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丹
初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并快速發展。在面對互相矛盾的自我信息時,他們會不知所措,因此,幫助他們完成自我整合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通過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梳理“我眼中的自己”以及“同伴眼中的自己”,重新認識自己。
1.我的個性造句。
教師:同學們,你通常喜歡別人怎么稱呼你?
學生1:我喜歡別人叫我包子。
學生2:我喜歡別人稱呼我的全名。
教師:如果要用一個特征詞來形容自己,你會選擇哪個詞?
學生1:愛笑。
學生2:拖延。
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請同學們進行“個性造句”,將剛才兩個問題的答案合成一句話寫在便利貼上,如包子是一個愛笑的人。
2.限時接龍挑戰。
教師:請全班同學以接龍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句子。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傾聽。
學生活動。
教師:剛才有哪位同學對自己的描述和你平時認識的他/她有出入?
學生1:A 說她是個學渣。我認為她學習很有方法,并不是學渣。
學生2:B 說他是個內向的人,這不符合我對他的了解。
教師:有時候,“我眼中的自己”和同伴對我的印象并不一致,甚至會有沖突。那么,到底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我的二層小洋房”探探究竟。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看到“我眼中的自己”及“同伴眼中的自己”之間存在差異,激發學生自我探索的興趣。
1.衣帽間里的“自畫像”。
PPT展示《我的二層小洋房》任務單(見圖1)。

圖1 《我的二層小洋房》任務單
教師:首先,我們來到的是小洋房的衣帽間,里面有一面大大的鏡子。在鏡子里,你看到了怎樣的自己?請在任務單上用鉛筆給自己繪制一幅個人形象圖,可以是肖像,也可以是動物、植物等任何東西,能代表自己即可。然后在個人形象圖的左邊寫上你的不完美,在形象圖的右邊寫上你的閃光點。時間為6分鐘。
學生繪畫并分享作品。
學生1:我平常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圖的右下角是一個蟑螂,我的缺點是比較懶,我的房間臟亂,有時候像狗窩一樣。左邊的小人頭上有個小燈泡,因為我有時候會產生奇妙的想法。
學生2:我有點調皮,所以畫了孫悟空代表自己。在大多數時間里,我還是非常開朗的,體育方面也不錯。我的脾氣就像孫悟空一樣,容易沖動,做事情有些不計后果,比較馬虎。
教師:通過繪制自己的形象,大家對“我眼中的自己”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思考。大家想知道“同伴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樣的嗎?讓我們到一樓看看客人們怎么說。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繪制個人形象圖,對“我眼中的自己”進行思考。
2.客廳中的“大世界”。
PPT 展示活動規則:在房頂的位置寫上你喜歡的別人對你的“稱呼”。將任務單沿橫線(房頂和二樓以及一樓和二樓之間的橫線)對折,放在桌面上(一樓客廳部分朝上)。6 人一組圍圈坐,將任務單按順時針傳遞給左邊的同學。拿到任務單后,請在2 個對話框中分別寫上對任務單主人的“點贊”和“建議”,并在括號內簽名。當自己的任務單傳回來時,請仔細閱讀對話框中的內容。時間8分鐘。
教師:請大家思考,同伴寫的語句中哪些內容讓你感到欣喜,哪些內容是你暫時無法接受的,哪些內容是你不認可的。
學生1:C 說我是一個溫暖的人,我很高興。我一直認為自己比較內向,不太會跟同學交往,平時跟她說話也不多。
教師請C予以回應。
學生C:有一段時間,我的腿受傷了。她一直幫我交作業、倒熱水,讓我覺得很溫暖。
學生2:有同學給我的建議是如果能遵守課堂紀律會更好。剛看到的時候,我有點生氣,無法接受。但轉念一想,我確實有這個問題。所以,很感謝他給我提的建議。
設計意圖:本環節幫助學生看到“同伴眼中的自己”,從而對自己形成更豐富的認識。
3.臥室里的“新形象”。
教師:請回到二樓的“臥室”,再對自己進行整理。你的閃光點是否需要擴充?你的不太完美是否需要調整?在原先的自畫像上,你想做哪些改變?
學生活動并分享作品。
學生1:剛才我畫的是躺在床上吃零食、喝可樂的自己,一副懶洋洋的樣子。現在,我又補充了一張書桌,還有一些書。其實,很多時候我還是用功學習的。
學生2:剛才我畫了一只左眼代表我自己,因為我的右眼附近有道疤痕。有同學夸我的兩只眼睛都很好看,現在我又畫上了右眼,希望能夠展現自己更美好的一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再次進行有關自我認識的整理,形成更加合理的自我認知,從而也找到更明確的行動方向。
教師:每個人都擁有一幢自己的“二層小洋房”。一樓是客廳,這里有一個顯露在外的、公開的我。二樓是臥室,這是一個私密空間,里面有隱私的我。實際上,在這幢房子里還有一間沒有燈的地下室,里面住著一個潛在的我。認識自我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不斷地加深對自我的理解和認識。希望每個同學都能找到最理想的自己!
設計意圖:詮釋“二層小洋房”的寓意,幫助學生意識到自我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青少年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很多初中生的自我認識存在不足,容易出現兩極化傾向,即過分自大或過分自卑。
本節課以“二層小洋房”為隱喻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梳理“我眼中的自己”以及“同伴眼中的自己”,并進行積極整合,從自我和他人兩個角度形成對自己更為全面的認識,從而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
本課最大的挑戰是“客廳中的‘大世界’”環節中的同伴互相評價。為了營造積極融洽的課堂氛圍,在任務單的設計上,筆者以“我很欣賞你的……”以及“如果你可以……,你會變得更好”的句式,引導學生主動地表達贊美、友善地提出建議。在梳理“我眼中的自己”與“同伴眼中的自己”的差異時,鼓勵學生對“無法接受”和“并不認可”的點進行適當回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后,“地下室”的隱喻也讓學生對課題“二層小洋房”的設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本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課題新穎具體,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本課的課題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同時,遵循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內容針對性強,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本課以自我意識為切入點,而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核心成分,它的形成途徑包含了與他人的比較(個性造句)、自我心理分析(衣帽間里的自畫像)以及他人的評價(客廳中的“大世界”)。本課在設計時很好地體現了這三條途徑,層次分明,可操作性強。最終引導學生盡力拓寬生活范圍,擴展交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自我,學會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生體驗真實,參與面廣。
本課采用任務單的方式,保證人人參與課堂,促進學生之間的了解和尊重。尤其是內向、自卑的學生,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