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霞
摘 要:天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它對中原地區許多石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啟蒙作用。學者一般認為中國石窟的傳播影響順序應該是天梯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在當今史學界,天梯山石窟享有“石窟鼻祖”的美譽。文章從天梯山石窟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旅游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石窟得到更好的保護,進一步提升其旅游品位和游覽價值。
關鍵詞:天梯山石窟;環境現狀;旅游價值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東晉十六國的北涼時期,是最早見于史冊,由一國之君北涼王沮渠蒙遜主持開鑿的石窟。天梯山屬于祁連山的一條支脈,因山峰巍峨,高聳入云,形如懸梯,猶如攀登天梯,而名之。石窟所在地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四面環山,中間一馬平川,遠處層巒疊嶂,近處村莊隱隱,史稱涼州“塞上小江南”,尤其在夏天,樹木茂盛,碧波蕩漾,景色宜人(圖1)。據《重修涼州廣善寺碑銘》記載,在明代時保存有26個洞窟,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原因破壞,現存洞窟19窟。1958年在石窟遺址所在地修建黃羊河水庫(圖2),除了第13號大佛窟外,其余文物全部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和敦煌研究院保存。2006年,80%的文物歸還至武威,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專家共同負責維修,歷時7年,這批文物于2020年10月在武威市博物館陳列展出。
1 天梯山石窟的自然環境
武威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北臨銀川和內蒙古,南靠西寧。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60千米處的山崖峭壁上,這是一條從祁連山分出來的由東南向西北的山脈,他的東北坡峰巒起伏,西南面更為峻峭。天梯山石窟群就位于張義堡盆地的東北面,張義堡盆地呈西南-東北方向分布,長25千米,寬3.5~8千米,呈不規則的葫蘆形狀。石窟區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為4.9攝氏度,冬季十分寒冷,冰凍期長達5個月。年日照時數2200~2360小時,日照率54%,無霜期167天。年平均降水量159毫米,最高為283毫米,最低為91毫米,年蒸發量104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3%。石窟區的大地構造屬于昆侖祁連褶皺系,走廊過渡帶的內帶中的古浪新凹陷。庫區控制性斷層是順河谷的沖斷層,從大佛寺以上順河床延入峽谷,后于石嘴子對岸向西延入山內。斷層走向為NW320°,傾向東北,傾角50度左右,斷層泥厚度約2米,斷層北盤上升,南盤下降,大佛寺以下形成高達100多米的斷層崖坎。天梯山石窟毗鄰黃羊河水庫,此水庫修建于1958年,發源于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祁連山深處,由哈溪河和峽門河兩條干流匯合而成,平均年徑流量為1.429億立方米,年降水量最低157毫米,最高240毫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處有47米,最大庫容量有5600萬立方米。當時國家決定在這里選擇修建水庫,對當地農民以及下游地區十多萬畝的良田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既可以使農田得以適時灌溉而確保豐收,而且還可以防洪發電。經水利專家多次論證決定,狹窄的水峽口和石窟群前面的張義堡盆地是唯一可選的最好的水壩和水庫選址。水庫中還有各種魚類,像草魚、鯰魚、鯽魚……就在2015年的6月16日,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還在水庫邊發現了一條野生的娃娃魚,長70厘米,寬10厘米,重7.15千克。娃娃魚是國家的二級保護動物,它對水質生存環境的要求也是相當高的,一般分布在長江、黃河以及珠江流域海拔為1500米以上的支流區域。在這里首次發現野生娃娃魚,足以證明這里的水溫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得是相當好的。
2 天梯山石窟的人文環境
