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娟
近年來,張家港市曲協按照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的統一部署,在各級文聯、曲協的關心指導和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張家港精神”為動力,以曲藝名城建設為抓手,以張家港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為契機,充分發揮協會的橋梁紐帶功能、人才集結功能和藝術交流功能,扎根群眾、立足基層,積極推動曲藝名城建設和曲藝事業發展,為張家港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彰顯了陶冶情操、凈化社會、振奮人心、奮發圖強的曲藝力量。
曲藝事業的傳承發展,關鍵在人。張家港市曲協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狠下功夫。一是筑巢引鳳。市曲協努力構建會員間信息溝通、經驗交流、作品提升、藝術切磋的服務平臺,積極營造正氣昂揚、積極向上、崇德尚藝、寬松活潑的和諧氛圍,將曲協打造成本區域曲藝工作者和曲藝愛好者的“溫馨之家”,以此吸引了一大批專業人士和基層骨干。二是情感留人。張家港的曲藝人才,除少數專業從業者外,絕大部分是來自于民間的曲藝愛好者,而且部分曲種從業者年事已高,曲種瀕臨失傳。市曲協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充分發揮協調優勢,一方面降低門檻、敞開大門,將遍布在民間的藝人和愛好者吸納進來,增強隊伍歸屬感;另一方面,千方百計為他們創造提供挖掘整理、搶救經典、精品創作、出版演出的機會條件和優質服務,使他們人盡其才、夢圓曲協。三是借力育才。市曲協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和鼓勵會員走出去尋師學藝,將各門類的名師高手請進來舉辦培訓班傳授技藝,翁仁康、王汝剛、王連成、李文博、邢晏芝、邢晏春、秦建國、黃震良、李鴻良、顧薌等藝術家為會員們講授蓮花落、滑稽戲、快板、山東快書、評彈、相聲、故事甚至昆曲等的創演知識,滿足會員提升進步的美好愿望。通過幾年來的“引、留、育”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張家港曲藝人才隊伍逐年壯大,目前已擁有蘇州評彈、小品、相聲、快板、故事、唱春、寶卷、江南民間小曲等門類的從業人員以及曲藝創作、理論研究人員和愛好者100余人,初步建立了一支老、中、青、少四結合,傳、創、演、研四并舉的曲藝人才隊伍。
藝術生產基地,是文化藝術作品的搖籃,也是各門類曲藝藝術在基層落地生根的保障。近年來,市曲協借助張家港公共文化建設的東風,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各類藝術生產基地建設。一是務實建基。張家港曲藝原來僅有蘇州評彈一枝獨秀,門類單一。面對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的社會現實,市曲協積極為政府和宣傳文化部門建言獻策,選擇有關文化事業單位、鄉鎮社區和中小學校,配合籌建了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普通話曲藝藝術生產基地,集曲藝創作與培訓為一體的喜劇小品基地、故事講演基地、少兒快板基地和相聲基地等項目相繼落地。二是團隊強基。市曲協順應基地建設要求,發揮人才優勢,充分調動會員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基地為載體,組建少兒與成人相結合、專業與業余相結合的評彈、快板、小品、山歌、故事等曲藝組織和綜合性的小牡丹曲藝團125個,有力地支持了各類曲藝基地的長盛不衰。三是創作興基。市曲協與各類曲種基地同頻共振、合作共贏,在創作方向上給予引領指導,在題材人才上給予傾囊支援,信息渠道上通下達、無縫對接,應時作品常出常新,精品力作層出不窮。喜劇小品《幸福指數》《牛二進城》《生日聚會》、少兒快板《江姐闖關》《太陽從西邊升起》、故事《兩個白頭翁》《不吃你吃誰》、蘇州評彈《忠魂》《法治的力量》、中篇評彈《牽手》《焦裕祿》《飛來的老婆》、短篇彈詞《良心》、彈詞開篇《一串河豚籽》等一批曲藝精品,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文化部群星獎、中國曲藝牡丹獎、江蘇省藝術基金項目、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等國家、省級重點項目及賽事中摘金奪銀。其中,中篇評彈《焦裕祿》獲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中篇評彈《牽手》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中篇評彈《永聯之路》入圍牡丹獎,喜劇小品《人在旅途》《換牙》獲得牡丹獎提名;小品《生日聚會》獲文旅部群星獎;故事《兩個白頭翁》、少兒快板《太陽從西邊升起》分別參加“走馬杯”講好中國故事曲藝展演、全國少兒曲藝展演。
