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瑤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 廣西 南寧 530031)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關節置換手術的常見術后并發癥,其產生與術后長期臥床靜養、缺少適當運動以及手術后血液高凝結狀態均有關。近年來,隨著手術治療的不斷應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1-3]。科學的治療方案和完善的護理模式對髖關節手術治療患者意義深遠,本文旨在評價關節置換手術后護理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在我院行關節置換手術的156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8 例。研究組女40 例,男38 例,年齡43 ~75 歲,平均(59.0±6.5)歲;16 例骨性關節炎,24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8 例股骨頸骨折。對照組女36 例,男42 例;年齡42 ~75 歲,平均(58.5±6.3)歲;14 例骨性關節炎,28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6 例股骨頸骨折。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常規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診斷手段,符合進行髖關節手術的判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腫瘤、血栓性疾病、精神類疾病及資料不全者。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我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試驗。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告知患者關節置換手術后的相關并發癥及對應處置方式、術后注意事項等基礎臨床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護理干預:(1)臨床癥狀監測。密切關注患者術后臨床癥狀,定時測量雙下肢周徑,測量周徑部位分別為踝上5 cm、膝下10 cm、膝上15 cm,同時評估患者肢體有無腫脹、疼痛感,以及皮膚色澤、溫度等變化,在護理期間要時刻關注患者皮膚的溫度、顏色等方面的變化。當患肢出現紅腫、脹痛等情況時,及時做好處理工作,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需及時與主治醫生溝通,進行對癥處置。(2)術后體位指導。通過一對一宣講教育指導患者術后正確體位,包括雙腿外展中立位,患肢抬高,床頭抬高20°,及時穿戴下肢高彈力襪,采用足底加壓泵治療等,防止出現血栓并發癥。(3)心理疏導。時刻關注患者心理變化,對疾病知識及手術相關事宜進行詳細講解,使患者了解手術的必要性,排除患者及家屬對手術的顧慮,使其積極配合手術并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產生。(4)飲食護理。根據患者整體情況,合理安排飲食,注意增加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清淡食物,多飲水,戒煙禁酒。(5)恢復鍛煉。制定每位患者的功能鍛煉計劃,可直觀了解患者目前鍛煉的情況,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盡早下床活動,術后當天及時指導患者開始踝關節、患肢肌肉收縮運動,以加快血液的循環,做好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工作。指導患者運動的過程中 要堅持適度運動原則,根據患者個人的病情恢復情況合理進行運動。注意循序漸進,同時指導患者家屬給予關節肌肉按摩等輔助恢復功能護理。(6)抗凝。術后提前做好抗凝預防工作,可以通過注射抗凝劑藥物預防方式,術后遵醫囑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和(或)口服華法林等,皮下注射時針頭朝下,空氣彈至藥液上方,預灌針劑針筒內留有0.1 mL 空氣,注射完畢后停留10 s 再拔針,從而減少針尖處的藥液殘留導致皮下出血的發生,拔針后需按壓5 ~10 min,避免熱敷。使用抗凝藥期間,觀察有無出血現象,并進行空氣壓力波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塊的形成。
比較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及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80 分以上非常滿意,60 ~80分為一般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
以SPSS 20.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5.13%,低于對照組的15.38%,研究組下肢腫脹發生率7.69%,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腫脹發生情況比較[n(%)]
研究組臨床護理滿意度94.87%,高于對照組的74.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下肢靜脈血流過緩,血液呈高度凝結狀態淤積,形成血栓。其典型癥狀為患肢出現疼痛或壓痛,伴有腫脹、皮膚發紫等,一般通過抗凝治療和溶栓治療。深靜脈血栓一旦形成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疼痛及行動功能上的障礙,更為兇險的是血栓脫落之后引發的肺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給患者及家屬家庭帶來心理壓力[4-6]。本研究表明: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下肢腫脹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臨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0.05)。對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提高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7-9]。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相比,彌補常規護理干預不到位的局限性,通過監測臨床癥狀、指導術后正確體位、完善的心理疏導以及優質的飲食護理和康復訓練,精準輸出醫護專業知識,使患者改變手術認知,消除手術疑慮,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早日康復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對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