天梯山石窟距武威市城區有60千米。目前來說,交通相對便利,從武威市客運中心乘坐武威到哈溪的班車1小時左右就到天梯山石窟景區的路口了。若在以前,到這里來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沒有平坦寬闊的公路,更沒有便捷先進的交通工具,再加上道路狹窄陡峭,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因為山體為沙礫巖結構,時不時還有山體滑坡。自武威市政府于2014年修建黃哈公路以來,道路變得平坦寬闊,不僅大大加快了車輛的行進速度,而且保證了車輛的安全。就當地經濟而言,雖然分到每個人頭上的農田不是很多,但因政府特別注重當地的經濟發展,并根據當地的自身條件提出了許多方案,如提倡老百姓種大棚蔬菜,特色農作物藜麥、西藍花、娃娃菜、人參果、出口胡蘿卜等等。再加上政府為農戶打通了銷售渠道,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是比較迅速的。對當地百姓來說,天梯山石窟中的大佛,則是他們心中的神靈。他們心有所屬,心有寄托。百姓在家中遇到修灶,找對象,子女上學,求子求孫事宜時也會專程來朝拜大佛,回去的時候還要取一抔土或者拿幾個小石子放在家里,以祈求心靈的安靜與家人的平安。正月初一和十五是當地的廟會,當地百姓和天祝青海的善男信女也會過來跪拜大佛。當地人家家戶戶都會專門修建一個佛堂,用來供養小佛像或者菩薩。他們每天早晚在固定時間都要念誦佛經或者念誦涼州寶卷,表現得非常虔誠。也正是因為這份虔誠,才使得天梯山石窟歷經1600余年,留存至今,芳華不減。天梯山石窟與當地人民之間,是一種默默守護,這種守護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因當地人有這種虔誠的信仰,所以當地百姓對石窟的保護意識相當強烈,每當景區遇到硬件設施的修建與完善時,他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修行,一種保護,同時他們也感到非常驕傲非常自豪。正是有這種佛教文化的熏陶,當地的學子一向都很刻苦努力,離天梯山不遠的窯洞村就出了六名博士后、二十八名碩士研究生。說到這里,不得不說一下咱們的天梯書院。天梯書院原名成章書院,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它的原址在武威文廟的西側。到了乾隆三十四年,改名為天梯書院。在武威大佛寺的旁邊還設置了一個分院,1927年地震時,書院被毀于一旦,到了民國時期又在天梯書院的原址上修建了一所學校,叫作天梯小學。在修建水庫時這所學校被搬遷至燈山村,也就是現在的中路中學。這所學校培養了眾多的精英人才。這也足以證明這所學校的學風濃郁、嚴謹、向上,很好地把佛教文化中的善念融入了教學工作中。再加之不懈的堅持,良好的教學風氣就慢慢形成了。
3 天梯山石窟的旅游環境
目前,天梯山石窟景區的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為了加快推進旅游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游客的基本旅游權益,景區大力改造了游客中心、環保廁所、停車場、觀景臺、健身器材、信息網絡服務等一系列設施。完善規范了景區各類標識。除此之外在離景區2千米處的燈山村還修建了天梯花海、天梯山精品民宿(圖3)、蒙古包等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項目。天梯山精品民宿毗鄰大佛,又與自然山水相伴,它的打造延續了淳樸的西北民居風格,使用的是傳統的建筑營造手法,在景觀設計上采用了鄉野風格,也借助了當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這樣既遠離城市的喧囂,還可體驗山野派的生活,傳遞的是禪意的文化生態理念。特別推出涼州寶卷(圖4)、涼州社火(圖5)、涼州文創產品等文化活動。所以這里是休閑度假、觀光娛樂、餐飲服務、文創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精品民宿度假區,是國內外游客參觀游覽住宿和避暑休閑的好地方。我在這里也真誠的邀請八方游客來這里做客。天梯山石窟景區歡迎您的到來。
4 結語
本文以天梯山石窟的重要歷史地位和價值為依托,以提升旅游品位為目的,簡要分析了天梯山石窟的環境現狀,這對天梯山石窟的未來規劃有一定的參照性,只有各方人士團結一心,堅持不懈,讓信仰繼續傳承,才能使天梯山石窟永遠散發出光芒,才能讓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來,才能進一步提高天梯山石窟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胡宗秘.涼州石窟[M].武威:武威市華文印刷有限責任公司,2011.
[2]羅曉春.“絲綢之路”上中小型石窟的環境現狀與價值提升—以天梯山石窟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