曲藝藝術不能孤芳自賞、閉關自守,只有內外交流、相互借鑒,主動融入文化藝術激流涌動的汪洋大海,才能煥發勃勃生機、不斷發展壯大。因此,張家港曲協將曲藝的開放交流納入了每年的工作規劃,并形成制度。一是地域交流。利用曲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關系,對上爭取,對下通聯,每年單獨組織或隨團出訪進行學習考察、采風調研和交流演出。近年來,先后出訪了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在國內,先后組織赴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前沿的北京、上海,焦裕祿工作過的河南商丘以及張家港對口幫扶的貧困地區貴州沿河。二是研討交流。千篇易得,精品難求。為成就精品力作,曲協建立了作品提升制度,邀請相關領導、專家學者、資深表演藝術家召開作品提升研討交流會,對有空間、有潛力、有前景的曲藝新作進行三番五次打磨研討,溝通交流,努力培育藝術高原上的曲藝之峰。三是借鑒交流。為提高全體會員的表演技藝,市曲協堅持藝術相通的理念,打破門派壁壘,組織舉辦各類藝術鑒賞會和不同曲種交流會,用他山之石以取長補短,使得南曲中融入北曲的精華,北曲中鑲嵌南曲的神韻,既保持各曲種流派的原汁原味,又促進南北交融、交相輝映。這一系列藝術交流機制的建立,激活了張家港曲藝的一江春水,使曲藝在張家港這方熱土上迸發出了全新的生機活力。
張家港曲協始終將曲藝為民、惠民的應演盡演作為終極目標,公益、商演齊頭并進,城市、農村同奏共唱,充分發揮文藝“輕騎兵”的優勢,用常年公益與商演5000余場的演出,開創了曲藝市場繁榮的新景象。一是創新品牌。市曲協圍繞打得響、擦得亮的演藝品牌建設,積極配合宣傳文化部門,創立了專業書場的“三一書會”、群眾文化的“沙洲故事匯”“歡樂大篷車”“多彩夜沙洲”“幸福港城”網格文化系列等品牌,在全市城鄉演藝市場中的影響力、號召力日益增強。二是創新門類。為適應新時代曲藝受眾的新要求,市曲協鼓勵和指導會員在傳承各門類曲藝藝術的基礎上,創造了說唱劇、荒誕劇、評彈小品、蘇韻說唱、方言評話等新型表演形式,極大豐富了傳統表演形式,提升了張家港曲藝工作者隊伍應對新形勢新要求的綜合能力。其中,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排了集快板、評彈、方言小品、沙上山歌、民間小曲等張家港曲藝門類于一體的說唱劇《錦繡歲月豐如歌》,為配合普法宣傳、垃圾分類創排了吳韻說唱《守護神》《垃圾分類》、荒誕輕喜劇(評彈小品)《打官司》等,在曲藝門類的創新上進行了破冰嘗試,受到了觀眾的認同和歡迎。三是創新載體。張家港的演藝載體豐富多彩,擁有以長春園書場為代表的35家專業書場“天天說”和遍布全市各(區)鎮、各村(社區)文化廣場的“村村演”“周周唱”和曲藝“進校園、進企業、進敬老院”等,這些載體為張家港的曲藝市場繁榮奠定了基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演藝實體經營造成重大沖擊,市曲協會同政府宣傳文化部門和相關文化事業單位,利用互聯網應用平臺,開辟微信公眾號、“一城繁花”小程序、抖音號、視頻號等線上載體,集中展示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作品,彌補線下實體演出的缺憾,開創張家港曲藝傳播的新局面。
曲藝事業的傳承創新和繁榮發展,任重而道遠。張家港市曲協將一如既往地在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的關懷下,在江蘇曲協和蘇州曲協的指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以振興繁榮新時代曲藝事業為己任,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理論研究、挖掘傳承、藝術生產和陣地開拓,高揚主旋律、開創新局面,為“中國曲藝名城”張家港增光添彩,為曲藝事業的振興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江蘇省張家港市曲藝家協會主席)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