建樹,更好地服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圖4 創新自主投入體系

圖5 創新獎勵激勵生態系統
(2)全方位即時激勵,充分激發創新熱情
建立基于速度和價值的獎勵體系,體系覆蓋創新環境、創新過程和創新人才的全方位創新要素和全周期創新過程,激勵創新成果產出,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形成創新獎勵激勵生態系統(見圖5)。創新平臺是重要的創新環境,支撐整個創新過程;創新過程從戰略規劃到型號/項目產出創新成果;以創新環境和創新過程培養創新人才。在創新環境方面,設立創新平臺評估優秀獎和創新平臺認定成功獎。在整個創新過程中,建立覆蓋戰略規劃階段、立項階段、實施階段、評價階段、轉化階段全生命周期創新成果的獎勵體系。在創新人才方面,設立創新之星、技術進步之星和卓越貢獻獎。
通過多年的建設,研究所現有平臺總數達到11 個,其中國家級2 個、市級3 個、集團級2個、院級4 個;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創新院8 個(4 個國際)、1個院士工作站,多家戰略合作伙伴,形成了層次清晰、架構合理、覆蓋全面、高效運行的創新平臺體系。
基于創新平臺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近3 年研究所在基礎/前沿研究方面項目大幅增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較“十二五”同期增長3 倍;核心技術方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尤其是成功研制出高性能光電探測器,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空間光學遙感核心器件的技術封鎖,做到自主可控,擺脫了歐美等的制約;支撐國家重大任務方面,完成近百臺套星船器件、遙感相機研制能力提升,滿足了宇航、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國際各類市場需求;連續兩年獲得“集團公司十大技術突破獎”和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建立了穩定的科研隊伍,多人獲國家級榮譽稱號。創新平臺取得了顯著的實施效益,可為航天企業及國內的科研院所開展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單位的技術創新能力提供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