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節(jié)晚會火了一首歌兒,《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其實在春節(jié)晚會以前,這個歌就已經是網紅歌曲了。我和一位退休的老部長在一起打乒乓球,坐下來休息,他居然哼起了,“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
歌曲講的是一位牧羊人和一個養(yǎng)蜂女的故事,牧羊人和養(yǎng)蜂女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兩人互生情愫,但牧羊人等來的卻是養(yǎng)蜂女嫁人的消息。有人跟我演繹說,過了很多年之后,養(yǎng)蜂女的丈夫去世了,牧羊人說他不在乎她有兩個孩子,但是養(yǎng)蜂女沒有忘記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不想拖累這個男人。于是她連夜帶著兩個孩子悄悄地離開了……您看,連續(xù)集都給編好了。
這首歌為什么受歡迎?詞好,委婉動人,打動人心,這肯定是一個原因。但是,還得是這個曲子配得好,唱起來朗朗上口,才讓它有了一個廣泛傳播、人人傳唱的可能。我也試著哼唱這首歌。我對其中的兩句,不知道為什么,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這兩句是:“再沒有一個人能唱出那動人的歌曲,再沒有一個美麗的姑娘讓我難忘記。”
這兩句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一個字一個音符,從嘴里唱出來,結結實實、清清楚楚。唱著唱著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哎?這兩句的曲調,不是曲藝的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好來寶的唱腔嗎?我越唱越感覺像,越唱越感覺像,終于茅塞頓開。
蒙古族的烏力格爾說唱,相傳起源于明末清初。其演唱方式與草原上的蒙古族群眾生活習性一致,有浪漫開闊的氣息,半說半唱。它最初的形式與西方中世紀的吟游詩人相似,藝人們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流浪,一人一琴,自拉自唱,敘事、說書、頌唱英雄。精彩的說唱、長篇的傳奇,成為草原上魅力獨特、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新疆有許多蒙古族自治州,據說最高段位的民間烏力格爾藝人,就產生在那里。如此說來,一支新疆風味的歌曲,有著濃厚的蒙古族說書的色彩,就一點也不顯得奇怪。
我們的曲藝藝術,被人稱為“百藝之母”,最大的特點是他有著和人民,和普通老百姓天然的最接地氣的那些基因的聯系。一切有作為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能夠在火熱的生活中,在最底層的人民大眾的氛圍中汲取藝術營養(yǎng),怎么能不生產出受老百姓歡迎的藝術精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