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芳
萬州地處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因“萬川畢匯”而得名,因“萬商云集”而聞名,因“萬客來游”而揚名。萬州歷史悠久,有1800年建城史,是三峽文明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是三峽經濟社會文化中心和人文薈萃之地,是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近年來,萬州區緊緊圍繞打造三峽文化高地目標,全方位夯實基層曲藝組織基礎,在中國曲協和市曲協的正確指導和無私幫助下,2020年10月,萬州區獲評“中國曲藝之鄉”,一朵絢麗的中國曲藝新花在平湖之濱綻放。
萬州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曲藝工作。2018年,筆者有幸榮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隨后受到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等領導專門會見。會見中,我向各位領導詳細匯報了萬州曲藝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思路。領導們很感興趣,提出能否借此東風,申報創建中國曲藝之鄉。會后,有關部門進行了評估,認為萬州申報創建中國曲藝之鄉有群眾基礎、有創建條件。由此,創建工作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走上了快車道,申報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2020年,創建中國曲藝之鄉被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納入全區“一心六型”兩化路徑重點工作事項。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研究、親自推動,多次聽取專題匯報,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部署推進創建工作,定期研究解決經費、人員、陣地、活動等創建事宜。組建創建工作小組,制定《中國曲藝之鄉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各方職責,穩步推進。重慶市文聯、市曲協領導多次帶領專家團隊到萬州調研指導,并親自帶隊到中國曲協匯報創建工作。區曲協會員們眾志成城、對標對表推進各項創建工作。在各方一致推動和努力下,成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為萬州掙得第二張國家級名片。
在2017年南浦小劇場創建成功的基礎上,改擴建特色曲藝小劇場5個。南浦小劇場開展的“三峽曲藝周周演”已經成為萬州知名曲藝品牌,整合了政府、市場、社會三種資源,由政府提供資金補助、企業提供劇場、專業院團實施,每周五、周六晚上開展惠民演出,市民免費觀看。四川竹琴、金錢板、四川清音等地域特色曲種和相聲、小品、評書輪番登場,迄今已演出近400場,既鍛煉了演員,又惠及了民眾,也為企業聚集了人氣,實現了三方共贏,成為了萬州文化惠民、展示萬州文化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2020年,我們在原有曲藝陣地基礎上,又新建了區級曲藝傳承培訓基地15個,其中學校7個,企事業單位5個,社區3個,涵蓋了四川竹琴、金錢板、四川評書、四川清音、琵琶彈唱、川東盤子、花鼓等多個曲種。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三峽曲藝團)派出12名青年演員對7個校園基地和企業基地每周進行2次輔導教學和節目創排,3個社區基地聘請非遺傳承人和專業院團退休老師開展曲藝教學。龍駒鎮趕場中心小學、孫家鎮孫家小學、熊家鎮熊家小學等3所學校通過金錢板、四川竹琴、四川盤子的曲藝教學實現了曲藝全覆蓋,每天全校學生集體做曲藝形式的課間操,場面蔚為壯觀。紅光社區新建的“百姓大舞臺”吸引了廣大曲藝愛好者,為各基地節目展演和民間交流提供了展示平臺,成為中國曲協第7個基層曲藝工作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區委區府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了曲藝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是穩隊伍。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由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改為公益一類。二是引人才。近年來,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招聘引進在編青年人才10余名,充實了曲藝演出人才隊伍。三是育新人。積極探索曲藝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人才培養計劃,組織本地及重慶市的相關曲藝專家,按照個人條件及特點,對青年人才進行曲藝創作及表演專業培訓,鼓勵和扶持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市級各類專業比賽。作品是節目的基礎。近年來,我們鼓勵廣大編創人員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地方曲藝非遺資源,將具有萬州特色的曲藝作品推向全國,創作出一大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一批曲藝新秀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嶄露頭角。區曲協組織創演的四川竹琴《青山綠水任我行》、四川清音《親人啊,別牽掛》、四川揚琴《大愛人間》、四川諧劇《我的母親叫二妹》等節目在市級文藝比賽中獲得十幾個重要獎項。
曲藝藝術要傳承要發展,必須走出去,擴大覆蓋面,提升影響力。近年來,我們開展“三進兩出一引進”活動進行了有益探索。一是進游輪。區曲協組織曲藝小分隊走進“水上巴士”、登上游輪,每周五晚上在濱江環湖游輪開展“南浦書場”演出活動,讓游客感受萬州曲藝魅力,通過曲藝形式宣傳萬州,助推文旅融合發展。二是進景區。區曲協組織曲藝小分隊進景區開展“非遺展示活動”,把品牌文化優勢與觀光旅游項目相結合,探索一條文化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之路。三是進鄉村。區曲協組織曲藝小分隊開展“愛在萬州”“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曲藝演出進基層,每年演出近200場,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四是出國門。赴斐濟、新西蘭等國家開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動,宣傳中國文化,宣傳萬州曲藝,提升萬州知名度、美譽度和城市影響力。五是出區界。組織曲藝節目到浙江寧波、江蘇南京、山東濟南等對口支援省市參加“暢游三峽·萬州出發”旅游推介活動。六是引進來。區曲協積極承辦中國曲協“首屆邊遠地區曲藝創作研修班”“第三屆中國西部曲藝交流展演”和市曲協第四屆、第五屆曲藝創作高級研修班等大型跨區域曲藝活動,承辦“中國曲協會員攜手筑夢計劃·城市社區曲藝工作站走進重慶萬州”系列活動、“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小分隊基層巡演”。這些活動的引進,為曲藝之花在三峽平湖綻放提供了豐厚營養。
區委區政府提出,萬州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區曲協圍繞中心工作,以志愿服務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一是積極投身抗“疫”第一線。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萬州10多名曲藝人主動報名參戰,與街道、社區工作者一道,參與宣傳巡查、樓院管控、環境消殺、防疫宣傳、生活必需品采購等,堅守一線45天。二是迅即開展曲藝創作。區曲藝工作者牢記使命擔當,積極開展抗“疫”文藝作品的創作。在市曲協的號召下,正月初一錄制的抗擊疫情宣傳快板和四川清音《逆行出發》成為最早生產出來的一批抗“疫”文藝作品,很快在抖音平臺、萬州電視臺微信公眾號、三峽曲藝保護傳承中心微信公眾號等一大批媒體播出。隨后又創作了四川竹琴《正氣鼓舞》、四川揚琴《大愛人間》等曲目,作品以充沛的激情、優美的旋律、生動的筆觸、感人的形象贊美了堅守抗“疫”一線的英雄形象,以文藝的精神力量鼓舞全區人民群眾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作品分別在重慶市、萬州區電視臺和“學習強國”“央視頻”等平臺播出,在人民日報客戶端、CCTV騰訊頻道直播間同期推廣。三是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小隊。所有曲協會員參與其中,以“紅色文藝輕騎兵”形式開展曲藝“六進”活動,每年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余場次,志愿服務時長達750小時。
曲藝是中華大地上一朵珍貴的藝術之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曲藝藝術是曲藝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隨著中國曲藝之鄉的成功創建,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文化,年深日久的三峽曲藝之風,在萬州大地上正日益煥發出靚麗的色彩。面向未來,萬州區曲協將以“中國曲藝之鄉”為新起點,起航新時代,奮斗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黨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以萬州曲藝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以推進基層曲藝事業發展為己任,努力為基層曲藝工作開創新局面、譜寫新篇章。
(作者:重慶市萬州區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