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花
(太原市第八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山西 太原 030000)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以慢性血糖升高、胰島素抵抗及進行性分泌不足為表現的代謝性疾病,也是一種患病率快速增長的“富貴病”,近20 年來其患病率已增加近10%[1]。該病需要終身治療,以延緩疾病進展。但若血糖控制不當,可增加各類心腦血管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等的風險。但由于藥物、患者的認知、依從性等的影響,我國T2DM 血糖達標率較低。部分患者單純依靠口服降糖類藥物已無法有效控制血糖,需要聯合胰島素以提高治療效果。甘精胰島素是一種長效胰島素,預混胰島素的種類較多,兩者均可模擬人生理性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是口服藥物治療不佳者的常用選擇。本文對兩者分別聯合口服降糖藥治療T2DM 的效果進行分析。
選 擇 我 院2019 年2 月—2020 年5 月 收 治 的86 例T2DM 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43 例中,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齡39 ~77 歲,平均(61.44±4.72)歲,病程1~23 年,平均(8.03±1.75)年;對照組43 例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齡41~79歲,平均(60.87±4.58)歲,病程1~22年,平均(7.97±1.6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口服降糖藥治療≥3 個月;(3)既往未用過胰島素治療;(4)對治療方法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2)就診依從性差;(3)反復發作低血糖。
1.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甘精胰島素及口服降血糖藥物,甘精胰島素(北京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52)睡前皮下注射,1 次/d,起始劑量0.2 U/kg·d;口服二甲雙胍緩釋片(青島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2 次/d,1 片/次;阿卡波糖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50 mg 餐時嚼服,3 次/d。對照組給予預混胰島素(門冬胰島素30;國藥準字J20140140)治療,初始劑量每天0.5 U/kg,每天2 次,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口服降血糖藥物同觀察組。根據空腹血糖、晚餐前血糖、三餐后2 h 血糖對胰島素用量進行調整,每3 日調整1 次,直到血糖達標。兩組均持續治療6 個月。
1.2.2 檢測方法 采用已糖激酶法測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 血糖(PBG);采用MQ-2000PT 糖化血紅蛋白分析(HbA1C)儀,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HbA1C。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FINS(空腹胰島素),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素分泌指數(HOMA-β)。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FBG、PBG、HbA1C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 FBG/(mmol·L-1) PBG/(mmol·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9.88±1.74 5.82±1.43 13.54±2.42 9.07±1.63對照組 43 9.84±1.67 5.95±1.52 13.48±2.37 9.12±1.57 t 0.109 0.408 0.116 0.145 P 0.457 0.342 0.454 0.443

表1(續)
兩組治療前后FINS、HOMA-IR、HOMA-β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INS、HOMA-IR、HOMA-β 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INS、HOMA-IR、HOMA-β 比較(± s)
組別 例數 FINS/(mU·L-1)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12.73±2.37 15.85±2.78 37.43±4.74 22.57±3.63對照組 43 12.69±2.42 15.79±2.69 36.55±4.47 23.01±3.54 t 0.077 0.102 0.886 0.569 P 0.469 0.460 0.189 0.285組別 例數 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5.47±1.39 3.83±1.49對照組 43 5.39±1.42 3.82±1.53 t 0.264 0.031 P 0.396 0.488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控制達標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不良反應比較
國內外T2DM 權威指南均提出,對經口服降糖藥物和改善生活方式治療控制后血糖仍不達標的T2DM 患者應及時早期采用胰島素治療。國內一般在患者治療≥3 個月血糖仍不達標者給予起始基礎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加口服降糖藥物治療,但臨床對選擇何種胰島素尚微形成統一意見[2]。
甘精胰島素是人工合成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皮下注射后在機體的中性環境下由六聚體分解為二聚體、單聚體吸收,產生24 h 的模擬基礎胰島素分泌的平穩作用,且無峰值,是一種較好的胰島素類似物[3]。預混胰島素常見有門冬胰島素30、優泌樂50 等。其中門冬胰島素30 在我院應用較多,該藥物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生產的速效胰島素類似物,起效快速,作用持續時間短,皮下注射30 ~60 min 可達到峰值,匹配餐后2h 血糖峰值,對比可溶性人胰島素,該藥物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避免低血糖風險發生,而餐前注射,患者的依從性好,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人胰島素。同時,門冬胰島素30 作為預混胰島素,是在速效門冬胰島素基礎上加70%精蛋白門冬胰島素,不僅具有前述速效降糖的效果,還具有中效降糖的作用,能針對空腹、餐后血糖進行控制,從而達到更為全面的控糖效果。相比傳統預混胰島素,注射后期持續時間3 ~5 h,克服人胰島素缺陷[4]。
胰島β 細胞分泌功能受損是T2DM 發病和病情進展的關鍵環節,評估胰島β 細胞功能是評價降血糖藥物的重要指標[5]。本研究采用HOMA-IR、HOMA-β 對胰島β 細胞功能進行評價。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FBG、PBG、HbA1C水平、FINS、HOMA-IR、HOMA-β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但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兩組血糖控制達標率無明顯差異。說明甘精胰島素、預混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均能有效控制T2DM 患者的血糖。但也有資料報道前者在控制FBG 方面優于后者,而后者在控制PBG 方面優于前者。而餐后高血糖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的形成,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是T2DM 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選擇預混胰島素(門冬胰島素30)有更明顯優勢。本研究未得出相似的結論。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甘精胰島素的作用起效更快,并能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發生率。
綜上所述,甘精胰島素、預混胰島素聯合口服降糖藥均能有效改善T2DM 的糖代謝異常,但前者血糖達標時間更短,胰島素用量更少,更安全。但在臨床應用中仍需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個體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