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沅軍



摘 要:文章從潼南石窟寺造像概況和雕刻藝術特征入手,分別從以高浮雕為主、淺浮雕和圓雕為輔相結合的雕刻手法對該區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進行深入分析。精美絕倫的石刻造像展示了從隋朝到民國延續不斷的歷史文化,從而印證了潼南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有著超卓不凡的藝術表現和不菲的研究價值,證實了潼南為石窟寺造像大區。為后續石窟寺的研究、數字化檔案、保護和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潼南石窟寺;雕刻藝術;石刻造像;保護和利用
0 引言
重慶潼南石窟寺擁有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極為罕見的石刻造像景觀,是我國古代、近代石窟寺雕刻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不僅吸收了我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的精華,而且將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精神和歷史文化完美融合到石窟寺造像中。其渾然天成的摩崖結構和巧奪天工的雕刻手法讓人為之驚嘆,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我國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歷代雕刻藝術家們將因地施藝和因材施藝的處理方法,巧妙地運用到潼南整個石窟寺造像的建造過程中,巧取石材,渾然天成。這種建造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將大自然的美精湛地集中表現在石窟寺造像中。
1 潼南石窟寺
無論是從造像規模,還是從造像集中度,潼南都可算得上是石窟寺大區,158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可知的遺存就有60余處,造像近5000尊,已記載的年代有隋代、唐代、北宋、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及民國,時間長達1400余年且延續不斷。內容豐富多彩,有道家題材,有儒家題材,還有佛教的禪宗和密宗題材,甚至還有佛、道融合的題材。多以佛、菩薩、觀音、彌勒、地藏、天尊、王母、玉皇、土地公等題材為主,其中既有始于唐成于宋且像高18.48米的全國第一室內金大佛,又有建造于民國時期身長36米的全國最年輕的臥佛。不少窟龕龕形和造像保存完好,龕旁題記清晰可查。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潼南石窟寺展現出令人震撼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為我國石窟寺文化研究、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真實可貴的信息。
2 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特征
石窟寺造像的雕刻藝術以圓雕和浮雕兩種雕刻手法為主。所謂圓雕,藝術家們要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對造像進行三維立體、等比例雕刻,因作品傳神逼真,極富立體感,對石材的選擇要做到長、寬、薄、厚必須與雕刻對象比例相當①,具有精煉、簡潔和高度概括的特點。浮雕則是介于圓雕和平面圖形之間,在平面石材上雕刻出高低不平的造像圖形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②,相較于圓雕,浮雕造像體型有不同程度的壓縮,受石材材質和光線影響較大。浮雕又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其中高浮雕在石窟寺摩崖造像雕刻藝術特征中數量居多。③高浮雕以高凸出底面的手法,起位較高、造像形體壓縮程度小,近似于圓雕處理手段,甚至利用三維立體空間對觀賞者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人帶來無限的視覺盛宴。相對于高浮雕,淺浮雕起位較低,為淺淺的凸出底面,造像形體壓縮程度大④,更接近于平面圖形,更多的是利用雕刻技巧來彌補空間不足營造藝術效果。
3 潼南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特征
潼南石窟寺造像雕刻的藝術手法呈多樣性,既包括圓雕藝術特征,又包含高浮雕和淺浮雕的藝術特征,全區石窟寺造像以高浮雕特征居多①,淺浮雕次之,更甚者還有多種雕刻藝術相結合。
3.1 圓雕藝術特征
