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李永興
在電動化、智能化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技術研發成為各大車企不敢懈怠的頭等大事。
在過去的2020 年,雖然疫情導致很多廠商效益縮減,但各廠商考慮到激烈的技術競爭均沒有削減研發費用,最終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率呈現超過上年水平的趨勢。另一方面,盡管各廠商因業績惡化都積極致力于削減成本,但為在中長期內保持行業優勢,仍能看到他們針對車輛電動化、競爭激化的自動駕駛技術、產品研發等領域持續和擴大投資的情況。不過,各廠商的研發費用受其事業戰略影響也有所不同。
從研發費用來看,大眾2020 年以170.5 億美元位居首位,戴姆勒(105.8 億美元)、豐田(99.7 億美元)位居其后,這些同時致力于基礎性開發和前瞻性開發領域的廠商排名靠前。上述領域所需投資規模較大,資金實力已成關鍵影響因素,因而以合作形式從事研發的廠商也很多。
大眾計劃在2021 ~2025 年間的5 年內投資730 億歐元開發新一代技術,戴姆勒也計劃2021 ~2025 年針對電動化和數字化領域投資700 億歐元以上,力爭在電動動力總成和車載軟件領域掌握主導權。
2020年跨國車企研發費用投入情況
另一方面,起亞(15.4 億美元)、現代汽車(28.6 億美元)、標致-雪鐵龍(30.0 億美元)等廠商的投資規模則相對較小。主要原因是針對基礎性開發和前瞻性開發領域的投資側重不同,造成了這種研發費用差距。
總而言之,對于產品開發、應用開發、適應性開發來說,投資均不可或缺,各廠商不論資金實力大小,均維持著或擴大了投資。與此同時,積極使用MBD(基于模型的設計)/MBSE(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虛擬工程等能夠提升研發效率的方法也漸成主流。
同時,從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能看出各廠商的研發情況。利潤率較高、且投資成本回收速度較快的德系豪華車制造商戴姆勒(5.6%)、寶馬(5.7%)的研發占比較高。
對于十分重視技術形象的豪華車制造商來說,削減針對先進/前瞻領域的投資將極大影響其產品實力,因而研發投資呈增長趨勢。不過,為了更加高效地獲得利潤,他們也針對研發領域構建了能夠較多使用外部資源的體制,同步推進降本措施。
豐田(3.9%)、本田(5.6%)和日產(6.7%)等日系廠商則采用了與集團企業一起,聯合推進開發的方式。
另一方面,韓系廠商現代汽車(3.0%)、起亞(2.8%)比起基礎性/前瞻性開發,更為優先實施適應性開發,因而研發費用占比相對較低。
此外,自2021 年1 月新創建的Stellantis 的研發占比也較低,其中菲亞特-克萊斯勒為3.4%、標致-雪鐵龍為4.0%。
雖然需要龐大資金的基礎性研發很重要,但如果產品開發能力較弱的話,將不能創造利潤。在研發資金不足的形勢下,能夠開發出多大程度被市場認可的產品,將左右各廠商今后的業績。
根據歐盟委員會旗下調研機構——歐盟產業研發與創新經濟學項目(Economics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簡 稱IRI)涉及2020 年全球2,500 家企業的研發費用等內容的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The 2020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報告顯示,2019 年/2020 年(以下使用2019 年)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8.9%達到9,047 億歐元。由于這是2019 年統計結果,尚未受到疫情影響,增長率基本與2018 年持平。
在這2,500 家企業中,被IRI 歸類為“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商(Automobiles & Parts)”的152 家企業(含摩托車、賽車、材料相關領域)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9%達到1,327 億歐元。雖然保持了增長趨勢,但是增長率已比上年的9.2%有所減少,也比軟件、計算機、建筑和材料(增長2 成)等類別的增幅要低。
同時,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商占整體的比率為16%,仍與上年一樣,延續了僅次于ICT和醫療保健的研發規模。
另一方面,從各企業的排序來看,在包括其他行業在內的整體(2,500 家企業)排序中,自2013 年以來一直位居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商首位的大眾(VW)已從2018 年的第4位跌落至2019 年的第6 位(2019 年前5 位為Alphabet、微軟、華為技術、三星電子、蘋果)。上年排名第十的戴姆勒也滑落至第11 位,大眾是唯一進入前10 位的汽車制造商。(注:本文節選自日本專業調查公司 FOURIN《世界汽車調查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