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一力 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
“concept”即“觀念” 。梁君午老師認為:“觀念是解決一切困難所做的計劃。”“這些困難是光線,空氣,色相,明度,輪廓,空間……”他還認為:“觀念是操縱觀賞者。既定好觀賞者的視覺路線。諸如明暗度的大小筆觸的變化,線條的粗細等等。”對于在繪畫中所要體現的“觀念”,雖然目前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但是也有意識地在畫面中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觀念”中所要表達的是與題材無太多關系的。因此,在知道創作主題的情況下,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要考慮的更多的是側重于對畫面“觀念”的呈現[1]。
在當下,各個城市或地區舉辦畫展的熱度有增無減,人們對這種現象眾說紛紜,這在本文中不做過多討論。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畫展”是時下精神和情感的一個符號、一面旗幟。一個個人畫展可以呈現畫家的情感變化過程,對生活的哲學思考;而一個大中型的多人畫展則宏觀地體現出畫家們的本土文化根基、美學的價值觀、對時代社會的態度等。反過來,從畫家的角度思考,畫展是一個展現自作者、完善自作者的平臺,是可以通過畫面中“觀念”與他人交流的載體。因此,在林林總總的畫展征集稿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熟悉的參與,將會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體驗。
恰如陳丹青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的,創作者不知道畫什么,很容易把寫生與創作“花分兩朵,各表一枝”,然而這種“理念”是不太正確的。創作者們在畫冊中看到的大師的畫作大多是以寫生為主的,這也就是他們概念中的另一種創作。這一種十分接近生活的創作方式,是創作者在不斷學習中最為可取的一種。因此,繪畫創作中,創作者首先要做的是走出家門,觀察生活,尋找熟悉、感興趣的素材。比如,在知道主題“西江情”的第一時間,筆者腦海中閃現的是與“西江”(廣義上是指華南地區最長的河流,為中國第三大河流;狹義上指廣西梧州市至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思賢滘始稱西江。在這里特指流經廣西梧州市的西江。)相關的、眾多雜亂的“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騎樓城、鴛鴦江、靠岸停泊的船只、隨處可見的人等。筆者在四處游走,收集了許多素材后,必須整理構思,回憶自己學習西方繪畫的過程,截取某一瞬間場景,也就是感觸較深的、較有意義的瞬間作為創作主題。
眾所周知,冬天的廣西依然是綠樹長青,氣候暖和,梧州市作為“兩廣”(廣西、廣東)交匯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冬季,中老年依然興致勃勃地在廣場、公園鍛煉、娛樂。經過細心留意和觀察,筆者能得到很多收獲,也取得了可以參考的素材的。在搜集素材時,筆者對公園里吹拉彈唱的叔叔阿姨非常感興趣,當時就想到何不在畫面上表現他們的精神面貌呢。于是,在敲定題材和翻閱了相關的大師畫作后,筆者就開始著手設計構圖了。
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動手構圖了,筆者要把腦海里形成的想法運用較為恰當的構圖表現出來。構圖也是創作,是骨架。在《大師的手稿》《大師的素描》系列叢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大師們在創作一幅完整的作品前,是有著各種隨寫手稿的。筆者之前的創作多以風景為主,即便是畫人物畫,也基本是課堂上的習作。這一次主題創作之所以想以人物為主,也是為了提升自己。與風景創作不同,人物創作需要注重精雕細琢的構圖,而景創作較為注重畫面的形式語言表達、利用色彩呈現出情緒等。在進行人物創作時,需要考慮畫面最后呈現的文化意義、畫面中的色調和諧、如何運用色調和繪畫語言表現、怎樣在畫面中較好地體現出“觀念”等或細小、或宏觀等問題。
筆者習慣性延續風景創作時的習慣,使用正方形的畫框,在視覺上,正方形給人以沉穩,安定之感(如圖1)。

圖1

圖2
筆者十分注重在畫面中體現光影,不管是在素描還是在色彩繪畫中,好的光影處理都可以使畫面充滿空間感、層次感,這一點在筆者的風景畫中也得以體現,厚重的灰調子鋪滿天空,近處的風景可以大塊面地提亮,從而使畫面的空間感得以延伸,并且沉穩,也達到了視覺上的沖擊效果。因此,在人物畫中依舊如此。大塊面的明暗對比,不僅使畫面得到了統一,也在冷暖色調的合理運用下達到了筆者所期望的視覺效果(見圖3、圖4)。從另一方面來說,筆者畫面的構成元素就是以大塊面,并附以點、線。

圖3

圖4
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壞決定了作品成敗。筆者喜歡熟練運用傳統的寫實技法表現人物,而且人物的動態很重要,可以豐富畫面,使畫面“活”起來,這也是筆者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人物畫創作中需要考慮的有人物的表情、人物的透視,人物在畫面的位置和姿態等。
在構思這幅畫作時,筆者更傾向于使左右兩邊的人物關系保持均衡,也就是兩邊的分量差不多,使畫面呈現出的心理達到平衡。此外,畫面的色調是統一的,這也是為了使畫面更加完整。
中國畫十分講究“虛實”“藏露”,比如,南宋馬遠的《梅石溪鳧圖》,遠山與近處溪流中的群鳧,背景大片墨色描繪的山巒,寥寥幾筆斧劈皴,加以勾線,近處鳧鳥則細致描繪,群鳧在溪水中游戲,錯落有致,或藏,或露,十分有趣。在創作中,筆者也借鑒名家的技法,在畫面體現出“虛實”“藏露”,以使作品更生動。所以,在處理背景時,筆者描繪的騎樓城是留有想象空間的(見圖5)。另外,在人物的安排上,筆者原打算在畫面中描繪三個人物,但在創作過程中,經過不斷審視和思考,決定再添加藏于其后的半遮掩的彈琵琶女子,最后整個畫面所呈現出來的節奏感很讓筆者驚喜。

圖5 《奏響西江》創作過程
《奏響西江》這一幅畫作是一幅不太成熟的但令筆者收獲很多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筆者遇到了各種問題,如人物造型表現、局部色調處理、局部整體間的表現語言、畫面肌理處理等,在這里就不做詳述了。
有了這一次的大膽嘗試,在開學后不久,筆者就投入了另一幅人物畫創作中了,有了之前的經驗,這一次的創作思考相對熟練了許多,同時筆者在探索過程中思考的問題、考慮的內容更加深入和有意義。梁君午老師在課堂上強調:一幅藝術作品大部分是處于“暫時完成”的狀態,即使畫家對外說自己的作品完成了,也僅僅是作品暫時完成了,而不是真的完成了。因為藝術家會不停地審視和反思自己,心理也在時刻變化。因此,創作者們只能說藝術作品是“暫時完成”。所以筆者的《奏響西江》僅是暫時完成了,筆者日后對“觀念”的表達更為精進時,《奏響西江》這幅作品也會更加完善。
總之,藝術生產離不開生活實踐,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為進一步完善主題藝術創作和繪畫理論研究基礎,繪畫創作者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美、認識美,找到創作主題,進而通過畫面傳達出自己對藝術、對生活的認知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