潼南石窟寺中圓雕手法的造像占比較小,除一些土地公造像外,基本沒有獨立采用圓雕手法的龕窟,一般是與浮雕手法合龕形式存在的,比較典型的有馬龍山摩崖造像(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第4龕臥佛身前虔誠跪拜的“九曲天河”及十弟子(圖1)、五百阿羅漢崖壁前的三尊佛等,還有如五桂新觀音摩崖造像(潼南區文物保護單位)中第3龕孔夫子和第4龕玉皇等,以及南龕寺摩崖造像(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第2龕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圖2)結跏趺坐于象背,通高1.5米,像高1.1米,頭高(含冠)0.35米,頭光、背光為雙重圓形卷草紋裝飾,頭戴花幔冠,冠中紋飾卷草,面目祥和,雙目微閉,目視前方,炯炯有神,佩飾項圈瓔珞于胸,著雙領敞胸“U”形領,內著僧卻崎,穿短衣衫,半袒胸束腹,腹下錦帛帶從衣飾下擺面上迤至蓮座蓮瓣上,右臂袖廓至肘些許褶皺,右小臂露出,右手掌平掌朝向放于右大腿上,錦帛帶從外至內繞右下臂腕一圈迤右腿外側,右腕中佩鐲裹錦帛內。左臂曲肘靠身腰,有錦帛帶于腹前后搭腕迤左腿外側,左腕未佩鐲,左手食指平伸前指,大拇指與其余三指緊攥握小拳。下為圓形仰蓮坐,蓮座下再墊圓形石座,座高0.5米,石座下有石象站立承托,象鼻下垂,象左肩上攀附一光頭羅漢,表情嚴肅。圓雕手法造像主要為結構穩定的單體,可多方位欣賞,雕刻藝術家們以此手法虛實結合,以有形表無形,渲染出浩大的氣魄。
3.2 高浮雕藝術特征
在潼南石窟寺造像中采用高浮雕藝術手法的窟龕占比很大,被譽為“天下第一金大佛” “世界大佛排第七”的大佛寺摩崖造像(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里的第14號龕“大佛”(圖3),就是這一藝術手法最為典型的代表。像高約18.5米,雙足踏山底,頭頂與山齊,結跏趺坐,頭飾高肉螺髻,半袒露胸,著雙領外衣,左手置于膝上,施降魔印,右手平胸而放,施禪定印,體現出雕刻藝術家鬼斧神工的嫻熟刀法。開鑿的這龕八丈金仙,體型比例勻稱,形態逼真,精美絕倫,體態端莊慈祥,雙目炯炯有神,雍容華貴,傳神地鑿出了大佛的至尊至上,加上通體飾金,更加展示出大佛尊貴、威嚴不可侵犯的神態。據相關題記記載,佛首、佛身開鑿跨越五代,直至宋代初成,工時長達300多年。除此之外,崇龕千佛寺摩崖造像(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崇龕萬佛寺摩崖造像(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和五硐巖摩崖造像(圖4)(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均為典型的高浮雕藝術手法的石窟寺造像。
3.3 淺浮雕藝術特征
潼南石窟寺造像中采用淺浮雕藝術特征的造像占比相對較少,主要表現在造像主體周圍的小造像或者裝飾上。崇龕千佛崖摩崖造像第29龕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圖5)是潼南地區淺浮雕藝術特征中比較經典的作品。主尊阿彌陀佛坐像高56厘米,左右二脅侍菩薩分別為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高浮雕雕刻手法。佛和菩薩身后用淺浮雕手法雕刻菩提雙樹,樹上吊穗和連珠作垂飾,兩側祥云載飛鳥,背向而飛。龕內左右側滿雕50尊小童子和小菩薩,龕內左側自上而下分七層,龕底長出的蓮根、蓮葉、蓮座將小童子和小菩薩連接起來,童子赤身,菩薩頭戴冠,著披肩,胸飾項圈,下著裙,坐于蓮葉和蓮座上。龕內右側自上而下亦分七層,風格和左側保持一致,基本下著裙,腰帶束身,部分戴圓形項圈,在每尊小童子和小佛像的場景上略有區別,大都是歡快和諧的場景,保存較為完好的是第三層左一尊,其余基本是頭殘或風化嚴重,龕底有人首鳥、花蔓、獅子等造像。整龕主要采用淺浮雕藝術手法,大量使用線形表現,很是生動,這種雕刻手法由于起位低,造像輪廓不明顯,相比其他雕刻手法,風化速度更快,是一龕淺浮雕藝術雕刻手法的經典之作。除此之外,馬龍山五百阿羅漢(圖6)規模龐大,也堪稱淺浮雕藝術特征的力作。
3.4 多種雕刻相結合的藝術特征
潼南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特征除了上述幾種雕刻表現形式外,在雕刻手法中同時使用圓雕、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技法也是比較常見的。南龕寺摩崖造像第2號龕西方三圣(圖7),西方三圣高2.65米、寬5.35米、深2.35米,龕頂、龕壁呈弧拱形。龕中主尊一佛(阿彌陀佛)跏趺坐,采用高浮雕造像,通高1.88米,頭飾螺發,耳垂若珠,面相飽滿、慈祥,雙目下視、微合,身著袈裟覆雙肩,衣紋呈“U”形。下座為二重仰蓮座,上重為雙重蓮瓣,下重為方形臺座,臺座中間雕“雙獅戲繡球”,獅口含飄帶,右獅含帶作蹬力狀向下扯,左獅側臥含帶昂頭上拉,大膽地采用了淺浮雕手法。主尊左側肋侍菩薩(觀音)、右側脅侍菩薩(大勢至)類似。龕下左前、右前的位置分別為文殊、普賢,均采用的是圓雕手法,均以黃色漆彩飾其身,跌跏趺坐于獅背,以此可看出古代雕刻藝術家巧奪天工的技術手法。圓雕、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在潼南眾多石刻中并不少見,較為著名的是圖1中馬龍山摩崖造像中長達35米的第4龕臥佛,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美感,令人震撼。
4 結語
通過對潼南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進行歸納和分析,進而了解潼南石窟寺造像的建造手法。而這種以高浮雕為主、淺浮雕和圓雕為輔的造像手法,巧妙地融入潼南摩崖石刻造像中,使潼南成為擁有特點迥異的石窟寺群的文物大區。通過這一系列的石窟寺造像雕刻藝術分析,探索潼南石窟寺自隋朝到民國時期的歷史文化,講出石窟寺造像背后的故事,為后續石窟寺的研究、數字化檔案、保護和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